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待過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生煎饅頭,熱氣騰騰、金黃香脆的面皮、鮮嫩的肉餡,一口咬下去滋滋有味的湯汁都讓人記憶深刻。
記得在上海上學時,最喜歡各種特色小吃了,印象中生煎饅頭、油墩子、雞粥、小籠包都是經常會吃的,尤其是生煎饅頭更是我們的最愛,大街小巷都有賣生煎饅頭的地方,吃得最多的當數學校門口華山路上的生煎包,都是現做現賣、熱氣騰騰的。
生煎煎到快熟時,澆水進熱油鍋,“茲拉”一聲,生煎活了!趕緊蓋上鍋,關住裡面火熱熱奔騰的心,外面熱辣辣窺視的目光。用一個紙袋裝好,邊逛邊吃。
離開上海多年,對生煎饅頭頗有些懷想。手機上有個有趣的app《下廚房》,很多人在上面分享做美食的配方和方法。于是,在上面找到一個配方,依葫蘆畫瓢,學做上海生煎饅頭。程式與普通包子的做法并無太大的差別,都包括了制備肉餡、發面、包包子、加熱等過程。親手做生煎饅頭的實踐很有趣。
和一般做包子的方法有些不同,生煎饅頭的制作方法還是有些獨特,主要有兩點:
一是肉餡的制作。為保證肉餡鮮嫩并有湯汁,需要加入一定數量的肉凍,肉凍需用豬肉皮熬湯冷卻後制備,肉餡中加入适量的料酒、鹽、醬油、蔥末、蒜末,調勻至有粘性,放入冰箱中冷藏一下,有利于後續操作。
二是生煎饅頭的煎煮方法要掌握好。将包好的包子放入平底鍋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油和水,加蓋,用大火煎煮6分鐘左右,調為小火至水分蒸幹,撒入芝麻、蔥花,濾油後即可出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煎煮時如果将包子收口端向上,生煎包的外形能保持較好的形狀,但皺褶處面皮較厚,肉餡被擠壓至底部,成品的口感稍差些(圖3、圖4)。
查詢了上海生煎包的圖檔,發現煎煮時應該将包子的收口端向下,如法炮制,感覺還真不一樣,生煎包的面皮薄薄的,一口咬下去,嫩嫩的肉餡竟多了些湯汁,褶皺端面皮較厚,已被油煎得焦黃香脆,再加上肉餡湯汁的浸潤,口味自然不錯(圖5、6、7)。
與前一種煎煮方法相比,這次的成品形狀要差些,對包子收口的要求也更高,必須保證不能漏餡。
如今網絡發達了,各種美食的制作方法都可以在網上查到,自己動手做做,既可以飽飽口福,又可以享受制作過程中的快樂,真是一件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