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作者:梧桐樹下戲鳳凰

古人怎麼吃“火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現在正是寒冷的冬天,正是吃火鍋的時節。

現代吃火鍋很普通,但火鍋首先是古人吃出來的美食。古人如何吃火鍋?從考古發現來分析,中國人吃火鍋确是有傳統的,早在兩三千年前商周時期,已開始吃火鍋了。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冬天流行吃火鍋)

如果追究火鍋這種食具的源頭,當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說起。

鼎是什麼?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文物,其實它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鍋。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竈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飯時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燒就行,不少鼎出土後發現,腹下有煙熏火燎的痕迹,就是這種原因,而這正是火鍋的加熱特征。

這種鼎,其實就是一種火鍋,将炊器與盛器結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陝西西安鹹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一件青銅锺和一件漆器殘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徑24.5厘米,有蓋。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漢代火鍋——溫爐))

吃火鍋,在戰國時期應該已經比較普遍,此時有更形象的叫法——“溫爐”。1966年4月,在鹹陽境内便發現了一件屬于戰國後期的“脩武府”青銅溫爐,此爐分上下兩層,上層盛食物或酒漿,下層放炭火。經鑒定,此爐為魏國器具,可見戰國時不隻秦國人吃火鍋,魏國人也吃火鍋。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過火鍋。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傳統火鍋宴)

1974-1975年,在陝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随葬器物非常豐富,出土銅器、陶器及各種玉石飾物共1500多件。在60多件銅容器中,便有兩隻火鍋。

其中一隻出土于二号墓中,有一隻小鼎的造型奇特,隻有一隻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于一個三足盤上。經分析,這不是普通做飯的鼎,而是當時的火鍋,底部盤内可置炭火加熱,友善将火源與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重慶火鍋,以紅湯為主)

此鼎高15.2厘米,口徑14厘米,鼎腹深7.8厘米,全器重1.8公斤。鼎底和盤上還有煙炱的痕迹,可見它是實用器随葬的。另一隻火鍋出土于一号墓乙室中,構造、形制相同,僅腹腔較淺。

從這件出物“火鍋”來推測,當年至少在周代貴族中間,便是開始“吃火鍋”了。從其容量來看,盛滿菜也隻夠一人食用,進而推測是分餐制情況下所用,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先秦狗肉火鍋)

現代食客一般喜歡羊肉火鍋,但在早期狗肉火鍋可能更受歡迎。如在2010年11月從陝西西安鹹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出土的火鍋中便發現了“狗肉火鍋”。打開後,當時考古人員十分意外,裡面竟然還有半鍋骨頭湯。經鑒定,被認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湯,被圈内趣稱為“狗肉火鍋”。此發現經媒體披露後,在當年還了引起很大轟動。

火鍋正式确立地位在西漢時,這與許多适合火鍋的食材和佐料,從絲綢之引進有很大關系,張骞從西域帶回了蒜、芫荽(香菜)等,這些“胡味”讓中國人最早品嘗到了外來風味。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家庭食火鍋)

與現代火鍋不同的是,早期古代的火鍋湯底一般都是白湯,味道以酸、鹹為主。紅湯火鍋的出現在明清以後,與辣椒的引進有密切的關系。辣椒,引起了中國飲食界的“味覺革命”——辣味從此橫行中國人的餐桌,中國人也成了“辣不死”的民族

辣椒原産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發現後移種歐亞,明代後期,辣椒被當作觀賞花卉引種中國。講究口味的中國人很快發現了辣椒的食用價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對花椒、生姜的依懶,戀上了辣椒,“無姜不食”變成了“無辣椒不食”。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現代紅湯火鍋)

從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系等菜系的主打味道,改變了中國飲食的傳統風味,主打辣味道的紅湯火鍋,從此占據了火鍋的大半壁江山,成為主流,現在上飯店多會點紅湯火鍋就是證明,如果怕辣,可以點鴛鴦火鍋,半白半紅,各涮各的。

中國古人怎麼吃火鍋?2400多年前戰國秦墓中發現一鍋“狗肉湯”

(鴛鴦火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