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德綱、馬樹春在天津名流茶館
2005年前後,郭德綱德雲社走紅全國,在一定程度上讓天津的茶館相聲沾了光。但當時天津茶館相聲火爆并不是因為郭德綱,在2003年,天津的茶館相聲大會已經火了,那時候郭德綱經常在天津聽相聲,還登台表演過,《楊光的快樂生活》也專門演了楊光和條子到名流茶館聽相聲的情節。可以說,名流茶館見證了那個時期天津曲藝、相聲的變遷曆程。
1993年6月18日,“名流茶館”在新華路和平文化宮二樓開業,店堂面積170平方米,大門在上樓梯的右側,迎面是半圓形小舞台,有包廂及池座,可容納150名觀衆,提供了一個自娛自樂和欣賞戲曲、曲藝的好去處,為天津再添一景。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名流茶館的發起人是天津中建六局安裝公司經理田春傑。當初北京老舍茶館負責人尹盛喜,有意請田春傑在天津辦老舍茶館天津分館。田春傑想:天津衛是戲曲、曲藝之鄉,要辦茶館,應該辦一個天津人自己的茶館,很多戲曲、曲藝名家都是在天津成名的,幹脆就叫“名流茶館”!
姜昆在名流茶館
馬三立先生題字
田春傑找到天津市藝術咨詢委員會,負責人之一、戲劇家馬超對他的想法表示贊賞。咨詢委派人陪田春傑到南市、謙德莊早年茶樓、茶園集中地調查,許多戲曲迷得知要恢複老茶館,都高興極了,說辦茶館本身就是對天津衛文化的繼承,希望早日開張。之後,田春傑又拜訪了馬三立、王則昭、趙慧秋、李榮威等名家,這些當年在舞台上接受觀衆喝彩的“名流”也都認為應該恢複茶館演出。馬三立題寫了“名流茶館”四個字。
名流茶館裝飾和布局仿照北京老舍茶館。開業之初,每天上午是戲迷大家唱,有專業樂隊伴奏,也提供戲曲卡拉ok,類似于ktv。下午是曲藝專場,由專業曲藝演員演出。晚上是專業戲曲演員演出的清唱、彩唱、戲曲片斷。在名流茶館還能買到風筝魏、泥人張、楊柳青年畫、十八街麻花、正興德茶葉、馬記茶湯等天津特色紀念品和小吃。
可是半年過後,1993年12月,名流茶館經營陷入困境,甚至一度停業。茶館最低票價十元、最高四十元,雖然免費提供瓜子、小點心,但那時候人們的月均收入不到三百塊錢,看場電影不過兩塊錢,十塊錢的價格太高,更何況四十塊錢?是以長期賓客寥寥,有時晚上戲曲演出隻有七八位觀衆。
《楊光的快樂生活》
楊少華在名流茶館
随後名流茶館改變了政策:一是跟旅行社聯系,請來旅遊的外賓到茶館看戲;二是茶館出車免費接送郊縣觀衆,這樣一來吸引了不少郊縣農民。演出陣容也逐漸加強,北方曲校畢業的一批小字輩兒演員,王喆、張楷、陳寶萍、孟岩等人登上了舞台,天津市曲藝團的趙學義、劉春愛、籍薇、張秋萍等每日演出,老藝術家駱玉笙、馬三立、花五寶、王毓寶、王玉磬、小花玉蘭,外地名流程之、魏喜奎也都曾前來獻藝。為答謝觀衆,名流茶館還組織過義務戲,觀衆免費入場品茗聽曲,參演的十餘位演員也不收勞務費。
當時名流茶館曾辦過一次經典演出,邀集了天津部分曲藝老藝人。單弦表演藝術家廉月儒表演了幾段牌子曲,演唱聲情并茂、以身段配合,講事維妙維肖、說人形神兼備;劉洪元得謝(芮芝)派單弦真傳,他演唱的《挑簾裁衣》行腔韻味醇厚,雖唱《水浒》故事,卻能加入亦莊亦諧的現代批講;劉志光演唱的白派京韻大鼓《探晴雯》、天津時調演員朱鳳霞反串的平劇花臉唱段,以及劉金樂、馬希英、劉佩蘭的京東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唱段也都赢得了曲藝迷的高聲喝彩,劇場氣氛火爆。
名流茶館所在地和平文化宮
在艱難苦熬了幾年之後,名流茶館迎來轉機,于寶林倡導恢複茶館相聲大會,帶火了名流茶館。1999年,群衆藝術館主辦的“哈哈笑”相聲藝術團成立,白全福的弟子、相聲作家宋勇擔任團長,核心人物是于寶林、張奎清、郭世忠幾位老演員,同時聚攏了一大批相聲演員、相聲愛好者。他們每周有三個晚上在一起研究相聲,周五、周六晚上,中華曲苑和名流茶館則成了他們的實踐陣地,老演員給年輕人“說活”,年輕演員登上小舞台“軋活”,從未間斷過。
“哈哈笑”恢複了《八扇屏》《文章會》《菜單子》《捉放曹》《打黃狼》《賣五器》《樹沒葉》《托妻獻子》《對坐繞密碼》《師傅經》《汾河灣》《賣挂票》《白事會》《大審案》等傳統相聲,也能演《十點鐘開始》《名門之後》等現代題材段子,佟有為、馬樹春還創作了《我想漂亮》《吃主》等新相聲,包袱兒響脆,深受歡迎。
名流茶館,觀衆坐在台上看演出
這個時候郭德綱還沒紅,天津陸續出現了名流茶館、燕樂茶社、謙祥益啜茗閣茶園、勸業場天露茶社、中國大戲院小劇場、大金台等茶館小劇場,衆友相聲藝術團、哈哈笑相聲藝術團、九河相聲隊輪番演出。茶館裡常常人滿為患,不少沒提前訂票的觀衆,隻能在後排或兩旁通道加座,甚至連舞台上兩側都坐滿了觀衆。茶館裡隻有兩行留給服務員斟茶倒水穿行的小道。叫好、接電話、磕瓜子、喊服務員要茶水、小孩的哭鬧各種聲音不絕于耳。但台上的演員照樣演得盡興,時不時抖個包袱兒與觀衆交流一下。
2004年10月,84歲的南京相聲名家張永熙來津,在中華曲苑、名流茶館看了“衆友”“哈哈笑”的相聲大會,與天津相聲界同仁交流。張永熙早年在天津從藝,後南下南京,在當地鼎立相聲圈,有“南張北侯(寶林)”之稱。他的演唱類、誦說類相聲都十分出色。他說:“我已經有40年沒有聽到‘相聲大會’這種經典的藝術形式了。天津能天天演出相聲,不僅給觀衆帶來了歡樂,也讓相聲演員們有了互相交流的好機會。”由此可見,當時天津茶館相聲已經火了。(文:何玉新)
早期名流茶館最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