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營運前線2:一線營運專家的營運方法、技巧與實踐01 在騰訊兩年,我學會了這15條内容營運幹貨

<b>01</b>

<b>在騰訊兩年,我學會了這15條内容營運幹貨</b>

作者簡介

霍 仟

2012年去騰訊微網誌實習;2013年創辦公衆号“仟言萬語”,在傳媒領域一度做到影響力前三;2014年加入騰訊mig,從事手機qq浏覽器的内容營運,并成長為push業務内容營運負責人,工作兩年時間裡,push帶動的dau增長了三倍,多次帶領團隊超額完成kpi;2015年年底,qq浏覽器問鼎行業第一。現就職于母嬰電商平台貝貝網。

個人微信号:huoqian90

兩年前,我從人大碩士畢業,誤打誤撞進了移動網際網路行業。來騰訊以後,我所在的部門是手機騰訊網,當時我對門戶興趣不大,得知我們小組有做手機qq浏覽器push營運業務後,我很開心地參與其中。

兩年裡,我眼見着qq浏覽器日活使用者數翻了一倍多,我所參與的push dau也跟着快速增長。過去的兩年裡,我有剛開始工作無從下手,壓力大得回家深夜痛哭過;也有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在公司看資料,有為發現一個問題或者取得一個進步,興奮不已;也有在周末的深夜和同行聊競品政策到淩晨,讨論産品未來可行的方案。印象最深的是,産品問鼎行業第一時,在慶功宴上我們觥籌交錯。

回首看,一路都是感謝。感謝騰訊提供的這個大舞台,感謝産品本身足夠優秀,感謝團隊裡一起配合的産品、開發、編輯和設計等優秀同僚們,還想感謝那個經常第一個到公司、最後一個走,即使是周末、深夜,也在琢磨資料的自己。

這兩天,我一直在想,回首這兩年,我收獲了什麼。最後總結出這15條幹貨,裡面包括營運前需要做好5個準備+用好營運的3個工具+内容營運的4個過程+必須具備的3種能力。

廢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進入主題,怎麼樣做好内容營運。

營運前需要做好5個準備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正式營運之前,需要做5個方面的準備。

1.對産品的了解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家的産品定位是什麼,能解決使用者什麼樣的需求,使用者會在什麼樣的場景下使用自家産品,自家産品在行業裡地位如何,商業模式又是什麼樣的,自家産品将來又有哪些發展方向。在深入了解了這些的基礎上,營運才可能做得更好。

例如,我剛開始來做qq浏覽器的push時,qq浏覽器當時的定位還是手機上網浏覽器,主要提供的服務有資訊、小說、視訊、搜尋等。看得出來,資訊隻是衆多服務中的一種,是以當時我們對push的了解是,雖然我們做資訊類push,但我們畢竟是手機浏覽器,不适合給使用者push太多資訊類内容。

營運前的5個準備

後來,我們的産品定位開始轉型,行業裡發生了變化,浏覽器都在轉型為個性化推薦的資訊閱讀器,我們在6.4版本也上線了個性化 推薦資訊feeds流。可以了解為,資訊的比重在我們的産品定位裡重要性提升了,這對我們的營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多push資訊類内容,而且深度和廣度都要比以前更進一步。

總之,在深入了解自家産品的基礎上,要及時知道行業裡的變化、自家産品定位和服務上的變化,營運政策也要及時跟上行業和自家産品的變化。

2.對使用者的了解

在開始進入正式工作之前,可以先找來一份使用者基本畫像看看。我剛開始直接上來做的時候,在不清楚使用者的情況下,總是覺得不知道力往何處使,工作了一陣子,對使用者有一定了解後,才得心應手些。如果一開始就對使用者有個清楚的了解,工作起來會更順利。

需要了解的使用者的内容:使用者的基本屬性,如年齡、性别、所在的地域、所用的機型、使用者的教育程度、上網習慣、對内容的偏好。

如何快速了解使用者?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法:

