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位于亞歐闆塊和太平洋闆塊交界處的島國:土地貧瘠、資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陸情結。早在公元4世紀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王朝就出兵北韓半島并成功征服了所謂“弁韓之地”。16世紀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征服北韓并以之為跳闆入侵中國,然後将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圍的土地作為對參戰武士的封賞,而他自己做坐鎮甯波繼續展開對印度和南洋諸國的征服行動。

正是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國。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清政府手中割占台灣。1905年日俄戰争後日本得以在中國東北攫取諸多政治、經濟、軍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并條約》在北韓半島确立殖民統治。1914年日本又奪取了被德國占據的中國山東青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華規模進一步擴大。
在通過侵略亞洲鄰國的方式攫取陸地資源的同時日本也緻力于擷取更多的海洋資源:1875年的《聖彼得堡條約》允許日本在俄國的北太平洋海域捕魚,日本漁民随即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遍布作業。1875年條約簽訂時鄂霍茨克海海域的日本漁船數量在300艘左右,然而到了1904年日俄戰争爆發時已增長了10倍之多。從1906年起日本開始使用摩托化的鮪魚船在距離本島近700英裡外的小笠原群島捕撈鲣魚。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漁船的蹤迹已遠達墨西哥太平洋沿岸、阿根廷拉普拉塔灣以及阿拉伯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把德國以前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轉讓給了日本。以收回山東主權為導火索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裡亞納群島等地在一戰後也為日本所得。一戰期間忙于戰争的歐洲列強在華勢力有所減弱,日本和美國逐漸成為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競争者。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争。
在一次次侵略戰争中屢屢得手使日本野心越發膨脹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被稱為大陸政策的日本對外擴張的政策基調逐漸成形——其具體方案為:第一步占據琉球、台灣;第二步占據北韓半島;第三步占據中國東北;第四步侵吞中國;第五步征服東南亞及印度。用日本人自己的話總結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東亞,欲征服東亞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1938年日本當局正式提出了自己在戰争中的擴張目标——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大東亞共榮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當年豐臣秀吉對北韓、中國、南洋、印度等地侵略計劃的翻版。日本當局于1938年11月3日發表的《東亞新秩序》中提到:“東亞新秩序的建設以日、滿、華三國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互助連環關系為根幹,以期在東亞确立國際正義、達成共同防共、創造新文化、實作經濟聯合”。這一聲明标志着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構想基本形成。那麼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區呢?事實上日本在一開始并沒明确“大東亞共榮圈”所包含的範圍。
日本為什麼在提出“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時并不明确其範圍呢?這是因為日本深知“大東亞共榮圈”實際上會破壞其他列強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當時正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對美、英等國開戰的準備。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所發動的戰争吸引了美、英等國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與美、英等國的沖突也愈演愈烈,是以到了1940年日本開始明确指出大東亞共榮圈包括了下列地區:北韓、“滿洲國”、中國、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澳洲、西伯利亞等地。
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了戰火。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下僅僅隻抵抗了39天就簽訂了投降協定。法國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機吞并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樣一種天賜良機。1940年9月22日駐守越南諒山的法國殖民軍遭到日軍進攻,在激戰一小時之後1萬多名法軍向日軍繳械投降。包括如今的越南、寮國、高棉三國的法屬印度支那從此被日本所控制。日軍進入東南亞後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國的警惕。
日軍進入越南後可以從西南方向迂回攻擊中國的側翼,進而切斷中國抗戰獲得外部支援的地緣通道。與此同時進入越南的日軍也對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荷蘭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以及澳洲等地構成威脅。日本把自己在東南亞的行動稱為是旨在将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殖民者的統治下拯救出來的解放戰争。當時日本使用了諸多具有煽動性的宣傳口号“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沒有征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王道樂土”......
