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第15.16.17章注釋

道德經注釋16.17.18.章

第16章:緻虛極

原文:

{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呂本作“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呂本作“公乃王,王乃天”)釋文:

此章是逐徑之妙,一層深一層,一節玄一節,要人層層通透,節節光明。緻虛極,何也?虛從何來?從空裡來。何謂極?徹底清為極。何謂緻虛極?身心放下為為緻,身心窈忘,為緻虛極。何謂靜?絲毫不挂為靜。何謂笃?純粹精一為笃。何謂守?專一不離為守。何謂萬物?虛中實、無中有為萬物。何謂并作?皆歸于一,為并作。何謂吾?靈中一點是吾也。何謂觀其複?内照本來。何謂以?得其神而返當來。何謂物芸芸?諸氣朝宗,物來朝宗,暧烘烘蒸就一點神光。何謂各歸其根?是從無而生,虛而育,打成一塊,純陽常住于中。何謂歸根曰靜?是有中複無,實内從虛,靜者太和之氣,天地之靈是靜也。何謂複命?返其元始,是命也;覺其本來,是命也;虛空霹靂,就是嬰兒囡(造字。“囡”内“女”當為“力”)地一聲,是命也。人得此生,仙得此道。何謂常?得之曰常。何謂“知常曰明”?明得者個(這個)是明,明此理,通此妙,參此玄,得此道。何謂不知常?不明者個是不知。何謂兇?不知其靜,不知靜裡求玄,動中求生,有裡着手,故兇也。既不知靜,又得知動?知有此動、此有,從靜生者吉,從動裡尋有,有中取動,安得不兇?何謂知常曰容?知常靜之妙,知靜裡常動之微。靜中動,無所不通,無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巍巍乎,煥乎其有道也,就如儒經雲:“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又如子思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如顔子有雲:“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又如孟子有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又如釋典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又如大法雲:“不出不入”。此皆容也。何謂公?無人無我,無聲無臭,普照萬方,惟澄而已。何謂王?一澄乃公,公得其旨,統領謂虛,歸于密室,湛寂無為,是為王也。何謂天?金木交并,湛寂真神,無微妄,無微無,無虛中之物,合陰陽之炁,按五行之虛,得天地之和,體清虛之妙,得無極之真,是一天也。何謂道?靜如清虛,徹底澄澄,是為玄,玄之為玄,是為道也。道本無名,借道言真,返之混沌之初,無言可言,無道可道,是為道也。何謂久?無言無道,是久也。何謂沒身不殆?既無言無道,身何有也?無有何殆也?是以為殆。妙哉!斯明矣領會:

使心神内無所思,能達到虛靜的最大程度;使心情安守混樸而外無所察,能合于微、希、夷的标準。這時候“元氣”就會象萬物的生化那樣相伴而産生運作,我隻需以安靜的心神靜靜的觀察它們的往複運動。這“元氣”紛芸而動,都在尋找它們各自應處的本根去複歸本根。這時候要告誡自己:要保持安靜!隻有保持安靜,才是恢複了心神先天應有的使命。心神恢複了它應有的使命,才能夠合于常理;知道心神應守安靜的常理,才是明白了養生之道的規範。如果不知道心神應 守安靜的常理,那就會形成“元氣”的妄行作為,“元氣”的妄行作為,就會給身體帶來兇險.知道了心神甯安靜的常理,身體的各部分就都會寬容,身體各部分都寬容了,“無氣”的分市就能公允,“無氣”的分布公允了,身體就會處于統一平衡的狀态。統一而平衡的狀态才合于自然界的快态。自然果的統一平衡态就是道的無闆本,意合于道的無極态就能夠長久存如此而行則終身就不會有危險出現,第17章:太上下知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通行本作“不知有之”)

釋文:

