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千奇百怪昆蟲宴
在美麗的“花腰傣之鄉”漠沙鎮有着各具特色的美食,而其中有一種美食,想要吃它,不僅要來對時機,還需要有巨大的勇氣,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來見識一下這道讓人又愛又怕的美食——“昆蟲宴”。
在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中,吃昆蟲的曆史大概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北魏《齊民要術》中就有以蟬為菜的記載;在《周禮天官》中載有民間将昆蟲加工成食品制成醬,供周朝帝王祭祀和食用;《禮記》有秦漢以前帝王貴族宴會用蟬和蜂做佳肴的記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共記載了食用和藥用昆蟲76種。而食用昆蟲延續至今,各地已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新平縣漠沙鎮因地處哀牢山東麓,紅河中上遊,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茂盛,昆蟲資源甚為豐富,油炸昆蟲、油炸知了、螞蟻蛋、水蜈蚣等等這些都是傣家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
在漠沙這個花腰傣聚居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動就是肉,一綠就是菜。”在這裡,人們看似千奇百怪甚至有些瘆人的昆蟲,大多可以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大餐。有的據說有益身體健康,有的則是口感頗佳。
-
油炸荔枝蝽
荔枝蝽又稱“臭屁蟲”,生長于荔枝樹上,拿來後用沸水漤過,去翅油炸,其味香脆可口。荔枝蝽含有脂肪、蛋白質和甲殼質,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榈酸和油酸,其排放尿的臭味源于醛和酮,荔枝蝽在中藥中,有理氣止痛、溫中壯陽之功效,可治脘痛痞悶、脾腎虧虛、腰膝酸痛等,其食療保健功效與之鹹同。
關于“荔枝春”,傣鄉有這樣一個典故,說這“荔枝春”是一個做了壞事的女人所變,由于她不忠不孝還欺騙丈夫,于是她變成了荔枝樹上讓人讨厭的臭屁蟲。而傣家吃臭屁蟲就是告誡人們,别忘了忠孝和愛心。
油炸知了
在漠沙,仲夏時節,鳴蟬(知了)叫聲就不絕于耳。此時,人們會在樹下依其叫聲找尋,并用網罩捕獲。豐收而歸後,在家中會将知了挨個摘除翅膀和腳,其後用沸水一漤,将漤好的知了倒入油鍋,随着鍋中清脆的“嗞嗞”聲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香氣,待知了炸至金黃便可出鍋。炸好的知了一個個油潤光亮,加以辣椒粉或其他調味料便可裝盤上桌。
吃油炸知了,眼看多餘動筷。看着其貌不揚的外形實在難以下口,但又抵擋不住那種未知的誘惑,夾一個送入口中,在咀嚼之後唇齒留香,此後,便會不自然地将筷子伸向盤中,以飽口福。
知了為蟬科昆蟲黑蚱,入中藥和民族藥,有清熱等功效,常用于治療小兒驚風、夜啼等,食後有極好的安神作用。
油炸竹蟲
竹蟲顧名思義就是長在竹子裡面的蟲子,長約2厘米,兩頭呈錐形,身體為乳白色,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經過油炸後,酥脆爽口,幹香味美,佐酒最佳。
花腰傣人視竹蟲為珍肴,常用來待貴客。
螞蟻蛋韭菜湯
螞蟻蛋其實就是螞蟻的卵,其富含蟻酸、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等,可治風濕痛、高血壓等病症,是一道藥膳。當地人習慣将鹽炒黃後放入油加水燒開,倒入韭菜稍煮後放入螞蟻蛋再煮至沸騰約10分鐘即可食用。湯汁甘美清甜,極其開胃。
說起這道菜,漠沙鎮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某年盛夏的一天,一位老人到田裡勞作時,突感頭暈目眩體力不支。老者随手從身旁抔了個螞蟻窩回家煮韭菜,吃後便覺渾身舒暢,乏力不适之感也全部消失。從此,螞蟻蛋煮韭菜就這樣誕生了。
螞蟻蛋的吃法并不僅僅如此。據了解,螞蟻蛋可和新平腌菜、辣椒面、薄荷、蔥等制作涼拌菜肴,也可佐以青刺尖酸菜制作成風味獨特的菜式。其中,青刺尖煮黃螞蟻蛋不但是山珍,也是當地民族待客上品。
我們來看看昆蟲宴上其他的美食
昆蟲宴吃起來或香脆爽口,或味美甘甜,昆蟲宴做起來也比較簡單,然而抓昆蟲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比如抓荔枝蝽、抓蜂蛹、捉螞蟻蛋,這些都需要技巧,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被蜂、螞蟻蟄傷,被荔枝蝽的尿燒傷皮膚,若濺到眼睛裡嚴重者可緻瞎,是以準備一桌昆蟲宴實屬不易,且物以稀為貴,有的時候即使你走過漫山遍野也不一定會找到一個蜂巢或者一窩螞蟻,抓昆蟲需要耗費很多的功夫,是以傣家人為你備下的一桌昆蟲宴,既是他們的心意,也是我們的幸運,我們不妨鼓起勇氣來嘗一嘗這既美味又健康還飽含情義的花腰傣美食,說不定你嘗過一次就會愛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