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演唱界”的“刀螂”
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我們知道螳螂是食肉的;從“螳臂當車”這個成語,我們知道螳螂是大力士。說來其實是螳螂有一口“銅齒鐵牙”,又有一對“煞命雙戟”,妥妥的一個“鋼鐵戰士”。可這裡筆者想要另冠它以“非演唱界”的“刀螂”之稱,源于它對配偶與後代“西海情歌”般“深沉的愛”,盡管它并不能叫出聲音。為什麼這麼說呢?
并非完全是因為螳螂有“刀螂”諧音的别稱,原來,從《自然世界》的播出鏡頭裡,人們會發現,當螳螂交配時,雌螳螂會咬斷雄螳螂的頭,并在交配完後把雄螳螂整個吃掉。大家是不是覺得簡直不可了解?
其實,一方面是因為螳螂生性殘忍,雌螳螂體型比雄螳螂大了不少,肚子餓了連配偶也可以當作食物,同時,這也是生物進化的一種自然現象,雄螳螂獻身于配偶之腹,可以為子孫繁衍“鞠躬盡瘁”。由此來說,這算不算是一種“西海情歌般深沉的愛”呢?
得桑之氣,故名桑螵鞘
言歸正傳。今天要學習的中藥“桑螵鞘”,正是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幹燥卵鞘,其中布滿着螳螂未孵化的蟲卵。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在這裡,中醫充當了一回“黃雀”。當然,就像唐代孫思邈說的,大凡迫不得已,不得以殺彼生以救此生,但是桑螵鞘,實在是天賜給萬物之長的人類的一味絕好良藥啊!
按照古本草,隻有産在桑樹上的才叫桑螵蛸,而産在其他植物上的隻能叫做螵蛸,因為産在桑樹上的可得桑白皮津液之精氣,進而最好入藥。有些老中醫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就在方子中加些桑白皮,增加一些利水效果。
說到桑樹,它可是中華文明溝通世界的見證者。司馬遷以“鑿空西域”來形容“絲綢之路”的開創之難,這是從主觀的一面來說漢武帝的功勳。另外客觀的一面是,絲綢作為華夏民族由來有自的傳統壟斷産業與硬通貨,是“絲綢之路”上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絲綢之路”長期存在的客觀原因。而追根溯源,沒有桑也就沒有絲綢之路。
中國作為曆史上長期的農業大國,自古“農桑”并舉。無論哪朝哪代,為了生存,都必須“勸課農桑”。據載,黃帝之妻嫘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她輔佐黃帝,确立以農桑為立國之本,首倡婚嫁,母儀天下。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種桑養蠶紡織衣服的能力,中華民族的曆史得有多悠久!
桑螵蛸藥用曆史
而在中華文明重要表征之一的中醫藥裡,桑螵鞘的藥用曆史也很長。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味甘鹹,氣平無毒,氣薄味濃,載曰“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名醫别錄》作了補充:“療男子虛損,五髒氣微,夢寐失精,遺溺。”即适用于腎陽不足而緻之遺尿、溲頻、遺精、早洩、陽痿等症。
到了明代李時珍,更加提高了桑螵蛸的藥用地位,稱之為“肝、腎、命門藥也,古人盛用之”。寇宗奭也認為桑螵蛸對于“男女虛損,腎衰陰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疝瘕,不可阙也。”
桑螵蛸藥用價值
是以,桑螵蛸的主要功效就是固精縮尿,補腎助陽。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
這裡要着重指出,桑螵蛸“固精縮尿”為治标,“補腎助陽”為治本。實際上桑螵蛸對于遺尿、尿頻、遺精、滑精、白帶量多、淋症等,是一個标本同治的藥物!這味藥其實可以成為居家常用滋補藥物!
是以在許多滋補名方裡,經常可以見到桑螵蛸的身影。《外台秘要》常以本品與收斂固澀之龍骨相須為用,以治下元不足、精關不固之遺精、白濁者;或與龍骨、五味子、制附子同用,如《世醫得效方》之桑螵蛸丸;《本草衍義》的桑螵蛸散就是桑螵蛸與茯苓、當歸、煅龍骨、炙龜闆、石菖蒲、遠志、黨參八味中藥組成,有調補心腎、縮尿固精的作用。
而著名的烏雞白鳳丸,裡面也含有桑螵蛸。該方集溫補、滋陰、斂澀、調和等法于一方,具有填精益髓,氣血雙補,調經止帶之功。其中的桑螵蛸就兼有補陽與斂澀的雙重作用。
桑螵蛸與海螵蛸的異同
另外,以螵蛸為名的中藥,還有一味海螵蛸,是白色的烏賊骨。桑螵蛸與海螵蛸,二者皆以“螵蛸”為名,皆能入腎固精止遺而用于遺精、早洩、赤白帶下等證,但桑螵蛸補腎固精止遺,以補為要,海螵蛸收斂固澀止遺,以澀為重,二藥同中有異。
桑螵蛸(動物藥)
01【藥用來源】
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幹燥卵鞘。我國南方育蠶區較多,深秋至次春采收,除去雜質,蒸死蟲卵,幹燥。
02【方劑應用】
烏雞白鳳丸等。
03【性味歸經】
甘、鹹,平。歸肝、腎經。
04【功 效】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止濁。
05【性能特點】
本品甘鹹入腎,重在補腎、助陽、固澀,常用于腎虛無力固攝所緻的遺精、滑精、遺尿、尿頻、白帶過多。取其補腎助陽之功,又可用于腎虛陽痿。
06【主要應用】
1.用于腎虛陽衰所緻的遺精,滑精,遺尿,尿頻,白帶過多。遺尿尿頻尤為常用。常與益智仁、菟絲子、黃芪等同用。
2.用于腎虛陽痿。常與枸杞子、巴戟天、仙茅等同用。
07【使用注意】
本品助陽固澀,故陰虛多火,膀胱有熱而小便頻數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