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金生
雖然“百衲本”意義重大,但由于沒有标點,沒有斷句,作為現代讀者讀起來有一定困難。另外,史書校勘不畢其功于一役,随着新版本的收集以及學術研究的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基礎上推出新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仍非常必要。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組織人力,投入資金,開展對重要古籍的收集工作,征集保護了大量民間古籍善本,使散落民間的珍貴古籍入藏圖書館、博物館、高校、科研院所等,初步建立了古籍保護工作體系。在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訓示吳晗,讓他和範文瀾一起組織點校《資治通鑒》。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铎,在《人民日報》撰文,首次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議。後來他又寫了《整理古書的提議》,說“這是千秋的事業”“将是曆史上最正确、最可靠、最有用的版本——不一定是最後的一個定本,卻可信其為空前的一個定本。”
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直屬國務院科學發展委員會。在古籍小組制訂的第一個古籍規劃中,“二十四史”點校本被納入其中。1958年7月,毛澤東訓示吳晗、範文瀾組織标點“前四史”。1958年9月13日,吳晗、範文瀾召集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尹達、侯外廬,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和地圖出版社總編輯張思俊,召開“标點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會議”,研究确定了“前四史”點校的具體方案,還決定“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标點工作,亦即着手組織人力,由中華書局訂出規劃”。

為完成這一工程,古籍小組先後組織了2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關,動員數百位史學工作者,當代知名文史學家皆參與其事。整個點校工作的具體分工如下:《史記》,顧颉剛;《漢書》,西北大學曆史系;《後漢書》,宋雲彬;《三國志》,陳乃乾;《晉書》,吳則虞;《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南史》,山東大學曆史系(王仲荦負責);《魏書》 《北齊書》 《周書》 《北史》,武漢大學曆史系(唐長孺負責);《隋書》,汪紹楹;《舊唐書》 《新唐書》,中山大學曆史系(分别由劉節、董家遵負責);《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陳垣統一指導,分别由劉乃和、柴德赓負責;《遼史》,馮家昇;《宋史》,聶崇岐、羅繼祖、鄧廣銘;《金史》,傅樂煥;《元史》,翁獨健;《明史》,南開大學清史研究室(鄭天挺負責)。
1959年9月,顧颉剛點校的《史記》率先出版。為保障其餘各史進度及品質,中華書局又申請将專家集中起來進行工作,全國學術總動員就此開始。1963年到1966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史專家們陸續來到北京翠微路2号院中華書局報到,開始了“翠微校史”的生活。
曾任中華書局古代史編輯室主任的張忱石回憶,當時翠微路有兩座紅磚樓,西南樓和西北樓。老先生住在“有三個門洞”的西北樓,房間的陳設特别簡單:一張書桌、一個書架、一個臉盆架、一張大鐵床和一張很矮的小沙發。“中午我們在食堂吃飯的時候會看見老先生,他們在一個小房間裡吃飯。中華書局請了一位二級廚師,姓王,大高個子,為老先生們炒菜。一張八仙桌六七道菜,比較像樣。像陳仲安先生會和我們一起排隊買飯吃” 。
“那是非常美好的歲月,人們嚴格地按照學術标準進行工作。”中華書局副總編輯徐俊如此評價。當時參與點校工作的專家們,仍然可以埋頭讀書,熬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從中華書局留存的文字檔案來看,從給來自南方的專家增加大米供應,到解決大家的醫療問題,甚至是購買蚊帳、涼席,乃至添置單人沙發,無不照應周全。專家們到京後不久便是國慶節,每人均獲一張觀禮券,能登上天安門觀禮台,這更是一份十分難得的政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