(1)使用者基本畫像

有的時候用研(使用者研究)部門那裡會有,找到一份要過來看看,這是最簡單高效的辦法。

(2)基礎資料

從背景看資料,可以先看個大概,具體的資料會随着營運節奏的深入逐漸了解。資料是上帝的手谕,通過資料可以洞悉使用者。

(3)使用者訪談

使用者訪談的前期是接觸使用者,剛開始的時候,我并不知道真實的使用者在哪。後來發現,有一個特别好的契機接觸使用者,就是使用者投訴的時候。有時候使用者是通過産品投訴管道發來投訴,有時候在微網誌上投訴。總之,接到使用者投訴時,我會通過qq号或者微網誌私信,去和使用者聊,詢問他投訴的原因是一方面,更加深入地聊,友善自己更了解使用者才是真實目的。

3.了解産品現有資料

剛接手一個産品時,産品目前的日活是多少,轉化率是多少,總使用者是多少。這是第一步的資料。

接下來是看營運上的資料,就拿push來說,需要看的是每天下發多少條push,每條push下發時間是什麼時候,每條push都是什麼樣的内容,點選率是多少,下發量是多少,點選使用者是多少。

4.熟悉營運的核心kpi和計算公式

這個地方了解營運的核心kpi,其實就是目标。對于營運來說,最常見的kpi就是日活了。營運人員應該始終把dau放在心頭,每天來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dau,看距離昨天是增長了還是下降了,距離kpi還有多少。

其次是要了解kpi的計算公式。我在工作中發現,其實還有很多人對kpi的計算公式不太了解。營運常見的kpi計算公式是:dau=總使用者×轉化率。

對于内容營運來說,常見的計算公式是:點選使用者=展示使用者×轉化率。

在計算公式裡,各個地方的分子、分母要弄得很清楚,把營運環節的漏鬥模型,每個漏鬥上的資料都弄清楚。kpi清楚了,kpi計算公式也清楚了,那麼接下來可以做的是kpi的拆分,根據kpi及其計算公式,拆解出完成kpi的可行辦法,然後對照着去執行。

5.掌握競品的政策和資料

産品一般都會找到競品,産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競品也不一樣。工作想要快速上手,首先找到你所對标的競品。就是在這個領域裡面,做到了行業第一的競品重點看,和你不相上下競品要看,做得不如你的競品也要看。

做得比你好的競品,身上有很多你需要學習的地方,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做得和你差不多的競品甚至不如你的競品,雖然他們做得資料不如你好看,但未必是因為他們的營運功底比你差,他們身上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是可以拿來學習的。就算是做得不好的,也可以看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看競品,首先是找到競品;其次是了解競品營運政策;最後最好是了解到競品的各項轉化的資料。既然選擇了一個領域,就紮頭到這個領域裡面去,把這個領域裡的競品及其背後對應的人都找到。

我在qq浏覽器做push營運時,很大的感受是,做好工作是需要持續學習的。由于我們的工作變化快,有時候學習資料并不多,除了自己摸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競品學習。真正逼急了的時候,就會主動認識很多競品的人,有時候和他們聊,甚至成為很好的朋友,彼此都有收獲。

用好營運的3個工具

工作中,有以下3個工具我基本上每天都會用到,并且深刻地覺得獲益良多。工作要交接時,我整理了一份工作交接資料,打開這個檔案夾,裡面有以下3個工具,它們分别是:思維導圖、excel表格和word文檔。

 營運的3個工具

1.思維導圖

我把思維導圖放在了第一位,是因為我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我一般用思維導圖來寫政策。

在明确了kpi的基礎上,了解到kpi的計算公式後,我會畫出影響kpi的因素有哪些,從哪些方面着手我可以提升kpi。這個地方需要結構化思維,首先自己看資料和競品聊,會寫出一部分。

在有了一定的結論後,和小夥伴們讨論一下,看那些政策是否可行,小夥伴們還有沒有更好的政策,達成共識後,就用思維導圖畫出來。友善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對照着思維導圖一步步推進。

2. excel表格

我整理自己的交接檔案時,發現excel表格是最多的。在每天的工作中,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excel表格了。

excel表格一般會用來做以下事情:

(1)基本資料記錄

這裡是大方向上的資料,有一個表格是記錄年度dau的,裡面是每個月的dau均值;還有一個表格是12個月的dau,裡面包括了每個月的均值;每個月的表格裡面又有每天的dau。

這樣無論是老闆問起來,還是自己檢視,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營運的産品發展方向是什麼。

