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摩天大樓》時有一種任性。包括原本寫了兩個警察,但在快完成的時候拿掉了,以至于小說從頭到尾幾乎沒有推理過程。拍攝的時候,電影公司說想哭,但最後還是拍成了。”11月27日至29日,2020上海-台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在上海、台北同步舉行,中國台灣作家陳雪談到今年熱播網劇《摩天大樓》時感慨,“老實說,這部小說能被改成電視劇,我感到很不可思議。”
今年以來,類型化短劇逐漸升溫,與《摩天大樓》同期就有《非常目擊》《白色月光》,由“愛優騰”三大視訊網站分别推出。三部劇制作各有優勢,陣容亦旗鼓相當,但獲得的觀衆評分明顯分化。其中,《摩天大樓》目前豆瓣評分8.1,在今年播出的國産網劇中屬第一梯隊,同在此列的還有此前大熱的改編自紫金陳原著小說的《隐秘的角落》。在業内人士看來,邁入精品化大片時代的網絡劇,越來越看重具有人文厚度與文學價值的文學底本。
從議題設定來看,上海-台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洞悉了這股在海峽兩岸升騰的文學影視新潮流。本屆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安排了多場文學活動,包括金宇澄主題講座《老金地圖——處世與表達》及兩場文學對談《文學表述中的影像再現》《在虛拟世界中如何虛構》。手握《繁花》原著的金宇澄與小白、蔡駿、高翊峰、陳雪、既晴等兩岸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影視“交過手”。
用影評人、學者毛尖的話來說,這些年,文學和影像這兩種文體的關聯度越來越高,文學的長短虛實結合、平行分段叙事、開放結尾等在影視劇中越來越多使用,電影也向小說回饋了蒙太奇等叙事技巧。“電影質感越來越好,必須考慮文學性,小說講述更完整的故事,向電影借鑒分鏡等技術。”身兼小說家、編劇、導演多職的中國台灣作家高翊峰總結。
網劇《摩天大樓》中,楊穎飾演離奇死去的美女店長鐘美寶,作為全劇關鍵的線索人物,被章子怡認證“演技過關”。談到這個人物,陳雪坦言,創作一開始沒想到要寫謀殺案,但在人來人往的摩天大樓,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産生交集,撼動一扇扇緊閉的門,需要一個事件。“這部小說不是推理也不是驚悚,不讨論誰殺了誰,而是寫一個人的死亡如何影響其他人,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對于文學和影視的差别,陳雪提到了“視角”,“如果是電影鏡頭表現一座摩天大樓,可能是從上往下拍,展現這座建築的大和宏偉。對小說家來說,可能是從下往上,從大樓的地闆開始。先是遇到管理者,再刷卡進入電梯,走到漫長的走道……我為這些場景安排了對應的人物,比如清潔員、最了解這棟大樓的‘樓主’。尤其是‘樓主’就像一把鑰匙,帶領讀者進入這座摩天大樓。”
懸疑作家蔡駿認為,網劇《摩天大樓》抓住了小說的主要線索,偏重推理罪案,建構出了編劇但未必是作者眼中的案件真相。“小說的主角與網劇不同,大樓本身才是小說的主角,展現的是個人與城市的關系這個經典命題。結局如何解讀不重要,重要的是講述懸念的過程和讀者帶着疑問進行閱讀的過程。”
一流的文學作品是否具有某種“抗拍性”?毛尖直言,《繁花》原著中的“不響”就很難拍,讀者看小說可以心照不宣,銀幕上沉默哪怕一分鐘都很可怕。正在創作一部人工智能題材科幻小說的小白認為,所謂“抗拍性”來自小說叙事和影像叙事的本質不同,在資訊配置設定、時态、視角等根本性問題上,小說與影視可以公約的部分不多,“或許未來會有一種算法,把可以公約的部分找出來進行轉化。”
“《繁花》怎麼拍?為王家衛導演支支招。”評論家木葉抛出這個問題。高翊峰提出一個奇思妙想,“《繁花》可以拍成一部科幻片,編劇在幕後操控着全景,每次‘不響’就是操控者為所有角色重新反轉一次新的故事,這樣也很有趣。”
“在遊戲、vr、ar等技術越來越發達的當下,互動性已經滲透文字與影像的創作。”中國台灣作家既晴認為,創作者未來面對的挑戰可能是要同時具備文字和影像思考能力,而不是單純地提供某種主觀叙事,“要建構一個可以同時用小說或影像叙事乃至互動性方式進入的世界,從技術角度而言,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門檻。”
在上海市作家協會指導下,上海《萌芽》雜志和台灣聯經出版《聯合文學》共同倡議,2015年,首屆“上海-台北兩岸文學營”啟動,次年增加了“上海-台北小說工作坊”,并在上海、台北兩地輪流舉辦。滬台兩地文壇中生代作家、評論家在參與小說坊研讨的同時,為兩岸文學青年擔任導師,開展作品盲評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今年受疫情影響,在上海南昌路的一見圖書館和台北聯經書房·上海書店,兩岸作家通過視訊連線“隔空對話”,完成了今年的小說工作坊主題對談。作家們面對螢幕的交流,無形中成為文學與影像交融的一道隐喻。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表示,借助跨越時空海峽的網際網路,兩岸作家得以“在無限大的空間交流”,“除了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兩岸文學營能在今年延續,靠的是雙方對這項活動不竭的熱情和信念。文學為冬日帶來了一股暖流。”據悉,《萌芽》将于2020年12月号和2021年1月号兩期推出“上海-台北兩岸文學營專輯”,刊發陳柏言、曹栩、林文心、徐振輔、楊隸亞等台灣地區青年作家的新作。“五年來,台北、上海兩地文壇互動頻繁,我們在台灣也出版了多位上海作家的作品專輯,大大增進了台灣文學青年對上海文學創作現狀的了解。”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說。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