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時間過得真快,沒想到《美國精神病人》至今已經上映20年了

這部根據b·e·埃利斯1991年出版的争議小說改編的極具争議性的電影,絕對是本世紀最引人注目、最令人難忘的諷刺電影之一,初露頭角的克裡斯蒂安·貝爾的精彩表演也為影片注入了靈魂。

事實上,如果沒有貝爾在這部電影中的出色表現,他的職業生涯可能會截然不同——首先,克裡斯托弗·諾蘭的黑暗騎士系列幾乎肯定會由另一位演員主演。

貝爾竭盡全力保住了這個角色,再加上瑪麗·哈倫胸有成竹的指導,埃利斯的原著最終被改編成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即使20年後來看依然令人歎為觀止。

在這部電影波折的制作和發行過程中當然也有一些引人入勝的幕後故事,是以在《美國精神病人》上映二十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讨一下這部電影的創作往事。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10。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差點扮演貝特曼

《美國精神病人》于2000年上映,而導演瑪麗·哈倫早在1997年就已确定由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帕特裡克·貝特曼。在此之前,大衛·林奇在1992年曾獲邀執導這部電影,而約翰尼·德普也曾對這個角色表示過興趣。

即使貝爾被錄用了,但他仍然面臨着競争。發行公司獅門影業覺得這個威爾士人的名氣不足以勝任這個角色。盡管當時他已經出演了很多電影,但還沒擔任過賣座電影的男主角。獅門希望哈倫考慮由愛德華·諾頓或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來主演。

哈倫拒絕去見迪卡普裡奧,堅持她與貝爾的協定,而且認為萊昂納多當時的青少年魅力對這部電影有害無益。于是哈倫被抛棄,導演奧利弗·斯通接手,但斯通也不能同意迪卡普裡奧主演,而且他想要削弱諷刺成分,增添更多心理驚悚的東西。

接着這個角色又推薦給了伊萬·麥克格雷格,但他拒絕了,而貝爾仍然抱着希望,拒絕其他影片的試鏡。貝爾的堅持最終得到了回報,他和哈倫被重新雇用,不過隻有1000萬美元的嚴格預算,而且獅門要求配角必須由知名演員來擔任。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9。貝爾真的完成了整個化妝過程

最終,克裡斯蒂安·貝爾獲準扮演這個角色,為此他進行了嚴格的準備。他甚至矯正了牙齒,因為擔心自己門牙之間的縫隙并不合契合貝特曼的人物形象。後來他向《衛報》抱怨說,我喜歡我以前的牙齒,我把它們的鑄模放在了書架上。

他在同一次采訪中還解釋說,健身鍛煉占據了他的生活。甚至早在前期制作開始之前,他已經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自己着手健身。為了達到原著小說中所描述的奧林匹克運動員的體格,他每天和私人教練一起鍛煉三個小時。

還記得電影開場中貝特曼繁雜的化妝過程嗎?貝爾在《美國精神病人》制造過程中确實自己完成了這些化妝程式。他購買了所有必要的化妝品,并且按照劇本的建議每天使用,大概是為了進入他所塑造的連環殺人自戀狂的心理世界。

除此之外,貝爾還從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獲得了如何刻畫貝特曼的靈感。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8。湯姆·克魯斯與尼古拉斯·凱奇為他提供了靈感

當然,克裡斯蒂安·貝爾發現要想了解徹底變态的精神病患者帕特裡克·貝特曼并沒有那麼容易。在接受black book雜志采訪時,哈倫回憶起她和貝爾在拍攝前多次通話,試圖找到這個角色的症結所在。

“我們談到了奇葩的帕特裡克·貝特曼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哈倫在采訪中解釋說,“我們設想貝特曼一直在觀察人們的所作所為,試圖找出正确的行為方式。但是,貝爾似乎還不确定自己該如何表現。”

貝爾直到看到湯姆·克魯斯在大衛·萊特曼晚間秀節目中接受采訪時,才終于迸發靈感。哈倫回憶說,貝爾确實表現出了克魯斯所散發出來的那種活力,看似非常友好,眼中卻旁若無人。

貝爾還借鑒了1988年電影《吸血鬼之吻》中尼古拉斯·凱奇所飾演的變态發行主管精神錯亂的轉變,進而确定了如何表現精神變态者。貝特曼本質上是将多個性格躁狂的好萊塢明星融合在一起,進而産生了令人着迷的效果。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7。導演故意利用剪輯來迷惑你

你是否覺得威廉·達福在《美國精神病人》中飾演的角色唐納德·金博爾探員有點奇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意味着你被哈倫精心設計的電影制作技巧欺騙了。其實不止你覺得達福的角色有點讓人困惑,甚至貝特曼也覺得他琢磨不透。

哈倫為了達到這一效果,特意指導達福以三種截然不同的方式表演他的每一場戲。在第一次拍攝中,她讓他表現得像金博爾知道貝特曼殺了保羅·艾倫一樣。在另一種情況下,達福則表現得好像他一點線索都沒有。在第三版中,他不确定貝特曼是否做了這件事。

在剪輯中,哈倫確定這三種鏡頭互相交織,使達福散發出一種怪異的氛圍,就好像他的角色在不斷變化。金博爾難以讓人看懂,進而促使我們從貝特曼的偏執視角來了解這些對話。這麼處理很高明,不是嗎?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6。原著作者不喜歡貝爾的舞蹈

b·e·埃利斯是原著小說《美國精神病》的作者,在早期也曾參與電影的制作。在哈倫和貝爾加入之前,大衛·柯南伯格已經聘請埃利斯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劇本。不過這項任務他完成得并不痛快,因為柯南伯格想删掉書中餐廳和夜總會的場景,并且削減暴力場面。

