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06年開播的《變形計》,一向被诟病是“富人的遊戲”,因為對山區孩子來說太過殘酷:
“原本我可以一直就那麼過下去,可是你們卻偏偏要讓我知道,城市裡是怎麼樣的生活。”
一位“變形”後離家出走的農村娃,說出的這番話,讓多少人于心不忍。
富人的孩子通過節目收獲名利,傳回城市,當網紅、拍電影,日子愈發好過。
而窮人的孩子到城市遊走一圈,傳回家鄉,擡眼望去,隻剩被大山困住的無望感。
慶幸的是,不是所有農村娃看過繁華後,都會迷失自己,還有那麼幾個娃在節目後,真正實作了“逆天改命”。
第一個,就是第一期節目《網變》裡,出生青海的農村娃——高占喜。
父親雙目失明,母親病弱,還有年幼的弟弟,哪怕在青海農村,他們家也是最窮的那個。
從小,高占喜就将改變人生的希望放在讀書上,他認為隻有讀書能改變他的命運。
可現實是,家裡根本供不起,讀完國中還想繼續上高中的他。
交換到城市後,車水馬龍、豪宅名車,城市的繁華讓他數次忍不住落淚。
看電視、玩電腦、逛公園,就在觀衆以為高占喜“飄”了之後,他卻提出“我的麥子熟了”,要求提前回家。
看過繁華後,高占喜仍不改初衷,隻堅信:“讀書就是唯一的路,考上大學才能走出這裡。”
參加節目後,得益于城裡的“爸媽”的資助,高占喜終于不用辍學打工。
此後,他順利考入高中,努力學習三年後,他從青海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成為了一名國防生。
第二個,是貴州山寨的羅先旺,在家鄉,他每天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才能到學校。
交換到城市後,看着整潔明亮的教室,他說出自己的夢想:
“我的願望是能在我們村裡當一個老師,讓我們村裡的人都有文化,然後走出大山”。
10年後,他憑借優異成績考入貴州師範大學,就讀地理與環境學專業。
更讓人贊歎的是,大學畢業後的羅先旺,居然真的回到家鄉,當上了高中地理老師。
為了“改命”,他苦讀多年走出大山,可為了理想,他又果斷回到家鄉。
說到做到,心懷大愛的羅先旺,讓多少人肅然起敬。
還有一個,是同樣來自貴州山區的陳玉林。
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陳玉林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從小跟着爺爺奶奶長大。
參加節目時,小小年紀的陳玉林,就有着清醒的自知:“我跟他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
回到家鄉後,靠着外界愛心人士的資助,陳玉林得以安心上學。
他發奮讀書,最後在中考時,憑借着全校第二的好成績考入當地一中。
聯考時,陳玉林發揮出色,最終順利考入北京工業大學。
有媒體報道,大學畢業後,陳玉林成為一名程式員,定居城市。
三個孩子,靠着讀書,改變了自己本被限定的人生軌迹,也仿佛在告訴我們:
讀書,是一個人上升的最佳途徑。
對有些人來說,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上升通道。
02
知乎上,有個問題“窮人的孩子為什麼要讀大學?一位答主的回答讓人淚目。
他出生在廣東潮州的農村,當地窮到什麼程度呢?2008年,他們村才因為奧運會通了有線電視。
父親年輕時外出打工,意外從三層高的地方掉落,從此身體虛弱不能提重物。
那年,答主的弟弟剛剛出生,一家五口的生計全壓在了母親身上。
父親康複一些後,做起了小生意,先後賣過3種東西,吃盡苦頭不過隻賺得一家溫飽。
2007年,答主哥哥剛考上大學,答主高三,弟弟也在讀高一,父親卻被查出患癌。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家5口,3個孩子都在上學,父親又身患癌症,兄弟三人都想辍學打工賺錢,可父親不肯。
為了讓孩子們繼續讀書,父親把能借錢的親戚借了個遍,一家人走到哪都被嫌棄。
那些年,他們全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家裡的米長了蟲子,母親就把蟲子一個個挑出來再吃。最窮的時候,過年他們都隻喝得起稀粥。
可即便這樣,父親也從沒想過讓孩子們放棄學業,因為他深信窮人不讀書永遠不會有出路。
2011年,哥哥畢業。2012年,答主畢業。2014 年,弟弟畢業。苦日子熬着熬着總算看到了光明。
當父親的癌症再度複發時,因為3個孩子都有了工作,一家人再也不用為治療費用擔憂。
父親不僅能安心住院治療,出院後還有餘錢買補品,繼續養身體。
之後,這個曾經村裡最窮的家,蓋了新樓房,買了小轎車,以前看不起他們的親戚,都對父親豎起了大拇指。
窮人的孩子為什麼要讀書?這位答主的親身經曆,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讀書,當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可能是你上升路途中最簡單和公平的一條路。
哪怕被嘲“小鎮做題家”又如何?至少,你憑借努力,給自己的人生掙到了一個翻盤的機會。
最可怕的,是年少時堅信“讀書無用”,幻想輕松逆襲,最後卻換來了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03
前段時間,那個“北大保安第一人”張俊成又上了熱搜。
因為人們發現,這位昔日自考上北大專科的保安,已經回到家鄉,當了20多年的老師,還創辦了一所主要面向農村孩子的中職學校。
他說:“北大給我播下了一顆種子,我要把這顆種子帶給更多的人”。
從保安到教師,這位出生貧寒的少年,靠着讀書,不僅扭轉自己的人生,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更多的農村孩童。
别再說讀書無用,因為它除了讓人自暴自棄,虛度時光,别無它用。
這個時代,總有人沉浸在“退學蓋茨”、“國中辍學韓寒”的故事裡,不可自拔。
同時,他們還認定“大學生遍地都是”,早就不值錢。
可資料顯示,全國14億人中,大學生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大學生隻占4.43%
還有,《國際金融報》曾針對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做過一個關于“教育程度”的調查。
最後發現,那些高管84%擁有高學曆,48%畢業于985學校。
其中,在476位已經披露學曆的年薪超百萬的董事長中,有379位第一學曆為大學,占84%。
讀書無用的謊言,早該被拆穿。
那些自鳴得意的擁護者,也遲早被打臉。
今年,有3000萬網友,參與了一個網絡投票:“人生十大遺憾之事”。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學,以緻此生碌碌無為。
孩子,别等到步入社會,才遺憾學曆太低;别等到錯過光陰,才後悔讀書太少。
生于平凡,就更該聽進衡水中學一位老師說過的話:
“教育要個性化,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快樂,我們可以說很多,也可以做很多。
但是對一片貧苦的農村學生來說,如果考不上985/211就隻能在家裡繼續種地,這就是現實,不努力永遠在底層。”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