當時的東南亞隻有泰國一個獨立國家,今天的越南、寮國、高棉當時是法國殖民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當地人已經曆了相當漫長的殖民統治。相當一部分東南亞人不僅不讨厭日本,反而把日本視為幫助他們打碎西方殖民主義枷鎖的一股力量。日本所提出的宣傳口号對當時的東南亞人還是很有欺騙性和誘惑性的。這對美、英、荷、澳等國對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實際上已構成了挑戰。
當時的美國正處于國力上升的時期。盡管美國完全确立世界霸權要到二戰以後,不過在當時美國實際上就已表現出稱霸世界的苗頭。美國擔心日本可能會征服整個中國和東南亞,那麼屆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将受到嚴峻的挑戰,再進一步說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甚至可能會對美國本土的安全構成威脅。美國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覺得必須采取一定的行動了。美國要求日本限期從中國撤軍,否則将對日本展開石油禁運等制裁。
日本是一個資源匮乏的島國。如果美國一旦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那麼日本的戰機、戰艦、坦克都會因為缺油而成為擺設。這時的日本實際上隻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條就是按美國所說的那樣限期從中國撤軍;另一條則是铤而走險奪取東南亞、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膠等資源。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動的偷襲造成美軍陣亡2400人喪生、負傷1250人,同時美軍還損失了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188架飛機。
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使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日軍橫掃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占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1942年5月日本占領緬甸後不僅切斷了國際援華物資通道,而且也獲得了向西進攻印度的基地。當時的印度已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了兩百多年。在此期間印度人曾發動過多次争取獨立的起義。
英屬印度并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劃等号(英屬印度在地理範圍上大緻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盡管号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實際上古代印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縱觀印度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征服的曆史:一波接一波的外來民族征服了土著民族,然後又不斷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實際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過程中疊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從未形成過統一的國家政權。
事實上恰恰正是英國人首次把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數千年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盡管這是一個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随着印度人民族主義意識的萌發也使他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開始産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抵抗分為暴力與非暴力兩種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種典型的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嘗試。這次嘗試失敗以後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更多開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後上司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争取印度獨立的鬥争。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大量征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與英國殖民當局的沖突。
英國殖民當局為平息這種沖突就承諾在戰後将給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然而等到一戰結束後英國殖民當局卻并未兌現自己的諾言。英國殖民當局非但不打算兌現自己當初的諾言,反而還變本加厲增強了對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鎮壓:1919年4月13日英國殖民軍隊及其率領的廓爾喀士兵在阿姆利則向手無寸鐵的印度示威群衆開槍掃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認為有約1000人死亡)。阿姆利則慘案直接誘發了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上司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人開始拒絕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絕在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甘地号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國商品并拒絕向殖民當局交稅。在甘地号召下印度群眾舉行的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彙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在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斷有成群的農民加入甘地的隊伍。這年4~6月吉大港、白沙瓦、紹拉普爾等地相繼發生反英起義。英國殖民當局為此逮捕了近3萬人。
1939年9月2日英國對納粹德國宣戰後英國駐印度的總督單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戰國。印度國大黨趁機提出以英國撤出印度作為印度參戰的條件。英國方面拒絕了國大黨提出的這一決議,随後印度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日本占領東南亞之後首相東條英機想趁機一鼓作氣打進印度。這時英軍主力正忙于在歐洲與德國作戰,是以實在無力分兵在亞洲與日本較量。英軍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已屢屢敗于日本之手,是以英國對能否守住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其實是心裡沒底的。
英國在這種形勢下隻好主動與國大黨達成妥協。英國試圖以此換取印度人幫自己在亞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國、日本等法西斯軸心國制定了一個會師中東的計劃:日本在占領東南亞後向西進軍——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時在陸上攻擊英屬印度;德軍則在全力争奪烏克蘭油田的同時強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終德、日兩國通過在中東會師使中、蘇這兩個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中的陸權人力資源大國同外圍的美、英這兩個海權經貿大國隔絕開,進而使同盟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無法實作互相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兩國實作中東會師的重要一環,然而這時日軍的兵力卻被中國戰場所牽制。中國的正規部隊先後組織起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盡管這些戰役最終都以中國軍隊戰敗告終,然而這些抵抗有效阻滞了日軍的行動。由于中國疆域遼闊、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間換時間。每次抵抗都減緩了日軍的攻勢,抗戰逐漸轉入相持狀态,而這恰恰是日本這個資源匮乏的彈丸島國所不能承受的。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人民群衆的支援下一個又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日軍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國民黨正規軍和敵後抗日武裝力量兩方面的共同打擊。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羅斯福這番話充分顯示了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使之無法進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軍在占領緬甸時就曾一度遭到過中國遠征軍的重創。在沒能完全控制緬甸的局勢之前日軍其實是騰不出手來列印度的。