此章大旨在何處?在清欲澄心。何為太上?澄靜後返之于純,合元始之初,謂之太上。何為“下知有之”?諸氣不生,神凝之後,衆皆歸宗,謂之下知;凝結于内,謂之有之;下乃諸宗也。既知有之,其性熔也。既熔,親之,譽之,何也?要刻刻防之。親也,惟恐有失,關閉來(往)。譽也,要我含太和以養之,存極靜以鑄之。鑄劍之要,全在忘中得,靜中采,采中忘,是親也,譽也。既親之,譽之,何故又畏之?何也?我不驚恪,恐入于頑空,其空一頑,鼎翻火散,其害不少,是以畏存之。既存畏,又侮之,何也?稍有不純,其藥爆現,侮我之靈,神即分散,是侮也。敬謹固守,養其真靜,純粹精一,抱元合虛,不令其侮,北真趣味,信猶不足,焉有不信而有動者乎?既靜而信之,又貴言之,何也?我以笃信真靜,猶若無言而守也。是無言也,猶之乎貴言一般。何為功成事遂?骊龍得珠,豈不謂功乎?彩鳳骊珠,豈不謂事遂?如是諸脈歸宗,情性為一,俱合太和,以無為使之然也。皆謂之曰:我得之自然而己哉。

領會:

對自然界的巨大威力,自上而下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客觀存在的。其中有的人對自然界的威力抱有來歌團勢普的心理,其中也有人對自然界的威力懷有甚懼的心理,這些心理的存在,實際上都是他棄了從座靜中去體驗自然界威力之本質的這種基礎方法。正是由于對體驗自然之道的方法誠信之不足,是以才不能夠體驗到自然之道的本質資訊。請認真的器的并重視這業話的重要性去該信的實修吧!當你真正的按照規範去實修時,那就能大功告成萬事送質,進而背音然之道的威力本質百般省份,這時候你就會說,"原來我的元魯和自然之道本來就是相同一的盤你”

第18章: 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此章大意何說?此意功到方見妙。何為大道?默默無言,靜極無知,謂之大道。無往不是道,又何廢也?不廢不為道,廢盡乃為無極。既廢,為何仁義有?廢到不識處,諸脈絡,循規蹈矩,一一朝元,不待勉強而來。不言即仁也,不為即義也。不言不為,合成一處,其中若有仁有義存焉。以無為,其德含容,其量恢廓,豈不有仁義存于中?何“為智慧出,有大僞”?煉己以愚,修行以癡,方得成丹。苟有智慧,加之作為,用心用意,勉強胡行,諸魔疊至,諸障肆生,無不作假,大僞生焉。若在愚癡内,生出智慧,諸魔不侵,諸障不出,何僞之有?若煉得愚癡,不識不知,是亦僞也。人身是假,人神是真,有大僞,去其身而留其神,謂之大僞。何為六親?眼、耳、鼻、舌、心、意。何為不和?不見、不聽、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謂之不和。既不和,又何孝慈?孝則順也,慈者愛也。順性愛靈,返天之根,天根既得,子孝母慈,和合骨肉,母抱其子,子伏其母,是謂有孝慈。何為國家?身心是也,虛中亦是也,性命又是也。何為昏亂?心不定,入世而昏;心不定,逐境而亂。塵欲内集,昏亂吾中。氣性不斷,先天性不生而昏;凡命不惜,真炁絕而亂。身心定,虛中靜,性命應,定靜應,元神慶;昏于中,取于外,外亂内昏,金木相親;外昏内亂,水火相并。昏者冥也,亂者交也,一冥一交,神仙之道。何為有忠臣?忠臣是意安也。精中華,皓中白,交而純粹,合而杳冥,複神于中,内合天形,是為忠臣。

如果對修養生之道的總體大規範不機信,而皮棄這大規範的時候,就會有對在義與否的辨知意識産生;盛意識的解知力粉份星觀的時候,就會使心神産生非自然的,人為的繁雜修令這樣就會使眼、耳、鼻、舌、身,心這六種感官各顯其牌知的功能,進而形成整體的不中和,不譜調,于是就件要對其整體的和諧加以畜養滋潤:當“無神”的邦城失去了中和卿養就的時候,就雷員意識的應靜不胖,去忠貞的歸用于“元神”因依複其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