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開幕預告

作者:澎湃新聞

回聲策劃組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展覽計劃,源自瑞士伯爾尼山嶽博物館(swiss alpine museum, bern)2019年的《回聲:山以聲音回應》(echo: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覽。

由中、瑞合作的《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策劃團隊,以瑞士回聲展的策展架構、藝術家克裡斯蒂安・贊德的作品為基礎,将回聲展帶入國内觀衆的視野,并通過展覽前期回聲素材的征集與邀請創作,集合了一系列作品,以序曲展的形式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及閑下來合作社展現聲音。

線下展覽将展出十六件回聲作品,将在具有實驗性質的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和社群地下室隧道“發生(聲)”,将回聲這一強調空間屬性的聲音現象,通過“on-site”(在場)的再現,疊加出“異質空間”的想象。在所有參展的回聲作品中,既有來自個人對回聲的思考、屬于個體的回聲旅程,也有來自城市和自然的回聲收集,通過對回聲的選擇和闡述,表現出創作者對于城市、人類狀态的進一步觀察和反思。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中,瑞士參展作品以聲音藝術家克裡斯蒂安・贊德(christian zehnder)的作品構成;國内參展作品,主要取樣自回聲展先導活動、也是由主辦機關之一澎湃新聞共同策劃的“回聲地圖”公開征集的成果,另有部分為邀請展出。作品在創作主體上涵蓋藝術家、專業領域工作者及普通公衆三大群體,豐實作品内容的同時拓展其多樣性及可能性。

在引領全世界藝術潮流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于2013年舉辦聲音大展之後,聲音藝術至今已經在當代藝術的表現載體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另一方面,聽見自己、乃至周遭環境的聲音也是直接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方式。回聲作為聲音的反射,它的内容本身、與發生的即時性,又豐富了聲音的文化、科學、空間内涵。特别是,回聲的存在需要特定的實體條件,更需要停駐、傾聽方得以發生。

序曲展展出作品均扣緊回聲的空間性與物質性(materiality)——或用回聲傳遞藝術創作概念(如羅菲作品《打給自己的電話》),或通過錄音過程呈現回聲意外交疊的結果(如羅天瑞作品《海關大樓的鐘聲》),或關注視障人士群體,從音樂性出發,紀實盲杖在城市各角落發出的反射聲(如孫奇芳為回聲項目與ocat上海館合作公教活動創作的作品),或是深度探索發生在城市空間、與公衆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的回聲片段(如王越洲作品《古浪路道地》)。

凡此,和一般以回聲為名的展覽經常将“回聲”概念無限放大相反的是,本展所選的作品,将回聲“限縮”,重視回聲所需的停駐時間和靜心傾聽的條件,回到強調聲音本身、以及聲音所在空間的次元。如此的“限縮”,雖有被認為過于單一的誤讀可能,實則是在嘈雜、紛亂的當下環境,集中力量直指核心、回歸本真的行動。

“回聲”這個在東、西方藝術、人文、哲學領域經常被演繹的主題,通過本展的作品——不論是帶有藝術意涵的創作、還是純粹的聲音素材——都在聽覺上呈現出直接、單純的狀态。這樣的聽覺經驗通過展陳設計的輔助,增加了多重感官體驗的可能性。

展覽地點藝術亭台是融于城市的特殊藝術空間,在自然光線的包圍中展示來自城市和自然的回聲,将人們引領至更為天然的狀态。而閑下來合作社所在的社群地下室隧道則是天然的“回聲制造所”,身在其中更加強了人們對于回聲的體驗。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在場地、創作者、策展呈現三者上的探索與實踐,期望進一步打開觀衆(聽衆)對城市與自然的聲音環境的感受。我們也期盼吸引更多創作者與策劃者參與,讓回聲的回聲繼續輻射、發生(聲)在不同屬性的自然與城市空間。我們更希望,在後疫情時代,人們可以透過回聲,再次産生連結,彼此問候。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開幕預告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展覽海報。 設計:馮炳莨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

開幕:2021年4月24日(周六)下午 5:30 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

展期:2021年4月25日(周日)至2021年6月6日(周日)

展覽地點:

主場地: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 moca pavilion(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園七号門。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10:00-21:30)

副場地:“閑下來合作社”b區隧道(上海長甯區仙霞路700弄25号前地下防空洞。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18:00)

參展藝術家/個人:

克裡斯蒂安·贊德(christian zehnder)

羅菲

羅天瑞(terence lloren)

孫奇芳

王越洲

袁菁

爆發力小姐

主辦:

瑞士山嶽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館基金會

澎湃新聞

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

協辦:

閑下來合作社

共同策展:貝雅特·厄許樂(beat hächler)、朱紀蓉

助理策展:沈健文

策劃顧問:孫文倩、徐千禾、施翰濤、殷漪

工作團隊:袁璟、林宜仙、楊陽、黃俊儀、馮炳莨

學術支援機構:同濟大學聲音實驗室、浙江大學聲音實驗室

學術顧問:沈雪曼、張書銘、王婧

鳴謝:瑞士駐滬總領館、瑞士文化基金會、swissnex china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金盲杖自立生活、大魚營造、那行文化、ocat上海館、耳聆網、上海新金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盛攝影工作室

責任編輯:沈健文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