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深夜,一名小夥在天橋上,望着穿流而過的車輛。
下一刻,他便毫無留戀的躍入車流之中,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隕落。
而讓他如此絕望的,就是他的媽媽。
《天佑鮑比》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同性少年的故事。
七十年代,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高中生鮑比陽光、帥氣,還有正在交往的女友。
也有着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但鮑比心裡一直隐藏着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女友想和他親密舉動,都會被他各種推脫,而每次看到那位帥哥,都會讓鮑比有一種小鹿亂撞的感覺。
在70年代這個封閉的宗教小鎮裡,他隻能将這個秘密深埋在心底。要知道在當時,就連世界衛生組織,都将同志歸納為一種精神疾病。
鮑比一家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年邁的奶奶提及同志者,堪比十惡不赦的惡魔,應該被統統拉去槍斃,激動之餘,差點犯了心髒病。
鮑比感覺自己站在懸崖邊,前面是深淵,後面是地獄,而這樣的感受根本無人傾訴,隻能留在日記本裡。
這件事最終還是“敗露”了,他向自己的媽媽尋求幫助。
可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既然自己兒子是個同志,那甯可沒有生過這個兒子。
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是根本容不下一個同志的兒子,她告訴兒子,如果不想下地獄,就得把這個“病”給治了。
震驚之餘,母親想盡辦法給兒子“治病”。她強迫鮑比去看心理醫生,但所謂的治療,也不過是一些充滿歧視和自以為是的“心理建議”。
特意逼着兒子和女孩約會,以為這樣孩子就沒有時間gay了。
還時常提醒兒子去教堂裡忏悔自己的罪過。
母親的一番“用心良苦”,終于奪走了鮑比心中最後的一絲希望,很抱歉我不是你期待中的小鮑比,可我也無法一直為此道歉,因為我生來如此。
一語成谶,離家後的鮑比,就再也沒有回來。
失去了兒子,母親在傾盆大雨中失聲痛哭,翻看了兒子的日記,此刻才讀懂了兒子的絕望與無助,那些固執、偏見和不了解一掃而空。
鮑比何錯之有?他根本無需上帝的原諒,他根本就沒有錯。
親友之間有扯不斷的羁絆,可一旦越界,這份牽絆卻成了“一座大山”,無法跨越,更無法擺脫,壓在身上,越來越重。
影片的最後,母親投身于同志維權的事業中,去幫助那些和鮑比同命相連的孩子們。
我們身處的世界是有着多樣性的,對于你不了解的事情,即使不支援,也不要非得踩上一腳,這樣會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曾經有一個叫鮑比的年輕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