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世紀一諾 6代同心

世紀一諾 6代同心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的故事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世紀一諾 6代同心

吳敏樹後裔在吳敏樹墓地祭拜。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世紀一諾 6代同心

吳敏樹後裔合影。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世紀一諾 6代同心

在吳敏樹墓地發現殘碑一塊,上有“吳獬書丹”等字。

吳和平家族為文學家吳敏樹守墓:世紀一諾 6代同心

嶽陽縣《吳氏族譜》中的守墓人。

本版圖檔均為彭新華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彭新華

山一程,水一程,往事悠悠夢難尋;歌聲在,酒杯傾,且賒洞庭月一輪。

這裡,是抗日戰場新牆河北岸的群山、清代名士吳敏樹落葉歸根的地方——嶽陽市嶽陽樓區郭鎮鄉雙塘村。在為吳敏樹守過墓的村民吳和平心中,“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1月11日,記者走訪吳和平,聽他講述了埋藏心中多年的一個秘密,關于一位知名文學家、史學家、編輯家的秘密。

1 一隻不死鳥

“荷鋤出門去,東風吹我衣。老年熟農圃,且教兒孫知。日高古原上,倦卧見鳥飛。歎息人間事,紛紛多是非。”太陽照在古老的原野上,吳敏樹放下鋤頭,倦卧草地,擡頭就看見天上的飛鳥。那隻飛鳥,飛在原野,飛在洞庭湖,也飛在中國的文學史中。

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巴陵縣(今嶽陽縣)人,因有書齋建于故裡南屏山,遂自号南屏。他自幼才智超群,8歲入塾,熟讀《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主張“為文章力求岸異,刮去世俗之見”。1832年,吳敏樹鄉試中舉;1844年,朝廷挑選舉人任官吏,吳敏樹受命到浏陽縣任教谕,因厭惡官場争權奪利,一年後告病回家,從此潛心治學,成為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

對經史文學,吳敏樹情有獨鐘。1844年,戶部郎中梅曾亮閱見他所選錄的《歸震川文别抄》及其所寫序言後,親自接見他并一起切磋古文。吳敏樹擅長古文的美名傳遍京城。

吳敏樹在家建有“聽雨樓”,與其弟雲松一起研習文章,吟詩作賦。有時,吳敏樹走出聽雨樓,漫步鄉野,遇到相識的父老鄉親便系驢飲酒,并自譜小詞為贈;有時則輾轉于家鄉的新牆河、大雲山、君山等名勝之間,讓文筆得山水之助。

後來,吳敏樹和堂弟吳士邁入居君山,構築“鶴茗堂”“北渚亭”,誦讀之聲不絕,著書立業不廢,留下了《柈湖文錄》《周易注義補象》《論語考義發》及同治《巴陵縣志》等經史文學财富。

吳敏樹是一個孝順仁愛之人。父母辭世,他居喪齋食,廬墓終喪;其弟雲松病逝,他悉心照顧弟弟的孤兒寡婦;親友鄰居有難,他盡力周濟,不問償還。

1873年,吳敏樹疾病纏身,卻毅然抱病赴長沙,到湖南省通志局主持編修《湖南通志》,這無疑是一個浩繁的工程。通志尚未編完,吳敏樹病逝于任上,終年69歲。直到光緒年間,通志才得以順利出版。湖南現存新中國成立以前出版的地方志400多種,9成以上為清代所修,内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工商業、農田水利等,被譽為“湖南百科全書”。史志專家、作家黃軍建稱:“此公嶽陽瑰寶,值得一書。《湖南通志》乃不可多得的一部地方志,彌足珍貴!”

2 一群守望者

藏之吳和平心中的秘密,要追溯到145年前。

嶽陽縣榮家灣鎮公誠村82歲的老村支書吳會柏介紹,吳敏樹家境較好,在新牆河北岸有一塊地,群山環抱,流水潺潺,吳敏樹生前標明這裡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吳敏樹去世後,族人安排其侄子吳昌美守墓;墓地周邊田地交給吳昌美耕作,作為守墓生活開支。吳昌美子女較多,生活艱辛。他承諾:不但自己為吳敏樹守好墓,并且世代都要守下去。于是,當年便攜家帶口坐船北渡新牆河,在雙塘村開基立業。

吳昌美就是吳和平的高祖父。

吳和平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不知《湖南通志》為何物,但為了這一份家族的承諾,6代人堅守了145年。

