天天看點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河南的吃貨們,知道河南一共有多少種面嗎?有一種面條,我敢打賭,起碼有80%的河南老鄉沒有聽說過,知道是啥不?這個面還不是吃面的地方發明的,是吃米的地方發明的,神奇不神奇?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它就是信陽潢川的空心貢面,純手工制作,細到可以穿針而過,面條中間還是空心的,能當吸管在水裡吹泡泡。已經載入《中國名食錄》,2013年還成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此外,它還被列入信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言蘇倫 | 文

潢川空心貢面

我與你擦肩而過多少年?

說實話,我對面條不是太感冒,吃米吃慣了,見了面條基本都是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

但那一天,同僚靜靜的午餐徹底瓦解了我對面條的防線。

她煮了一碗面,香飄整個辦公室,作為一個吃貨,我怎麼能招架得住?立即放下手中的外賣,瞬移到她桌前,彎腰伸脖兒往她那古樸的瓷碗裡瞅。

隻見半通透的面條根根細如發絲,清亮亮的湯水裡有蝦仁、青菜、番茄、鹵蛋等,顔色搭配十分完美,我瞅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看着不錯呀。”我悄悄咽着口水,那纖細的面條看得我心髒、骨頭都酥掉了。

“我沒有放鹽,但是也是鹹的,你嘗嘗。”我等的就是這句話,興高采烈地接過靜靜手中的筷子,挑了一縷面條塞到嘴裡,嗯,真好吃。

鹹淡正好,軟糯又不失筋道,清香從口腔蔓延到五髒六腑。原來面條可以這麼好吃。

曾經一直甩給面條的那張冰塊兒臉瞬間就融化了。

“這是啥面,在哪兒買的?”我心裡的草在迅速生長。

“不知道呀,這是雙雙從她家背回來的,挂面吧。”靜靜一邊吸溜吸溜地吃面一邊說。

“是空心的嗎?看着像啊。”我腦子裡突然閃過了“潢川空心貢面”的影子,這是多麼熟悉的畫面,在信陽,我曾無數次看見過它,但從未去買,更不用說吃了。

“我知道了!”沒等靜靜反應過來,我已經奔回自個兒的辦公桌,一屁股坐到電腦前在某寶上搜尋“潢川空心貢面”。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此時此刻,心頭升起一種巨大的遺憾:你一直在我眼前晃悠,我卻看不到。那感覺仿佛錯過了n座金山。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我去,這麼貴!

普通挂面大概就是5塊一斤,潢川空心貢面最少也得14塊多一斤。

不過,貴也得買,我都跟它擦肩而過多少回了,不買對不起它,也對不起那些錯過的時光。

等了幾天,朝思暮想的空心貢面終于到我的碗裡了。跟靜靜的做法差不多,水煮不放鹽,加醬油,其他調料根據個人口味酌情放,最好有蝦仁之類的肉肉,可以讓面更鮮美。

為啥是空心的?

這得問武則天

除了享受美食,我對空心貢面還充滿了好奇,拿着細細的面絲琢磨,這麼細,咋能做成空心的?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答案。中華民族的智慧不是蓋的,一根面條就足以說明一切。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唐朝那會兒,潢川叫“光州”,《光州志》上有說當時那裡生産一種挂面,是宮廷的貢品,有“風銷華夏,奪魁九州”之說,被稱為“光州魁面”。

關于這個面還有個傳說,雖然沒有記入正史,但拿來诠釋空心貢面的來曆似乎也沒啥毛病。

相傳,“魁面”這個名字是武則天起的,并且,空心挂面也是在女皇的威懾之下誕生的。

武則天成了黃桑之後,決定在登基一百天的時候舉行盛大慶典。

為了充分展示她的吃貨本質,她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腦袋一熱就給光州刺史下了一道旨:“往年光州進貢的挂面都是實心的,如今已改朝換代,三個月内要為朕作出空心挂面,以備百日盛典食用。”

光州刺史一下子就懵圈了,黃桑這不是要人命嗎?挂面多細啊,還要空心的,真是要人命的節奏。

想當年牡丹花沒有按照武則天的意思開,就被貶到洛陽了,花不服從她都是這下場,何況是人呢?