(2)細化資料記錄

剛才的記錄隻是dau,顆粒度特别粗。接下來會記錄一些細化的資料,如早間檔期push的點選使用者是多少,上個月的均值是多少,上周的均值是多少。如果發現有一天的資料低于均值或者高于均值,我們就會去檢視原因。通過這裡的資料,可以調整産品政策。例如,早間點選率到了一定“瓶頸”,一直都是那樣子,沒有變,我們可能會通過調整下發時間或者調整下發素材,來做出改變,看點選率是否會變化。

這裡順便說一句,一次好的營運,是事前預謀、事中按計劃執行、事後拿到結果并為下一次營運積累經驗的。通過看細化的資料,就是驗證營運結果的過程。

(3)具體文案的資料

這裡的資料顆粒度就更細了。細到某一條内容的點選率是多少,定期對這類資料進行總結,可以深知使用者的内容口味。我覺得這樣的總結,可以每天都看看,真正要坐下來做分析,需要資料樣本量大點兒才好。是以,我們一般是一周總結一次,一個月還會再總結一次。

例如,我們會看所選的内容裡哪些點選率是高的,都會記錄下來,以後這樣的題材再嘗試。還有哪些點選率是低的,如南美洲某個海溝發生大地震,這條push發完以後,我們就看資料,點選率特别低,我們以後就減少這樣的新聞下發次數和下發量。

還可以對資料進行橫向對比。例如,我們找到所有關于某明星的push,再看點選率分布情況,就會發現關于他的新聞中,如果是關于解密他的另一個身份或者他最近的參演劇目的,點選率就會高,而出席某某活動、代言某某廣告之類的點選率就很低。

做事情後要多總結,如果沒有總結,事情隻是廉價的經曆,總結後的經驗能複用在今後的工作中。

(4)營運日記

一定要寫營運日記!一定要寫營運日記!一定要寫營運日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營運日記,我了解的是沒有什麼固定的模闆,依據自己的産品特點、個人風格記錄一下。我是以日為機關,把這一天裡做過的所有産品上優化的政策、營運上做出的改變都記錄下來,後面會寫上備注,一般是第二天來看這條政策帶來的資料如何。

用excel做營運日記

營運是個細緻活兒,也是持久戰。有時候資料的提升,不是某一項工作帶來的,很多因素會影響資料的提升,我們的工作是前期找到所有可能會對資料提升的因素,然後在實際工作中逐一嘗試,有的因素是真的能提升資料,而有的則不能。我們試了哪條、沒有嘗試哪條、哪些條已經被驗證是有效的、哪些被驗證是無效的,這些都要記錄下來。

特别是一些重大功能上線,對産品影響比較大的特殊日期,更要記錄下來。我工作後,發現不管是同僚還是上司,會經常問我一些資料,包括這些資料後面對應的日期,如果不做營運日記的話,他們問起來根本無從查起。做了營運日記,同僚們來問我某個政策哪天開始的,通過查營運日記,很快就能給出答案。

營運日記還有一個作用是提醒自己要快速去變。網際網路行業發展速度快,快速試錯、快速疊代,在營運上,我們的優化周期是以天為機關。因為行業在變、使用者在變,如果我們變化的速度慢了,資料上就會顯示出來。是以,我們必須每天都保持快速的變化節奏。在我們的營運名額增長得最快的那個階段,我們的變化周期是天。在寫營運日記時,也是提醒我們:你今天該變了。如果哪天寫營運日記,上面無内容可寫,這時候就應該檢討一下優化節奏了。

(5)待辦事項

在前面的思維導圖列出完成kpi的基本政策後,又看完了資料,明白了問題所在之後,接下來就是該排期去執行了。我一般把待辦事項和營運日記放在一起寫。待辦事項一般一天會看兩次,每天早上一來,會打開,看看今天要完成的目标是什麼,下班後再看看,看今天完成了多少。

做營運就是一個明确目标、拆解目标、快速執行、驗證結論、應用結論的過程。思維導圖解決的是明确目标、拆解目标的過程,excel表格解決的是快速執行、驗證結論的過程,驗證結論就需要靠第三件大殺器—word文檔了。

3. word文檔

我用word文檔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寫營運規範;第二件事是寫經驗總結。

營運規範一般寫的是該怎麼做和不能怎麼做;經驗總結寫的是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以上内容都是來自實踐和資料,做多了,就把做過的内容梳理一下,做完了看資料,看怎麼樣做得更好,然後把這些都寫下來。

