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至9月
是菌菇類植物生長的旺季
遺憾的是
這個季節
也是人們因誤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高發季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作紅與蘑菇打了27年交道,他研究蘑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老百姓誤食毒蘑菇。昨日,記者采訪陳作紅時,他帶領3名研究所學生剛剛結束在常德石門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菌類标本采集工作。
“去年,我省發生了500多例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陳作紅說,湖南多地老百姓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但是一些有毒的野生蘑菇和可以食用的野生蘑菇長得很像,生長的時間、地點也一樣,很難區分開來。
對于非專業人士,無法從外觀、形态、顔色等方面區分有毒蘑菇、可食用蘑菇,也沒有一個簡單的标準能夠将有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區分開來。是以,避免野生蘑菇中毒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采食。
湖南9地野生蘑菇中毒高發
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從今年起,将每年5月17日定為湖南省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日,教育引導群衆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今年5月17日,有關部門釋出了《湖南省2016-2020年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風險分級地圖》,從地圖來看,長沙縣、湘潭縣、祁東縣、祁陽市、零陵區、道縣、新甯縣、鳳凰縣、新晃侗族自治縣等9個縣(市、區)被列為野生蘑菇中毒高風險區。
△湖南省2016-2020年誤食有毒蘑菇中毒風險分級。制圖/何朝霞
在邵陽、永州等多山地區
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高發似乎可以了解
為什麼長株潭地區也高發呢?
陳作紅苦笑說:“這跟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有關,長株潭跟邵陽、永州地區的老百姓什麼菌子都敢吃。”而在湖南的湘西地區,當地老百姓隻采食松乳菇,是以,當地很少發生誤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1朵灰花紋鵝膏即可導緻死亡
“1朵灰花紋鵝膏(野生毒蘑菇)就能毒死1個成年人。”據陳作紅介紹,野生蘑菇中毒者以60歲左右的老人居多,因為他們喜歡吃野生蘑菇,而且迷信自己幾十年來的經驗判斷,以緻誤采誤食毒蘑菇。
在湖南,主要緻死的毒蘑菇中毒類型分為3種,即急性肝損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型,一朵或幾朵毒蘑菇即可導緻死亡。
急性肝損型:中毒症狀明顯表現為四期:
①潛伏期(6小時至12小時):進食後無明顯不适;
②急性胃腸炎期(6小時至48小時):潛伏期後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
③假愈期(48小時至72小時):症狀消失,近似康複,名額卻在惡化;
④内髒器損害期:再次出現腹痛、血便、黃疸、肝脾大、肝衰等。
造成急性肝損型的蘑菇主要有: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條蓋盔孢傘、肉褐鱗環柄菇等。
其中,裂皮鵝膏和灰花紋鵝膏這兩種野生蘑菇常生于闊葉林或者針闊混交林,具有劇毒鵝膏的三個特征,即“頭上戴帽(指有菌蓋)、腰間系裙(指有菌環)、腳上穿鞋(指有菌托)”。裂皮鵝膏和灰花紋鵝膏因一黑一白被稱為“蘑界”的“黑白雙煞”,其中灰花紋鵝膏1朵即可毒死1個成年人。
條蓋盔孢傘:黃褐色,中央稍下陷,且具有小乳突,菌蓋具有明顯輻射狀溝條。菌柄頂部黃色,向下顔色逐漸變深,基部黑褐色,常生于腐殖質或者腐木上。
肉褐鱗環柄菇:菌蓋直徑3至6厘米,初期鐘形,後平展,中央凸起,白色、粉肉色至粉褐色,有近同心環狀排列的褐色鱗片。菌肉薄,白色,菌褶離生,白色至乳白色,較稀,不等長。菌柄長3至6厘米,近圓柱形,與菌蓋同色,菌環以下具鱗片,無明顯菌環,隻具有一個像菌環似的膜質區。
急性腎衰竭型:潛伏期8~12小時,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1天至4天出現肝腎損害,如肝酶升高、少尿無尿等。造成急性腎衰竭型的蘑菇有假褐雲斑鵝膏、歐式鵝膏等。
假褐雲斑鵝膏:菌蓋直徑6~15厘米,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纖絲狀隐生花紋。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纖毛狀至粉末狀鱗片,近頂部常具有菌環。菌柄基部有菌托,淺杯狀。常生于闊葉林或者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歐式鵝膏:菌蓋直徑4~8厘米,純白色至米白色,邊緣無溝紋。菌柄白色,常被白色反卷纖毛狀或絨毛狀鱗片,基部腹鼓狀至白蘿蔔狀。菌環上位,白色。菌托淺杯狀,白色。常生于闊葉林、針葉林或者針闊混交林中地上。
橫紋肌溶解型:發病潛伏期為10分鐘至1小時,開始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24小時後出現全身乏力,肌肉痙攣性疼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血尿或醬油色尿,生化名額表現為肌酸激酶急劇上升,高達數萬至數十萬機關以上,嚴重者最終導緻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我省引起橫紋肌溶解的蘑菇種類主要為:亞稀褶紅菇等。
