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僅僅是從系統的目錄結構中被移除,然後你在删除檔案的目錄下就看不到該檔案了,但是這個檔案仍然存在你磁盤中的某個位置上。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将闡明如何在 linux 系統中使用 testdisk 來恢複硬碟上已删除或丢失的檔案,它是非常優秀的修複工具,随一款免費的叫做 photorec 的工具釋出。
photerec 工具用于從存儲媒體比如硬碟,數位相機和 cdrom 裝置中恢複丢失的檔案。(lctt 譯注:photorec 的意思是 photo recovery,不是 photo recorder。)
<a target="_blank"></a>
在系統中執行以下相關的指令來安裝 testdisk:
<code>------- on debian/ubuntu/linux mint -------</code>
<code>$ sudo apt-get install testdisk</code>
<code>------- on centos/rhel/fedora -------</code>
<code>$ sudo yum install testdisk</code>
<code>------- on fedora 22+ -------</code>
<code>$ sudo dnf install testdisk</code>
<code>------- on arch linux -------</code>
<code>$ pacman -s testdisk</code>
<code>------- on gentoo -------</code>
<code>$ emerge testdisk</code>
這個安裝包也可以在應急修複 cd 工具中找到,比如 gparted livecd 、 parted magic 、 ubuntu boot cd 、 ubuntu-rescue-remix 及其它工具等。
安裝完成之後,使用 root 賬号權限打開文本視窗,啟動 photorec,并指定已删除檔案的分區:
<code>$ sudo photorec /dev/sda3</code>
你将會看到下面的互動界面:

linux 系統 photorec 資料恢複工具
使用左右箭頭選擇菜單選項,按Enter鍵确認。要繼續恢複操作,選擇 <code>[proceed]</code> 并單擊 enter。
你将看到下面的界面:
選擇分區進行檔案恢複
選擇 <code>[options]</code> 來檢視可用的恢複選項,如下圖所示:
linux 系統檔案恢複選項
按 <code>q</code> 傳回,在下圖界面,你可以指定你想要查詢并恢複的檔案擴充名。是以,選擇 <code>[file opt]</code>,按Enter鍵确認。
按 <code>s</code> 來選擇或取消選擇所有的檔案擴充名,如果你已經取消選擇了所有的檔案擴充名,隻需要使用向右箭頭選擇你想要恢複的檔案類型即可(或者按向左箭頭取消選擇)。
例如,我想恢複所有系統中丢失的 <code>.mov</code> 類型的檔案:
指定恢複檔案類型
按 <code>b</code> 鍵儲存設定,之後你應該看到如下圖所示資訊。單擊Enter鍵傳回(或者按 <code>q</code> 鍵),再按 <code>q</code> 鍵傳回到主界面。
儲存檔案恢複設定
現在選擇 <code>[search]</code> 開始檔案恢複。在下圖中,選擇存儲檔案分區的檔案系統類型,然後按Enter鍵。
選擇檔案系統類型來恢複删除的檔案
下一步,如下圖所示,選擇是僅對空閑空間還是整個分區進行分析。注意選擇整個分區将會讓操作過程變得更長更慢。選擇合适的選項後,按Enter鍵繼續。
選擇檔案系統進行分析
選擇一個目錄用于存儲将要恢複的檔案,選擇完成之後,按 <code>c</code> 鍵繼續。選擇不同分區的目錄,以避免當更多的檔案存儲在這個分區時覆寫掉已删除的檔案。
按向左箭頭傳回到根分區下。
選擇要儲存恢複檔案的目錄
下圖顯示正在被恢複的指定類型的已删除檔案。你可以按Enter鍵來停止操作。
注意:在恢複的過程中,你的系統會變得很慢,很可能會卡住一段時間,請耐心等待直至恢複完成。
在 linux 系統中恢複已删除的檔案
最後, photorec 工具将會顯示出已恢複檔案的數量及儲存的路徑。
linux 檔案恢複情況彙總
預設情況下,已恢複的檔案将會以 root 賬号權限儲存,是以,你需要以提升權限的方式打開檔案管理器來通路這些檔案。
使用如下指令(指定你的檔案管理器):
<code>$ gksudo nemo</code>
<code>或</code>
<code>$ gksudo nautilus</code>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1-16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linux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