首先說說營運規範。我覺得營運規範最重要的特點是,它也始終是優化疊代的,隻能以日期和版本給它命名,它永遠沒有完善的那一天。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按照規範執行,同時也要看,規範本身還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時候,營運規範是跟不上實際變化的。當營運打法變了,規範也應該要變。

什麼樣的規範才是好規範呢?我覺得是細化、可執行。例如,我們對重大突發新聞做push規範時,就拿地震來說,什麼級别的地震可以發什麼樣的push,還細化到哪些城市哪些地區發生了什麼樣級别的地震才可以發什麼樣的push,我們都寫得很清楚。規範的輸出應該是毫無異議,不會存在太多模棱兩可的東西,不至于在執行時讓人犯暈,還覺得不明白。

再一個是經驗總結。一次經驗總結帶來的威力可以持續很久,經驗總結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做push時,總結過多次什麼樣的題材使用者最喜歡、什麼樣的文案使用者最喜歡、什麼樣的标點使用者最喜歡。

經驗總結是對每天煩瑣的營運工作的一次升華,好的總結能提升下一個階段的營運效率。輸出成文的經驗總結,每個月應該至少一次。

用word總結營運經驗和制定營運規範

内容營運的4個環節

什麼是内容營運?張亮說,内容營運是指創造、編輯、組織、呈現網站或産品的内容,進而提高網際網路産品的内容價值,制造出對使用者的黏着、活躍産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的内容。

在我的了解裡,内容營運是把合适的内容比對給合适的使用者的過程,通過内容來滿足使用者需求。

1.内容來源

要解決内容從哪裡來的問題,先得明确内容定位。内容定位是在産品定位、使用者定位基礎上,分析使用者需求,然後推導出内容定位。

例如,我之前做的微信公号“仟言萬語”,我把它定位為“傳媒人的精神家園”,目标使用者是傳媒人,内容定位是對傳媒人有所幫助的文章。于是,有一陣子我們發關于如何提高内容生産能力、要不要離開傳統媒體、傳統媒體該怎樣做好新媒體這類文章,點選率很高,滿足當時的使用者需求。

明确内容定位,然後找到符合該内容定位的最好的文章。那麼第一步,應該找到内容源。

内容生産可以來自以下地方:傳統媒體生産的内容、專業期刊圖書産生的内容、微信公衆号上産生的内容、知乎上産生的内容、其他論壇社群裡産生的内容、kol産生的内容、自己原創生産的内容等。

其實歸根到底,需要抓住那個來源。例如我們在對push做個性化推薦時,有一個内容标簽叫“兩性情感”,我們經過使用者分析,發現情感這個标簽裡的使用者以男性居多,我們就會發一些從男性的角度出發講兩性情感的文章,我們發現有個公衆号叫“男人裝時尚”,這個号生産的内容特别受我們使用者歡迎,于是,我們就重點盯這個号就行了。每個标簽我們都是這麼做的。

确定領域、找到該領域内知名kol、找到kol的内容呈現的地方,然後通過抓取、談合作等方式把這些優質的内容聚集到自己手裡。

我在做“仟言萬語”的時候,把傳媒領域能夠生産高品質内容的kol們都“騷擾”了一遍,他們都成了我的微信好友。通過解決内容源的方式就能保障高品質的内容。

2.内容挑選

挑選内容是從前面抓取到的衆多内容源中挑選出品質高并且比對使用者需求的内容的過程。什麼樣的内容是好内容呢?簡單地說,有兩個标準,一個是内容有趣,一個是内容有用。要麼滿足的是讓使用者輕松愉悅的需求,要麼滿足的是使用者求知的需求。

挑選内容也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是人工判斷。就是快速把文章通讀一遍,判斷文章品質如何。這種辦法依賴于經驗。一般剛開始做的時候,不能太快,得精讀,精讀才能保障内容營運者對這個領域的内容把控能力。我剛開始做“仟言萬語”的時候,一天得讀10篇關于傳媒領域的文章,才能挑選出一篇最優的文章。後面做熟了,文章快速掃一遍,就能判斷品質如何。

