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為國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所有保障,教育不僅全部免費,大學生每個月還可領取至少680歐元的津貼、補貼和低息貸款。與人們高福利養懶漢的設想相反,毫無後顧之憂的芬蘭人勇于冒險和創新,“高稅收、高福利”成為國家競争力最強大的引擎,科技創新能力和國民幸福指數在全球首屈一指。
有人戲言,生在福利優越、風景如畫、政府廉潔的芬蘭,等于是中了彩票大獎。芬蘭大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對此顯然有不同的看法。福利制度能讓你不至于被餓死,卻無法保證你獲得尊嚴和幸福。

考裡斯馬基将鏡頭對準人間天堂的陰影部分,關注那些失業、無家可歸、孤獨、自閉的人,那些在屠宰場、垃圾桶、火柴廠、貧民窟掙紮求生的失敗者。觀衆驚訝地發現,原來芬蘭也存在歧視、犯罪、人情冷漠、社會不公。
從26歲開始拍電影,考裡斯馬基就确立了以幹癟的形式呈現豐富内容的風格,如同布考斯基的詩句,讓受夠了淩厲的剪切、特效、複雜的情感糾葛等視聽轟炸的觀衆長出了一口氣,仿佛在驕陽如火的沙漠痛飲冰啤。
這種有個攝象機就可以拍的片子,要想在汗牛充棟的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登藝術殿堂,比拍一部《阿凡達》的難度還要大,因為投入少、門檻低,競争更加激烈。
《卡秋莎》、《紅莓花兒開》的歌詞作者、俄羅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1943年4月19日在《真理報》發表的詩作《歌》,後來由佚名曲作者譜寫成旋律優美、充滿滄桑和浪漫氣息的《燈光》。《天堂陰影》、《薄暮之光》均選用了質樸動人的《燈光》作插曲,與影片相得益彰。
草根出身的考裡斯馬基,深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1983年的處女作《罪與罰》即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
對于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導演每一個克制、簡潔的鏡頭都散發着人道主義的高貴氣質,此起彼伏的冷幽默令人回味無窮。
非常喜歡導演的愛将馬蒂·佩龍帕,喜歡他說話、走路、沉默、憂傷的樣子,喜歡他的憤怒,一切:
作為無産階級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孤影》(1986)的情節發展、人物表演和場景簡單到了極緻,絕無半句廢話,也沒有任何電影技巧的賣弄,普通芬蘭人的愛情和友誼,與北歐堅硬、幹冷的雪原一起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觀衆面前。
為給上司子女騰出位置,超市收銀員遭無理開除(一年内3次因别人的原因失業);男女主角因穿着寒酸,被高檔餐廳拒之門外,隻能在路邊吃快餐;什麼是天才,這種神來之筆就是天才:工友上門借錢,窮得叮當響的父親,打起了兒子存錢罐的主意。
《火柴廠女工》(1990)可能是考裡斯馬基作品中最冷酷的一部,在舞會上坐冷闆凳的女工,用薪水買了條裙子,父親一個耳光就扇了過來:“婊子!”
在1989年中國和伊拉克的新聞的襯映下,先被男人玩弄、遺棄,再被家庭抛棄的女工,索性買了包耗子藥回報這個比北歐冬天還冷的社會。
考裡斯馬基鏡頭裡的人物大多性格内向、表情呆闆,讓一些慣于欣賞大喜大悲的觀衆很不适應,悶得慌。觀衆能看到的隻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考裡斯馬基的冰山藝術,就是通過冷幽默和人物細微的肢體語言,讓你感受海水下面的冰山:奇崛、壯麗,美不勝收。
《波西米亞生活》(1992)與狗搶食的藝術家:
《列甯格勒牛仔征美記》 (1989)、《列甯格勒牛仔遇見摩西》(1994)被凍死的樂手:
《浮雲世事》(1996)的女主角下崗後,受身份、年齡歧視,貸款、就業無着,山窮水盡:
《沒有過去的男人》(2002)焊工一下火車就被劫匪打得失去了記憶,傷還沒好又被治安員敲竹杠。
赫爾辛基最壞和最好的人似乎都聚集在貧民窟,善良的鄰居和慈善機構幫助焊工開始了新的生活。福利制度在影片裡得到了展現,但導演強調的是:自助者,天助之。
不動聲色的諷刺更有力量:《罪與罰》裡的警察,蠢得連屁股下面的兇器也發現不了,兇手投案自首,馬上撲過去把人家打倒在地,動物果然兇猛。
《薄暮之光》(2006)性格孤僻的保安詹,不幸中了黑社會的美人計。一個不起眼的細節意味深長:高傲、冷淡,被詹視若珍寶、甘願相守一生的美人,在黑老大與弟兄們賭牌時,隻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奴仆:
給傻逼織毛衣沒問題,織的過程中感覺到幸福,情何以堪?
帶有感傷味道的《燈光》,越發襯托出詹内心深處的火熱情感,在芬蘭的這片天空下,他還沒來得及學會抱怨:
放眼世界影壇,惟有考裡斯馬基能獲得庫斯圖裡卡的贊美:
“考裡斯馬基的電影與這個歇斯底裡的時代完全不同。他的人道觀點讓人難以置信。在技術、數字堆砌的電影之外,的确存在着一個位置,給那些相信生命是個奇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