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參展cmef展現了我們穩步推進中國戰略。一方面,ge中國戰略聚焦三個市場、四個支柱,在高端、非公立和基礎醫療等多個市場共同布局。”日前,ge醫療大中華區首席市場營銷官戴鷹在cmef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另一方面,數字化也是重點内容,這次推出的基于雲平台的資産雲管家,是為中國醫院資産管理量身打造的基于雲技術的數字化産品。”
5月15日,第7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cmef)在上海開幕,包括傳統外資三巨頭“gps”(通用、飛利浦、西門子)和“國産三巨頭”聯影、邁瑞、魚躍等廠商在内,各家醫療器械廠商除了展示更新疊代的産品以外,不斷提及“數字化醫療”、“人工智能”、“智能解決方案”等關鍵詞,隐隐成為各家争奪市場卡位的新領域。
從2012年醫改以來,國家相關部門連續出台了一系列醫療行業相關政策,直至今年被稱為“醫療政策大年”,政策逐漸成為推動醫療行業發展成長的主推手。人口老齡化、對于醫療服務更高品質的需求促使醫學器械行業保持長期景氣,并使其持續成為近年來的投資并購熱點。
“大資料+人工智能”被業界稱作未來醫療發展的方向,數字化醫療滲入到醫療行業的各個分支,各家器械廠商也趕着上這一波熱點。
“醫療的ai會在兩部分快速發展,一是第三方影像中心,二是裝置廠商跟資訊系統商結合再加上醫生。”火石創造ceo楊紅飛認為,“還要看為誰提供相應服務。從影像的智能分析來說,核心競争力是影像的規模和影像資料的可解讀性,資料品質決定ai的分析結果有沒有價值。”
數字化戰略
ge今年在cmef上釋出了17項産品和數字化解決方案,重新整理曆年釋出新品數量。其此次力推基于“雲”平台的醫療裝置管理應用“資産雲管家”,并在采訪中不斷提及人工智能輔助肺癌篩查以及數字化醫療的舉措及發展方向。
“ge中國有三大戰略:全面本土化、建立全球合作夥伴關系和全面數字化。”戴鷹表示,數字化是ge全球一大戰略,“我們希望到2020年可以把ge打造成為全球知名十大軟體公司之一,這是ge總裁設立的目标。
ge醫療此次釋出的17款新品,涵蓋影像診斷領域,包括介入手術、麻醉、監護領域的技術創新,同時在疾病臨床解決方案方面,關注疾病的更早期發現和診斷。
在臨床方案方面,ge方面表示正在通過數字化工具以及人工智能研究提升疾病診斷效能。2016年6月,ge與國家癌症中心啟動“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全國行動”,推進低劑量ct肺癌篩查解決方案在全國實施。據稱,此次cmef上展示的低劑量ct肺癌篩查方案及其所包含的人工智能肺結節輔助診斷技術,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在影像診斷效率、肺結節自動識别敏感度以及檢出率上均取得大幅提升。
據悉目前“資産雲管家”已在國内10家醫院展開試點。此外,據ge醫療大中華區醫療系統首席營運官鄭萍介紹,ge在中國推動數字化的轉型和落地,還包括2016年7月在上海建立的數字創新坊,總部投入1100萬美元,占地4000平方米。
“以及靠遠端醫療來服務基層醫療,這也是分級診療的關鍵。ge在全球投入了5億美元進行數字化和軟體開發。在醫療生态鍊加速醫療更新,是我們在中國一個很重要的政策。”鄭萍補充道。
如何落地
“醫療數字轉型對醫療裝置來講有三個步驟。”戴鷹認為,“首先是互聯互通,這些裝置變得更智能必須先有連接配接;然後改變過去的維修模式,使用遠端、網上維修;最終實作服務模式的改變,從過去響應式維修變成預防式維修。資産雲管家可以做到第三步預防維修。”
根據《質變的前夜——2017中國醫療健康産業投資白皮書》釋出的資料,2011-2016年,我國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行業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7%,2016年我國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有3700億元。其中影像裝置、體外診斷和高值耗材占據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的前三大細分,分别占到總市場規模的19%、16%及13%。
“從目前醫療影像的市場規模來看,患者端高速增長,影像檢查收入占醫院總收入超過10%,排在藥品收入占比之後。”火石創造ceo楊紅飛此前在釋出《醫療影像的市場圖譜和行業發展分析》報告時指出,“如果按照我國過去5年的醫療整體支出,到2020年中國醫學影像市場規模将達6000億至8000億左右。”
接下來醫學影像将向三個方向發展,一是由單一形态學影像檢查向“形态+功能”的融合型影像發展;二是由大型裝置轉向小型、簡便的床邊化儀器;三是現代醫學影像技術與放射治療手段結合,使診斷與治療一體化。
在臨床診療和影像檢查結合越來越緊密,影像資訊化、資料共享程度低,支援遠端會診、轉診、影像資料開發弱以及影像醫師從數量到品質都有很大缺口的情況下,未來醫療器械如何利用大資料、ai與機器人,被認為是落地數字化應用的關鍵。
“人工智能可以在資産管理、臨床方面發揮很大作用。”戴鷹表示,“從産出來說,我相信人工智能會在營運、臨床和财務産出方面大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