據埃利斯所說,他的劇本初稿與原著偏差很大,最後伴随着巴瑞·曼尼洛的“daybreak”曲調,以世貿中心樓頂上的一場盛大歌舞收場。在此之後,有幾個編劇接手對劇本進行了修改,最終的電影劇本由哈倫本人和吉娜薇·特納完成。

埃利斯對這部電影很滿意,不過有兩點他不予苟同。顯然,埃利斯不喜歡這部電影使用畫外音,也不喜歡克裡斯蒂安·貝爾的即興舞蹈,盡管貝爾在休易·路易斯與新聞樂隊的背景音樂下謀殺保羅·艾倫的這場戲現在已經成為了标志性場景。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欣賞貝爾的舉動。看看上面的動圖。很銷魂,不是嗎?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5。伊麗莎白由編劇扮演

你可能還記得帕特裡克·貝特曼的女性朋友伊麗莎白,她參與了貝特曼的第二場3p戲 (緊跟着就上演了瘋狂的電鋸追殺戲)。不過你可能不知道伊麗莎白是由這部電影的編劇吉娜薇·特納扮演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性愛謀殺情節發生前,她喋喋不休地談論着沖浪酒吧、暑期計劃和可卡因,而應召女郎克裡斯蒂則坐在一邊沉默不語,看上去憂心忡忡。然後,她還給毒販打了電話,盡管當時已經淩晨3點,但伊麗莎白依然固執地說,“現在正是他最活躍的時候。”

這個角色再次呼應了所有雅皮士看起來都一樣的主題,不過不清楚伊麗莎白是否真的知道帕特裡克究竟是誰。她雖然提及過他的名字,但是當他說出他們實際上在保羅·艾倫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時,她似乎絲毫沒有感到困惑。

雖然角色的戲份不多,出場時間不長,但特納的表演令人難忘。盡管同一場戲中的其他兩個角色一個是矜持的妓女,一個是精神病殺手,但她依然輕而易舉地把伊麗莎白塑造成了一個不讨人喜歡的女人,是以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4。最後一幕緻敬了原著

《美國精神病人》的結尾一直是最具争議性的電影話題之一。直到今天,影迷們仍在讨論電影中的情節是否真的發生了,或者全部隻是帕特裡克·貝特曼在腦海中想象虛構出來的。這種模棱兩可使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變得撲朔迷離。

在興奮的觀影過程中,你很可能會錯過影片最後對b·e·埃利斯小說的緻敬。當帕特裡克和他的雅皮士朋友們圍坐在桌子邊時,他身後的門上挂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this is not an exit”( 這不是出口),然後随着帕特裡克的内心獨白,電影結束。

“this is not an exit”是原著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出現在電影結尾中,其确切含義也引起了廣泛争論。也許這句話是對整部電影虛無主義主題的最後一次挑釁的聲明——帕特裡克沒有出口可逃,但他也無需承受任何後果。這個智語可能沒有任何潛在意義,也就是說帕特裡克的故事也許是真的。

這句話是哈倫的點睛之筆,也是她尊重原著的衆多例子之一。她保留了原著的大量内容,包括逐字逐句的對話和直接照搬的場景。她甚至還原了流浪貓和自動取款機的情節,難怪原著作者很滿意。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3。所有名片都有列印錯誤

《美國精神病人》用幾張名片構成了一場煞有介事的搞笑戲。對于外行人來說,那些名片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對于電影中的雅皮士來說,名片的細微差别似乎影響着他們的社會地位。你可能沒有發現,所有名片都出現了同樣的錯誤。

正如上圖中的名片,右上角都寫着“pierce & pierce mergers and aquisitions”。顯然80年代打字還沒有自動更正功能,以至于最後一個單詞aquisitions中缺了一個字母c(正确拼寫應該是acquisitions)。

近年來,由于網際網路的傳播,這一錯誤逐漸被放大化。但更有趣的是,大家都在猜測這個錯誤是否是有意為之。也許導演有意加入這個拼寫錯誤,用來取笑這場戲中的所有角色。他們都癡迷于字型和水印,以至于他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公司的主要業務都拼寫錯了。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2。貝爾詳細描繪了性愛場面

你可能想不到,克裡斯蒂安·貝爾還提前為《美國精神病人》裡的性愛場面做了充分準備。精細程度甚至超乎你的想象。貝爾與瑪麗·哈倫一起看x級電影,研究如何恰到好處地上演性場面。

根據dvd評論,貝爾甚至畫了簡筆畫來解釋在第一場3p戲中采取怎樣的姿勢最合适。不過,貝爾的簡筆畫應該不會像電影中貝特曼的繪畫那麼可怕。

美色殺人狂20周年!你不知道《美國精神病人》的10件事

1。與蝙蝠俠的關聯比你想象的更密切

《美國精神病人》與蝙蝠俠之間有着顯而易見的聯系。克裡斯蒂安·貝爾的角色殺死了傑瑞德·萊托的角色,未來這兩個演員在dc漫畫電影中分别扮演了互相為敵的蝙蝠俠和小醜。

但是,除此之外,兩者之間的聯系還可以追溯到b·e·埃利斯的原著小說中。在原著中,吉娜薇·特納扮演的角色伊麗莎白将帕特裡克昵稱為“蝙蝠俠”,因為他的姓“貝特曼”( bateman)和蝙蝠俠的綽号“batman”很相近。

不知道出于什麼原因,哈倫和特納在劇本中删掉了這個昵稱。現在來看這也許是好事,因為如果伊麗莎白在《美國精神病人》中将貝爾稱為蝙蝠俠,那麼在他後來确實赢得了這個角色之後,這可能會成為大家永遠的談資。

你最感興趣的《美國精神病人》幕後趣聞有哪些?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