識别有毒蘑菇
湖南釋出“紅黃綠燈”警示
在湖南省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會上,陳作紅等專家進行了科普宣傳講座,并釋出“紅黃綠燈”蘑菇警示:
紅燈蘑菇(容易緻死):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肉褐鱗環柄菇、條蓋盔孢傘、假褐雲斑鵝膏、歐式鵝膏、亞稀褶紅菇等。
黃燈蘑菇(不緻死,會造成嚴重的胃腸道症狀或神經精神症狀):日本紅菇、大青褶傘、近江粉褶蕈、小毒蠅鵝膏、球基鵝膏等。
綠燈蘑菇(可食的種類):寒菌或枞菌(松乳菇,包括紅汁乳菇、鮮豔乳菇)等。
是以,大家在采摘蘑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辨,隻有綠燈蘑菇才可以放心食用。
需要小心的
“黃燈”蘑菇
相比紅燈蘑菇,黃燈蘑菇的殺傷力較小,不緻死,但也會造成嚴重的胃腸道症狀或神經精神症狀的,需要小心避免食用。
胃腸炎型:大多數在食用後15分鐘至2小時出現症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絞痛、腹瀉等胃腸症狀,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肌肉痙攣、循環障礙或電解質流失。我省引起胃腸症狀的蘑菇種類:大青褶傘、日本紅菇。
神經精神型:通常在食用後10至30分鐘發病,表現為多涎、流淚、出汗、心動過緩、瞳孔縮小、視物模糊、腹痛、腹瀉、嘔吐等毒蕈堿症狀或惡心、嘔吐、運動性抑郁、共濟失調、精神錯亂、視覺畸變、頭暈、興奮等異惡唑中毒表現。我省引起神經精神症狀的蘑菇種類:近江粉褶蕈、小毒蠅鵝膏、球基鵝膏。
誤食野生蘑菇中毒了,該怎麼辦?
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後,為了減少毒物吸收、争取更多時間救治,在醫護人員救治之前應盡快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
②在等待醫護人員救治時,讓患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裡的東西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
③讓患者飲用少量糖鹽水,補充丢失的體液,防止其脫水導緻休克;
④對已經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⑤保留野生蘑菇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民間鑒别毒蘑菇方法不靠譜
誤區1:顔色鮮豔的蘑菇有毒,顔色普通的蘑菇沒毒
事實上,一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亞稀褶紅菇都是灰色的,緻命鵝膏、裂皮鵝膏都是純白色的。
誤區2:蘑菇跟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顔色變黑有毒,沒變顔色就無毒
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一些劇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顔色并不變黑。
誤區3:生蟲、生蛆的蘑菇沒毒
很多昆蟲、動物對毒素的吸收與人是不一樣的。劇毒的鵝膏菌成熟爛掉後很容易生蟲、生蛆,甚至劇毒的鵝膏菌經口服喂養小白鼠,小白鼠不會死。
誤區4: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受傷變色或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屬如牛肝菌科、紅菇科的一個特征。實際上,牛肝菌科和紅菇科的很多種類是可以食用的。是以,不能憑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
誤區5:長在潮濕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地方的蘑菇無毒
蘑菇的有毒無毒與生長環境不是絕對相關,因為有毒蘑菇與其他蘑菇生長的環境是一樣的。
稀褶紅菇好吃 亞稀褶紅菇劇毒
專家提醒,一旦誤食亞稀褶紅菇,病死率高達50%
要說7至9月誰最難分辨,那就是亞稀褶紅菇與稀褶紅菇、密褶紅菇。
湖南省疾控中心食安科專家表示,作為我省野生菌中毒死亡率較高的毒菌之一,亞稀褶紅菇的外形與我省老百姓經常采食的紅菇屬中的稀褶紅菇、密褶紅菇幾乎一模一樣,老百姓很難從外觀形态上将它們區分開來,一旦誤食亞稀褶紅菇,病死率高達50%。
△亞稀褶紅菇
據介紹,亞稀褶紅菇的緻死毒素為一種名為環丙-2-烯羧酸的物質,該毒素能引起橫紋肌溶解。老百姓誤食亞稀褶紅菇後,10分鐘至1小時内即可發病,初期症狀為嘔吐、腹瀉等胃腸反應,24小時後毒素進入機體,産生更嚴重的肌肉溶解及器官損害,即典型的橫紋肌溶解症狀:肌肉疼痛、乏力、少尿或無尿、醬油色尿、肌酸激酶顯著升高(數千乃至數十萬機關每升)等。
亞稀褶紅菇的菌蓋表面、菌柄呈淺灰色至煤灰黑色;菌肉、菌褶呈白色,受傷後易變紅色而不再變黑色。菌蓋成熟後常向上反卷,邊緣無條棱;菌體中等大小;菌褶厚,常與菌柄相連,脆而易碎。
亞稀褶紅菇的長相與稀褶紅菇、密褶紅菇幾乎一模一樣。别看它們形态長得像,論毒性:一個魔鬼(緻死),一個天使(可食)。
亞稀褶紅菇與稀褶紅菇、密褶紅菇最大的差別是:稀褶紅菇、密褶紅菇完全幹燥後變為黑色;亞稀褶紅菇受傷後易變紅色而不再變為黑色,至少部分菌褶是不會變為黑色的。
稀褶紅菇好吃,亞稀褶紅菇卻是劇毒,一字之差,美味可能就成了毒藥,食用前請謹慎分辨。
來源丨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炎皇 楊雲龍 通訊員 肖智麗 劉明月實習生 吳博萱
來源: 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