人工判斷除了判斷内容品質,更重要的是判斷選材本身。這裡調用的是過往經驗,是以對于做過的事情進行總結就格外重要。我們的push标簽裡面有一個是“奇聞轶事”,我們對資料進行總結,發現隻要涉及“大魚”“大蛇”“外星人”“幹屍”“木乃伊”“彩票”“怪病”這些東西時點選率就會特别高,每次碰到這樣的題材時,我們就會格外注意。

第二種是資料判斷。就是通過資料名額來判斷文章品質,如點選量高不高、點選率如何、評論數如何等。我們在做push的時候,要把握每天的熱門事件,怎麼判斷熱門事件呢?我們通過資料來判斷,首先看自己内部的文章排行榜、半小時流量排行榜、五分鐘流量排行榜,然後看外部的資料,看各大用戶端上某篇文章的評論數,看其他網站,如百度風雲榜、新浪微網誌熱點話題榜。通過各種各樣的榜單來确定當天的熱點。

人工判斷和資料判斷孰優孰劣?經過多次對比,其實不太好判斷哪一種更好,更多的是兩者都要。很多次,一篇文章剛出來,閱讀量不高,這時候我們來營運一下,馬上就火了,其他競品也在跟進。這時候依賴的是人工判斷。有時候,一篇文章,其實人工看不出來怎麼樣,但是閱讀量很高,我們也營運了,資料果然很好。最好的辦法是把人工判斷和資料判斷相結合。

資料判斷其實就是ctr(click through rate,點選率)導向,有時候ctr導向的内容不代表品質好。例如,前段時間陸家嘴事件特别火,可是這個事情有點兒low,私人的事情流傳到了網上,關注價值不大。有個傳媒領域的号也發了,從結合傳媒的角度來寫這件事,雖然閱讀量大,可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盯着普通人的私生活做文章,說出來總歸不光彩。發這樣的文章,對于品牌、加深使用者印象之類沒有太多好處。

3.内容加工

就算是挑選出來的内容,也不适合馬上立即推送或呈現給使用者,需要在對于使用者了解的基礎上,做一些再加工。之前做仟言萬語的時候,我會再改個标題,寫段摘要,後來做push的時候,還是改标題、寫文案。

這樣的案例有好多種了,例如:

按照新聞材料寫的文案:

《3人銀行卡未離身被盜刷45萬 資金流向同一人,銀行稱系統無異常》點選率5.11%。

站在使用者角度重新編寫的文案:

《3人銀行卡未離身被盜刷45萬 密碼也沒告訴别人,錢怎會被盜刷》點選率6.47%。

對這個問題,我們也總結過很多次,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了,這裡不再多說。常見的有“用問句結尾的文案點選率更高”“文案半遮半露點選率更高”“标題裡有數字點選率更高”“标題裡形成鮮明對比,點選率更高”等。

怎麼樣才能寫出更好的文案?可以借助a/b test來嘗試。我們有時候一條新聞會寫上五六條文案,來進行a/b test,最後再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點選率高的能到10%,點選率低的為2%。有句話是“如果你的文案寫得不夠好,那可能是因為你寫得不夠多”。

文案上的玩法常見的有很多,看看微信公衆号上流量靠前的文章标題,就大概明白該怎麼寫标題了。不過故意嘩衆取寵、惡意“标題黨”、引導使用者點選較生硬,這些都是負面案例,應盡量避免。

4.内容分發

這裡也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内容營運的效率,簡單地說,就是到達和展示。

到達裡面涉及的點有:什麼時候到達使用者?到達什麼樣的使用者?到達率是多少?

展示裡面涉及的點有:在什麼位置展示?展示形态如何?展示時間有多長?

(1)時間

我覺得内容營運就是在合适的時間時把合适的内容推給合适的使用者。什麼時候推送點選率最佳?對于不同的産品來說,黃金時間點不一樣;對于不同的内容來說,黃金時間點也不一樣。例如,我們在push營運的時候發現,早上七八點的時候,我們push時政新聞,反而點選率不高,這時候生活百科和心靈雞湯點選率更高;而在上午10點後,時政新聞的點選率高了起來。

任何題材應該都有一個推送的黃金時間點,這個黃金時間點,隻能慢慢去試。

(2)使用者

點選率的公式裡面,點選率=點選使用者/下發使用者。想要提高點選率,那麼就得提升點選使用者數和降低下發使用者數。這裡就是需要對使用者進行精細化營運。例如,我們在挑選出對軍事裝備感興趣的使用者時,選了一條比較典型的軍事裝備素材,對于非女性使用者下發看效果。

