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媒:中國掀機器人革命 年底成最大工業機器人國

外媒:中國掀機器人革命 年底成最大工業機器人國

外媒稱,在環抱中國南部海岸線的制造業産業帶各地,幾千家工廠正在一場政府支援、機器人驅動的世界前所未見的産業革命中轉向自動化。自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購買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包括德國、日本和南韓等高技術制造業巨頭。據行業遊說團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說,到今年年底,中國将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使用國。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28日報道,中國的技術變革仍然任重道遠——中國每萬名制造業勞工擁有36台機器人,相比之下,德國是292,日本是314,南韓是478。不過,中國已經在改變全球制造業的面貌。

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大量投入源于緊迫的經濟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随着向全球貿易敞開大門,中國龐大和廉價的勞動力幫助其成為世界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國。但不斷擴大的中産階級和不斷老化的人口導緻工資上漲,進而削弱了中國的競争優勢。

近幾年,中國的中央決策者一直在把自動化作為填補勞動力缺口的一個辦法來推廣。他們承諾給予慷慨的補貼——由地方政府發放——為中國企業使用和制造機器人鋪平道路。

報道稱,仍能夠在許多地方發現中國工廠的典型形象:成千上萬名勞工一排排埋頭在縫紉機前或者把元件插到印刷電路闆上。不過這一制造模式正在開始被更為複雜的畫面取代:半自動化生産線,人力勞動者散布在少數關鍵點上。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發展本國的機器人制造商。去年9月,在上海上市、生産塑膠工業用裝置的甯波弘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子公司e-deodar,生産的機器人比瑞士abb公司、德國庫卡公司和日本川崎公司生産的機器人便宜20%至30%。

報道稱,政府對整合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的工業機器人的支援對面臨全球經濟疲弱和國内需求放緩的中國企業主來說是好消息。但世界并不會平等分享這場機器人革命的好處。從印度、印尼、埃及到埃塞俄比亞,這些開發中國家一直希望效仿中國,以及日本和南韓,通過推動農業勞工進入廉價工廠生産出口商品來刺激就業和經濟增長。然而,自動化的崛起意味着工業化為新興經濟體下一代創造的就業崗位很可能明顯減少。

美國花旗銀行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有關技術變革影響的報告《未來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中得出結論,“當今的低收入國家不具有像中國那樣、通過把勞工從農場轉移到收入更高的工廠崗位來實作經濟快速增長的可能性”。

他們認為,中國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對這個國家來說是“一線希望”,因為它們正在推動技術進步,這與英國在18世紀的工資增長為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動力的情形大緻相同。據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蔡真真說,與此同時,在被中國和其他國家不斷壯大的機器人大軍消滅前,亞非部分地區的工業落後國家在努力創造充足的制造業崗位之際面臨一場“與機器的賽跑”。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05-02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