等到日軍基本控制緬甸之後實際上已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盡管這時英國身為印度的宗主國正忙于應對歐洲戰場,然而美國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協助英國駐守印度,中國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在緬甸失守後也退入印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英國在得到美國和中國的增援後已大大強化了印度的防務。這時日軍一方面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一方面又要應對美軍在太平洋的威脅,況且東南亞的占領區也都需要分兵駐守,如果再要分兵進攻印度實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風頭正盛的日本就這樣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然而等到1944年盟軍都已準備反攻日軍占領下的緬甸時日本反而對印度發動了進攻。這時的戰局實際上已在朝着對日本不利的方向在發展。日軍也意識到盟軍即将對自己發起反攻,是以就在這時玩了一招“圍魏救趙”:盟軍不是要以印度為基地反攻日軍占領下的緬甸嘛,那麼日軍就決定搶在盟軍動手之前先進攻印度。1944年3月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發動了進攻,然而這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
強弩發射出去的箭到最後連薄薄的絹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強大的力量到了滿負荷之後也會逐漸變得虛弱不堪。日軍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是以日軍所能用于進攻印度的兵力已相當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軍在赢得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之後已奪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将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将自澳洲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
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實際上是日軍在占據于己不利的形勢下放手孤注一擲的豪賭。分身乏術的日本其實已沒能力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衆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駐緬甸日軍第15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帶領着10萬人的部隊跨過了緬甸與印度的邊界。英軍這邊的指揮官蒙巴頓聞訊立刻在欽敦江建立起防禦戰線,而且蒙巴頓還提前占領了英帕爾地區。這使日軍從一開始就處于被動挨打的狀态:進攻印度的日軍不僅要背靠欽敦江作戰,而且他們的後勤補給線也面臨着非常大的問題。
緬甸與印度交界處都是山嶺地區。地形上的困難嚴重阻礙了日軍的推進,更會造成後勤辎重的運輸困難與不及時。由于日本在印度沒有任何補給點,是以所有的補給必須全部來自不可靠的叢林補給線,而盟軍飛機時不時的轟炸導緻日軍的補給一直是斷斷續續。牟田口廉也針對這點提出了他著名的“成吉思汗作戰”計劃:10萬日軍是趕着一大批水牛和羊進入印度的。這樣牛羊不僅可以用來馱運糧食、彈藥、藥品等軍需物資,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作為全軍官兵的口糧夥食。
使用牛羊運輸軍需物資既不像使用機械運輸那樣受地形限制,而且隻需要吃草的牛羊在運輸成本上也比機械要低廉得多。這個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僅古代戰争中不乏這種用牛羊進行運輸的例子,而且英軍也有用水牛進行運輸的經驗。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可行的話,那麼日軍的後勤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事實上牟田口廉也一開始的計劃比這還要瘋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來進行運輸的。那麼具體的進攻方案又是什麼呢?對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計劃好了,那麼勝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沒有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前線指揮官隻需要根據自己眼前的實際情況自由發揮即可,至于牟田口廉也自己作為最高指揮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體的作戰計劃。此言一出讓第15軍的各級軍官目瞪口呆。也許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沒把英軍的抵抗計算在内,也許這次行動在他眼中隻是一次不會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軍而已。牟田口廉也為這次行動隻準備了20天左右的補給。如果日軍隻是徒步行進走到目的地也許20天的補給也就夠了,問題是在英軍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标吧?
牟田口廉也不僅忽略了英軍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将到來的客觀現實。一旦雨季到來之後沿途的河床會立即變得洶湧起來,是以屆時日軍的推進勢必将會變得更加困難。日軍為争取在預計來臨之前結束戰役就從一開始就發起了迅猛的攻勢:日軍兵分兩路包圍了英帕爾地區。英軍将領蒙巴頓一度在危急形勢面前不得不向美國空軍求助。在美軍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聯軍終于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恰在這時中國遠征軍也正在發起收複滇西緬北的戰鬥。
日軍在這種多方牽制的局面下攻勢頓減。英印聯軍是以得以把戰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濘不堪的叢林在雨水的沖刷下連走路都已成了問題,更何況日軍還是帶着辎重來作戰的。本來為後勤補給準備的30000頭牛羊這時不僅沒派上用場,反而大大減慢了日軍的推進速度:這些牛羊成為了盟軍空中力量的最佳轟炸目标。許多馱運物資的牛羊在炸彈落地後因受到驚吓而四散奔逃,結果日軍的可用物資反而是以大幅減少了。英軍方面并沒是以盲目反擊,而是将部隊收縮在英帕爾和日軍決一死戰。
到後來日軍士兵不僅手上的槍彈不夠,而且口糧也是越來越少。雨季到來後日軍内部又爆發了瘧疾、霍亂、流感等多種疾病。經過數月慘烈的戰鬥之後日軍在英帕爾的進攻以失敗告終。從此日軍就放棄了對印度的進攻計劃。盡管日軍對印度的進攻最終失敗了,不過日軍在這一過程中也還是占領了一部分印度領土: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英帕爾地區曾一度被日軍占領。盡管日軍後來由于作戰失利而撤出了這些地區,不過日軍在占領這些地區時曾在當地建立過僞政權。
日本在占領東南亞時提出了“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等煽動性口号,而在進攻印度時也試圖利用印度人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沖突。1943年2月3日印度激進獨立運動家錢德拉·鮑斯搭乘德國的u型潛艇由基爾出發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錢德拉·鮑斯依靠日本的支援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首都設在安達曼群島的布萊爾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四萬五千人的印度國民軍作為武裝力量:主要由軸心國俘獲的不列颠印軍戰俘組成。
當時處于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馬來亞、緬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僑民也自願加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國際上隻有日本、德國、汪僞國民政府、意大利、克羅地亞烏斯塔沙政權、泰國、緬甸巴莫政權、僞滿洲國、菲律賓勞雷爾政權等軸心國及軸心國扶持的傀儡政權承認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英帕爾戰役中印度國民軍也配合日軍展開對英印軍的進攻:印度國民軍在戰鬥中對英國人造成了很大威脅,還曾一度從側翼包抄了美國的軍隊,然而随着日軍撤退之後印度國民軍在英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擊下最終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讀了投降诏書,3天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主席錢德拉·鮑斯在台北墜機身亡。這時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已搖搖欲墜。1946年發生的印度皇家海軍起義給了英國在印度行将就木的殖民統治最後的緻命一擊。1947年英國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将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後宣布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領轉型成為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