(3)到達率

到達率的問題需要産品和技術共同解決,同時還有很多使用者自身的影響,這裡不多說,但是确實是優化的一個點。

(4)展示位置

當然是展示位置越優、展示時間越長,點選率越高。可是不同類型的素材該怎麼組合可以把營運效果最大化,這裡需要結合内容來做調整。

(5)展示形态

做微信公衆号時,影響展示的有标題、圖文和摘要,其中特别是圖檔要好。後來做push時,我們發現push上加上小圖示,也能提升點選率。聽說,在push上增加表情也會提升點選率。

内容營運的基本過程

以上大概就是内容營運的基本過程了。

必須具備的3種能力

我覺得以下能力也需要提升:

1.學習能力

工作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想要把工作做好,僅僅依賴于之前的知識是完全不夠的,得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這個發展迅速的行業。學習的路徑有兩種,一是自己看,看書、看文章;二是跟人聊,跟同行聊、跟同僚聊都是學習的過程。

我給自己設立kpi,每個月至少讀幾本書,和幾個朋友或同行深度交流幾次。

這裡有一些推薦書目:

(1)網際網路工作類

《增長黑客》

《從零開始做營運》

《使用者力:需求驅動的産品、營運和商業模式》

《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大資料智能》

《機器學習》

《菜鳥也能做資料分析》

(2)工作效率類

《向前一步》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暗時間》

《把時間當朋友》

《番茄工作法圖解》

《自控力》

《意志力:關于專注、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

《重塑工作》

《精力管理》

(3)優秀企業營運類

《基業長青》

《一勝九敗:優衣庫風靡全球的秘密》

《一日放下成功》

《創業維艱》

《從0到1:開啟未來商業的秘密》

《褚時健傳》

2.團隊協作能力

營運人員在工作中會和其他工種小夥伴打交道,如果單獨依賴營運人員,kpi肯定完不成,需要開發、産品、設計的小夥伴支援才行。

有小夥伴問,營運人員該怎麼和開發打交道?我的了解的是,營運和開發不是敵對關系,是合作關系。合作的前提是,有共同的利益。在找開發人員之前,首先明确一下業務的kpi是不是和開發人員一起背。如果确認是,那麼想一想自己的需求對kpi完成貢獻大不大。如果大,再想一想,技術實作成本高不高。雖然我們會說“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來解決”,但是有的需求實作起來技術成本太高了,但是收益卻不大。這樣的需求優先級也降一級,先不用跟開發人員提了。其次,站在開發人員的角度想問題,這個需求做了對他來說有什麼好處,用開發人員能了解的語言溝通。不要把開發人員想得太萬能,也适當體諒一下他們,如果提一些對kpi完成貢獻大、技術成本低、收益大的需求,我想正常的開發都不會拒絕。

能更好地和團隊裡的小夥伴溝通,我覺得要充分尊重對方的專業性,充分信任自己團隊裡的小夥伴,同時自己也要對他們的工作和思維有所了解,如平時可以看看程式設計類或設計類書籍。

3.業務反思和總結能力

工作後,和同僚們身上學到一個詞是“複盤”。我了解的是,對過去做過的事情,再來一遍思維推演,跳出當局者的心态,以旁觀者角度來反思,看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應該總結下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形成的結論應該訴諸筆端。現在回頭看我過去兩年裡寫的日記,每次翻看都覺得有新的收獲。

對于做得好的,記錄下來,下次就知道該怎麼樣做得更好。對于做得不好的,甚至是做錯了的地方,更要注意。任何一次營運事故,我認為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隻是把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暴露出來了而已。每一次錯誤都應該從根源上反思原因,做弱點專項研究,找到最全的對策來解決。

總結

用3句話來概括這兩年的工作經驗話,那麼會是:

這兩年裡總是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終歸會被解決掉。

如果你的産品或業務有人在抱怨,說明是好事,裡面暗藏機會。

完成一件事情,永遠有另外一套成本更低、效果更優的plan b存在,plan b永遠是個秘密,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那個更加完美、隐藏得很深的plan b找到。

也想送給今後的自己一句話:完成kpi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超越kpi。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