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dl></dl>

金秋時節,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鄉地靈村種植的2000畝單季紅糯迎來收獲季節。人們搶抓晴好天氣,将成熟的糯稻穗剪下,紮成禾把,曬幹後收進谷倉,村頭寨尾處處一派豐收景象。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村民将收回的紅糥放在村頭的木架上晾曬,成為一道特别的風景。

地靈村是有名的紅糯之鄉,侗寨的家家戶戶都種紅糯。地靈紅糯的種植可上溯至北宋年間,距今有近千年曆史。地靈擁有紅糯生長的優良環境,它處于高寒半高寒山區,水田土質肥沃,還有天然山泉水用于澆灌。紅糯米是地靈的傳統農産品,煮熟時,色如胭脂,異香撲鼻,味道極佳,是以又稱“胭脂米”、“血糯米”、“紅稻米”。在清朝道光年間,地靈紅糯曾作為皇家貢品。2017年11月28日,在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評審會上,龍勝地靈紅糯地标申報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正式成為龍勝各族自治縣繼龍勝鳳雞、龍勝翠鴨、龍脊辣椒、龍脊茶、地靈花豬之後的第6個國家地理标志農産品。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村民們正在田間收割紅糥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一侗家女子在收割紅糥谷

由于地靈村地處高寒山區,過去農民種植紅糯主要是自食,是以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缺乏經濟效益。近年來年輕人外出務工,這些紅糯多出于留守老人之手,紅糯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再加上紅糯産量低,畝産隻有300公斤左右,比雜交水稻少了約一半,是以十分珍貴,是深山裡的“貴族米”。今年3月份,東方衛視《我們在行動》欄目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企業一同走進地靈村。在訂購會上,愛心企業将地靈村10萬斤紅糯米訂購一空,當地群衆樂開了花。品牌打響了,銷路有了保障,今年地靈紅糯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2000畝。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村民将收割的糥稻穗捆成一把一把的,放在陽光下曬。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正是收割季,在田間地頭,到處可見村民挑紅糥谷的景象。

“村民種植紅糯的積極性很高,因為價格好了,種植紅糯可以給家庭帶來較好的經濟收入。”地靈村委主任吳文禮說,現在地靈村一共有四家紅糯米合作社,一家由政府主導,其餘三家都有自己的獨幕喜劇牌。

龍勝又聞深山“紅糯香” 成為特别的風景

曬谷坪是曬紅糥的好地方

“現在每天都有訂貨電話,根本不愁銷路,而且價錢能賣到20多元一公斤。”地靈紅糯米合作社負責人吳愛軍說,合作社今年種植的紅糯面積600餘畝,總産量可達15萬公斤,合作社通過與糧油食品公司等合作,銷售收入達452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圖文/劉教清 黃勇丹)

編輯:謝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