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作者:太平橋評說

樊城。

縣委縣政府多功能廳。

曹操正坐廳中央。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蔡瑁、張允哈腰弓背,額頭冒汗,立于廳内。

曹操問蔡瑁:“現在,荊州有多少錢糧和軍用裝備?都是誰在管領?”

蔡瑁顫抖,回答:“坦克部隊五萬,步兵十五萬,海軍八萬,共二十八萬人馬。國庫設在江陵,糧食也大多儲存在江陵。”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曹操厲聲又問:“有多少驅逐艦?現任海軍司令是誰?”

蔡瑁俯身回答:“驅逐艦、護衛艦等各類戰艦加起來大概七千多艘,目前,由我擔任海軍司令。”

……

室内,鴉雀無聲。

約2分鐘停頓。

曹操發話:“我提議,任命蔡瑁為我軍海軍司令,授中将軍銜;張允為海軍副司令,授少将軍銜。請在座的各位讨論這個提議。”

“總司令英明!”

曹操幕僚異口同聲。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曹操的部下就是這樣,隻要是曹操在會上提的決議,都是異口同聲地贊成。

沒有雜音。

曹操喜歡這樣的狀态。

蔡瑁、張允滿面紅光,樂呵呵地傳回荊州市委市政府處,把曹操任命他倆為海軍正副司令,任命劉琮為省委書記的意思,如實轉述給了劉琮。

劉琮聽後,甚是高興。

當天就安排了一場盛宴,以示慶賀。

樊城。荀攸在私下與曹操散步時,疑惑地問曹操:“總司令,您沒看清楚蔡瑁、張允這兩個人的人品,這倆人都阿谀奉承、見風使舵之人,讓他倆執掌海軍,不把部隊給帶壞了?”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曹操大笑:“你講的我會不知道嗎?目前,我們沒有海軍,也不懂如何訓練水兵,不用蔡瑁,誰能訓練水兵?現在用他,不過是權宜之計,等他把海軍訓練好了,直接殺掉!”

陪在曹操一旁的荀攸,頓時覺得後背骨涼飕飕的。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蔡瑁的名聲很臭。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蔡瑁的臭名聲,竟能飄到曹操的許都。

蔡瑁的名聲臭在哪裡?

臭在唯利是圖。劉備到新野後,蔡瑁為了保劉琮繼承劉表荊州主位,以便自己擷取更多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多種手段,多次斬殺劉備于無準備之時。

劉表死後,為了不讓劉琦繼位,直接把劉琦擋在城門外,不讓劉琦送其父劉表最後一程。何其缺德。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而在面對曹操大軍壓境,恐無力抵抗的蔡瑁,走逼迫劉琮投降于曹操。

這真是,哪裡有利倒向哪裡,不顧他人、不顧祖宗。

是以,曹操知道這樣的蔡瑁不能用,真用,真有可能把曹操自己都要被賣掉。

但是,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曹操也隻好選擇先用其才,先用後殺,不留後患。

從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的态度:用忠誠之人,用有才華之人,絕不用“小人”。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一、對上忠誠。忠誠的定義很寬泛,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食人俸祿、不存私心”。怎麼說?給誰打工,就要做有利于“給你發薪水之人”的事,而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背信棄義,甚至害自己的老闆。

這種害人的事情一做,壞事很快就傳遍天下。也許,在當時會覺得自己獲得了一些好處,可最終,卻會是以而背負壞名聲。相當于,得一時小利,失一生大利。

得不償失。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二、與人為善。在善的過程中,行善之人很可能越善越吃虧甚至被污蔑。是以,很多人都會覺得,在這樣的社會裡,做善人、行善事,是件很困難的事。

但不管怎樣,行不了善,最起碼要做到,不去害人。害人實則害己。通過害人暫時獲得的一些,終将在另一個地方賠更多,或者說失去更多。

《三國演義》:先用後殺,曹操對待蔡瑁的态度,看清上司用人态度選段:劉玄德敗走江陵本節看點:無功受封的蔡瑁,暗藏殺身之禍,根源在于:臭名昭著啟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