光州刺史很無奈,召集了城裡所有做挂面的師傅,指令他們兩個月内做出空心挂面,不然就是欺君大罪。這下子把球踢給了一堆人。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當時光州做挂面做得最好的是馬師傅,人稱馬老大。馬老大接了這要命的指令,感覺不好了,這分明就是黃桑一時心血來潮,哪裡有啥實際操作性。

但他也隻能硬着頭皮捯饬,一個多月裡,他在淘麥、磨面、揉面上絞盡腦汁,變着法子做了不知道多少遍,依然沒有任何收獲。

這個時候他的徒弟彭仁義建議在配料上想辦法,馬老大聽了不但沒有采納還把他罵了一頓,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哪能說改就改。

恰好趕上重陽節這天,馬老大讓彭仁義去街上買油炸馓子,他去了很久也不見回來,馬老大就讓女兒巧珍去找。

結果,巧珍看到師兄正站在人家炸馓子的油鍋前發呆,連巧珍到了他身邊都不知道。

一問才明白彭仁義從炸馓子裡看出了端倪,他想着用炸馓子的面做挂面,也許能做出空心的來。于是兩人商量準備瞞着馬老大自己做。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但回到家後,馬老大很惆怅地把他倆叫到跟前,安排後事一樣,讓仁義帶着女兒巧珍遠走高飛,因為馬上就到期限了,空心挂面是做不出來了,他輕則坐牢,重則死罪。

巧珍和仁義聽了很難過,勸馬老大不要放棄,讓徒弟試一試,或許能成功,馬老大這時候也沒啥架子了,就同意了。

彭仁義按炸馓子的配方和面,結合做挂面的手藝,竟然做出了空心挂面,馬老大高興壞了,立馬就讓徒弟和女兒拜堂成親,還給空心面起了一個别稱:龍鳳面,意思是他們做出了空心面還成親了,可謂雙喜臨門。

這下子光州刺史總算能交差了。武則天也沒想到竟然做出來了,她端着禦廚做的雞湯龍鳳面,吃一口,簡直了,脫口贊道:“光州挂面,實乃面中之魁也!”然後,光州挂面就有了“魁面”的稱号。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至于“貢面”之稱,是宋代才有的,那時候光州空心挂面已經是圓筒包裝,面都截成20公分左右,進貢給宮廷,宋仁宗吃了之後大贊:“美哉,光州貢面!”于是,光州的筒裝挂面就以“貢面”之名流傳下來。

民國時期,光州改為潢川縣,“光州貢面”的叫法也慢慢被“潢川空心貢面”取代。

據說袁世凱也很中意這個面,每天早上的早飯都是用潢川空心貢面做的,他稱贊此面是“滋補養生面”。

河南的吃貨們

你們還想錯過多久呢?

現在,在潢川空心貢面的集中産區,每年農曆七月到次年三月,家家戶戶都會擺出一排排高達3米左右的木架子,晾着白花花的貢面,成為潢川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按理說,潢川是南北分界線,不算是小麥主産區,卻被欽點進貢挂面,有點兒奇怪。

據當地的空心貢面技藝傳承人介紹,這主要是因為氣候。

不管是曆史上光州還是現在的潢川,都是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挂面的好地方。挂面對天氣、溫度、濕度要求很高,冷了熱了、濕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挂不成面,一扯就斷。

從這個角度來說,做空心貢面還是個看天吃飯的活兒。

如今機械化生産已經很普遍,用機器也能做出空心貢面來,但潢川人始終堅持手工做面,起早貪黑,還要看老天爺的臉,為啥?

為了守住文化,機器做出的面且不說口感差得遠,最關鍵的是丢了文化内涵。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空心貢面最寶貴之處在于它悠久的曆史,從一千多年前走到今天,那種厚重感是機器做不出來的。

文化是靠人來傳承的,真正的空心貢面必定是承載了文化的人花費心思用手做出來的。

潢川的空心貢面生産模式大都是以家庭為機關的,很多做面師傅的手藝都是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他們執着的堅守着古老的傳統。

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兒,看了師傅做面的過程,吃面的時候都會感到心酸。

大大小小工序有14道之多,從和面開始,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一丁點兒馬虎,更不用說偷懶了,稍有不慎,就做不出空心貢面。

而拉面的環節最顯示技術,一般情況能拉到3米不斷,牛逼的師傅能拉到5米。

細如發絲的面條,還能做成空心的,咋這麼神奇?

跟普通的面條比起來,它怎麼能不貴呢?如果它不貴,這些傳統手藝人如何養家糊口?如果它不貴,這手藝還能代代相傳嗎?以後我們還能吃到這麼好吃的面條嗎?

是以說,貴有貴的道理。這不是普通的面條,是厚重的文化,是曆代手藝人的血汗結晶。

(圖檔來自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網誌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