嶽陽樓區郭鎮鄉境内,一條連接配接棗樹村與雙塘村的水泥公路蜿蜒穿行在大山中,公路一側是一家幾近坍塌的紅磚廠,一側有一口幹涸的水塘。吳和平指着塘邊一隅說:“這裡就是吳敏樹的墓地。”

歲月,在吳和平額頭刻上道道皺紋。說到守墓史,他的思維活躍起來:“這塊風水寶地,叫做‘鯉魚鬧金缸’。高祖吳昌美帶5個兒子在墓地旁墾地,日夜耕作,100來畝土地成了一家人守墓的基業。吳昌美操勞過度,次年便去世了,年僅50歲。臨終前,他標明小兒子吳期莊專職守墓。吳期莊臨終前,将守墓接力棒交給長子吳會久。吳會久再傳給長子吳承來。吳承來就是我父親。”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雖經改朝換代與戰亂,但吳家幾代人對墓地始終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着。

“不望年,不望節,隻望清明來挂白。”吳和平回憶,小時候,每年清明、春節,祖父與父親都帶他去墓地祭拜。“祭拜儀式很莊重,要用全熟的三牲,豬肉居中,左雞右魚置兩旁。墓地有3畝,墳墓由大青磚、麻石、三眼土砌成,高大堅固。平常,父親與叔父在墳地旁種莊稼,我們幾兄弟就在墓地捉迷藏,一點都不怕,裡面是我們的親人。”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1958年的一天,一群人突然闖進吳敏樹墓地,砸開墳墓,淋油火燒……8歲的吳和平夾雜在看熱鬧的人群裡,驚恐地看着棺椁裡的松香、木炭、水銀,被弄得一片狼藉。

他的父親吳承來躲在家裡,流下傷心的淚水。夜裡,吳承來帶着兩個弟弟摸到墓地,在殘渣中扒拉着,找到一塊殘碑,偷偷搬回了家。

吳和平搬出珍藏60年的殘碑,再次印證了這一段曆史。碑長60厘米、寬50厘米,其上,“吳母張太夫人墓……臨湘吳獬書丹”等字樣清晰可辨,字型遒勁,有魏碑風骨。吳獬乃晚清進士、著名才子,終生奉吳敏樹為師。

因替“地主階級”守墓,文革中,吳承來與兩個弟弟遭受批鬥。兩個弟弟不堪屈辱,含恨自殺。

“我們沒有守好先人墳墓,無臉見族人,60年基本沒去老家走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我帶着兒子就在這裡守着。”說到傷心往事,吳和平幾度哽咽。

紅磚廠100米外的土坡上,并立着幾座墳茔。吳和平撥開叢生的灌木,來到墳前,這裡躺着他的祖輩與父輩。“守墓人的職責就是盡忠,生前與死後,都不能離開吳敏樹。”每年清明節掃墓,吳和平領着兒子,在池塘邊插上“清明吊”,先祭拜吳敏樹,再祭拜自己的祖輩。

瑟瑟西風中,記者來到村民餘慶航老人家裡。74歲的餘慶航說:“這個吳氏墓我知道呢,‘牛共草場水共圳’,那時節我們經常去那裡放牛。”他的老伴方雲儀,現年70歲,讀過國中,她快言快語:“一個多好的墓啊!墓主人是有來曆的。”

3 一腔故園情

2017年12月28日,對嶽陽縣榮家灣鎮公誠村吳伏一屋場居民吳大平來說,是個開心的日子。因為,當天他找到了吳家先人吳敏樹的墓地,完成了自己多年來的心願。

57歲的吳大平當過兵,後在青島發展。5年前,他回鄉定居後,他就想找到吳家傑出文學家吳敏樹的歸宿之地。

“小時候,爸爸告訴我,吳伏一屋場開基500年,出了一個名人吳敏樹。”多年來,吳大平留心搜集有關吳敏樹的資料,了解他的事迹,“他不僅是文學家,也是大孝子,母親去世,他守孝3年,枯瘦如柴。”

家風是最好的傳承。吳大平決心宣揚先賢的文學成就與孝友家風,當務之急是找到吳敏樹墓地。

“族譜上記載,吳敏樹葬于麻塘馬鞍山。”馬鞍山在新牆河北岸群山中,而吳伏一屋場在新牆河南岸,直線距離約20公裡。一條河,阻隔了幾多相思。

一有空,他就去北岸的群山中尋找,然而事去經年,物是人非。

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事情出現轉機。村裡吳會柏老人告訴吳大平,30年前過新牆河販牛,在一戶人家歇腳時聽說當地有一個農民吳和平,和他的父親一道,為吳敏樹守過墓。

