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 運維自動化依賴的團隊模型</b>
<b></b>
下面将從能力模型、驅動模型和技能模型三個角度來闡述運維團隊和個人的能力要求,最後給出一個參考的組織結構。
1.8.1 團隊的能力模型
具體的團隊能力模型示意圖如圖1-15所示。
圖1-15 團隊能力模型
對于我帶過的應用運維團隊,我都會從如上三個方面對組員提出運維能力要求。
1)業務運維。因為對這塊能力的要求越來越低,是以其在我們的考核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低。日常的變更、擴容、故障定位、運維規劃對人的能力要求都非常低,這些工作都能模式化且平台化,進而減少了對人的倚重。
2)運維研發。我希望每一個應用運維人員都有運維研發的能力,但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對于應用運維團隊和運維部門來說,運維研發的配備必不可少。在應用運維團隊的内部,可以讓有研發能力的人迅速承擔面向業務運維平台的建設,或者參與到部門的運維系統建設中,可以抽出50%的時間參與研發。運維研發能力是能夠讓團隊價值迅速達成的有效保證,沒有研發能力的運維不能成為一個好運維。
3)技術研究。運維是一個技術團隊,需要通過技術來展現價值,當找到好的技術時就要想着如何将技術應用到業務上,為使用者帶來價值,比如說提升使用者體驗,減少成本等。
這個時候就會産生一個問題,應用運維團隊内的人也會運維研發,同時又有專職的運維研發團隊,那麼他們的職責分工如何解決,在工作上是否會存在重複建設?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首先,可以把運維研發初期定位在公共服務平台的研發上,比如說dns、lvs、配置管理、監控系統、cmdb、資料分析平台等。
其次,運維研發還需要制定相應的運維研發規範,代碼規範、ui規範、測試規範等,讓所有參與運維研發的人統一遵守,包括應用運維研發的組員。
最後來說一下應用運維小組内的研發能力該如何發揮的問題。其實在很多運維團隊中,運維都是跟随業務的,一則可以讓應用運維研發人員開發面向業務的運維系統,因為他們最了解該業務的需求,能夠實作自己想要的;另外一種更好的操作方式,是讓應用運維小組内的研發人員抽出50%的時間參與到以運維研發牽頭成立的虛拟研發小組中。一則可以進一步提高應用運維的研發水準;另外還可以提高運維研發對業務運維的了解,同時還能提高帶隊作戰的能力。
那麼,運維研發和應用運維的比例應該設定成多少比較合适?我個人認為3:1比較合适,大家也可以自檢一下,自己的運維團隊到底設定了多少運維研發人員?另外想要檢測運維研發配備是否足夠,可以周期性地看看運維團隊取得的進步,特别是效率和品質等次元。
一個高性能的運維團隊一定是以應用運維和運維研發為核心建構的!
1.8.2 團隊的驅動模型
具體的團隊驅動模型如圖1-16所示。
圖1-16 團隊驅動模型
團隊的驅動力不同,帶來結果的就會完全不同。為什麼很多運維人員都說自己很辛苦?這時你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在引導着你進行運維工作?傳統的維護,往往都集中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而進入到高階運維體系之後,我們需要迅速切換到價值驅動和使用者驅動的次元上來。有了使用者驅動和價值驅動,對運維的效率和品質就都會有更高的要求,對于外部驅動我們必須走自動化和平台這條道路。建議大家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入品質、效率、成本等一些kpi要求,不要隻局限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是要關注自己所做的事情對産品和使用者的影響。
1.8.3 團隊的技能模型
bat(百度、阿裡、騰訊)很早就實施了職業通道體系,在運維側細分了多個能力通道,比如說網絡運維、業務運維、運維研發、dba等。對于運維人員的成長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衡量體系,在此我就不詳細介紹了。
1.8.4 參考的運維團隊組織結構
我們不一定要按照這個結構明确設定運維小組,但是運維的職能差不多就是這樣。我還有另外一個建議,最好将公共服務研發團隊和運維團隊放在一個組織結構下,這樣将會有利于公共化服務的推廣,而公共化服務對運維效率的影響是最大的,如圖1-17所示。
圖1-17 運維團隊組織結構
至此,自動化平台的深度解碼已經完成。本章從多個層面帶領大家了解運維自動化,其實還是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借鑒意義。大膽地往前走吧,一切都有可能,唯獨那些實作不了的,都是我們人的問題,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