吳大平喜出望外,當即通過公安戶籍查詢,再去麻塘、郭鎮尋訪,終于找到了吳和平。

吳和平帶着吳大平等人來到雙塘村一口池塘邊:“就是這裡。我每年都來的。”吳大平蹲下身,刨出黃土,裝入青花瓷瓶,喃喃自語:“南屏爹,我們一起回家。”

吳大平與族人将這抔黃土,安放在吳伏一屋場對面的山坡上,從這裡可以望見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吳敏樹回到了家鄉的青山綠水間。”自然,這也是奔波在外的吳伏一屋場吳氏族人的心靈歸屬,是他們永不落幕的鄉愁。

讀書且看“曾左吳”

在晚清黯淡的天空中,“曾左吳”不失為3顆閃亮的星鬥。

我國首位駐英公使、著名外交家、湘陰人郭嵩焘這樣評價文學家、史學家吳敏樹:“湖南兩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吳。”

“曾”即曾國藩,“吳”是吳敏樹。

那一年那一月,一杯水酒一抹鄉愁,讓人流連忘返。1832年,27歲的巴陵人吳敏樹中舉,20歲的湘陰人左宗棠為同榜舉人;而21歲的湘鄉人曾國藩剛好考上秀才。雖然曾國藩起步較遲,但是吳敏樹與曾國藩唱酬甚殷。

在嶽陽縣榮家灣鎮吳伏一屋場,老人們都說得出吳敏樹與曾國藩交往的故事。

當年,吳敏樹在聽雨樓苦讀,遣興抒懷,寫下不少意旨高遠的作品,在洞庭湖一帶流傳甚廣。曾國藩傾慕吳敏樹的文采,特意從湘鄉尋訪而來,兩個青年相聚聽雨樓,一起研學。

暮色匆匆,春雨潇潇,聽雨樓上,吟哦之聲不絕,穿雲透霧,叩擊蒼穹。

清鹹豐、同治年間,曾國藩、左宗棠兵權在握,聲名顯赫。但吳敏樹從未向他倆有所求請。曾國藩以侍郎名義辦湘軍,特邀吳敏樹出任幕僚,吳婉謝。後來,曾國藩舉薦吳敏樹任兩廣鹽運使,這是當時不少官僚政客垂涎欲滴的“肥差”,但吳敏樹一笑了之:“我們吳家人,不當鹽販子。”

吳敏樹不求仕進,潛心于詩、古文之學,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曾國藩始終關注吳的學問文章,點贊道:“字字如履危石而下,落紙乃遲重絕倫。”曾國藩在論述桐城文派時,把吳敏樹也劃入桐城派;而吳卻不以為然,寫出《與筱岑論文派》,申明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風格和特征。

同樣,作為朋友的吳敏樹,對曾國藩多了一份溫情與了解,讓曾國藩倍感暖心。鹹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在江西苦撐時局,二月,父親去世。吳敏樹多次去信加以安慰,信中說:“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為而為,非從其利者。”

同治七年(1868年),吳敏樹乘船沿江而下,抵達南京。曾國藩親迎至總督府,尊為上客。曾國藩在題為《贈吳南屏》的詩中歎曰:“黃金可成河可塞,惟有好懷不易開。”大江南北的著名詩人,和詩者達300餘人,海内傳為“邰唱和詩”。

吳敏樹與左宗棠關系很好。吳敏樹的兒子吳念謀,鄉試中舉,左宗棠親自勉勵。吳敏樹在信中說:小兒念謀,僥幸中鄉試,慚愧慚愧,老兄幸有以教之。左宗棠曾承諾為吳敏樹的先父母題寫碑文,吳敏樹寫信說:“先人墓碑篆額,前已面求蒙諾,乞終賜之。”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領湖湘子弟西征,決意收複新疆,命人擡棺随行,慷慨言:“壯士長歌,不複以出塞為苦也,老當益壯。”吳敏樹僵卧孤村,聞之振奮,遙寄感懷詩一首,激勵湖湘子弟奮勇殺敵:“……男兒未三十,意氣殊雄豪。要乘使者車,前騎驅旌旄。”

當曾、左軍功高奏,吳樹敏隻知潛心學問。同伴百戰歸來,都想到要和吳剪燭讀書,這就是吳的魅力所在。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且看“曾左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