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已經極大豐富的現代,似乎沒有吃不到的東西,冬天品嘗西瓜草莓,夏天開着空調涮火鍋,都沒啥稀奇的。但是,老一輩人肯定會搖頭,畢竟傳統文化裡有着“不時不食”的說法,什麼季節時令吃什麼都有一定之規,人的修養生息也應遵循自然界法則。
哎呀呀,在這萬物複蘇的大好時節季節,吃些什麼才對?不妨跟随古人來趟美食之旅,去他們的“春盤”裡一探究竟。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黃帝内經》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孕育了一整個冬天的各種食材在春天破土而出,開始展露美味的生機,古老民俗“咬春”也應運而生。
清代還有專門《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發新。”應季新鮮的蘿蔔、豆芽、綠葉菜一齊上桌,或清炒或涼拌,咬上一口,脆嫩爽滑立即湧上齒間舌根,嘎吱吱的咀嚼聲如同美妙的小調,配上佳釀更是極妙的。
光看這首咬春詩就饞得直流口水了吧,還不趁着好天氣,外出踏青順便抓一把綠油油的野菜,隻需簡單烹制就能變成佳肴,滿口綠意與清香,咬下的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王中舉 攝
小野菜有着大魅力,這股春天的味道同樣也令大文豪們欲罷不能。魏晉有張季鷹思故鄉莼菜之美而辭官歸家;唐代杜甫也曾形容韭菜“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宋朝有蘇東坡更是贊荠菜道“君若知其味,則陸八珍皆可鄙厭也”。
除了鮮嫩野菜,春季鮮花也是盤中不可少的美食。據《隋唐佳話錄》記載,武則天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遊園賞花,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糯米一起搗碎蒸熟,名叫“百花糕”,賞賜給文武百官品嘗。
古人還喜歡做花粥花菜。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載:“将梅花瓣洗淨,用雪水煮;待白粥熟時同煮。”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中寫道:“玉蘭花馔。花瓣洗淨,拖面,麻油煎食最美。”總之什麼鮮花宴、鮮花餅、鮮花醋、鮮花釀,萬花皆可成菜,一盤盤鮮花佳肴總能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花海之中。
說了這麼多花花草草,未免有點太素了,沒關系,接下來看看河鮮。古人有“魚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魚,百味無味”之說。範仲淹就有名句誇鲈魚:“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魚兒經過一個冬天的潛伏,紛紛外出活動覓食,此時肉質異常肥嫩,營養價值很高,正是大快朵頤的最佳時機。
圖陳沖
魚米之鄉的老饕陸遊也有首《買魚》詩:
兩京春荠論斤賣,江上鲈魚不直錢。
斫脍搗齑香滿屋,雨窗喚起醉中眠。
鮮美的鲈魚配上搗好的蘸料,香氣四溢,怎不令人食指大動?連喝醉的詩人,也聞香而起,要來嘗嘗這新春的鲈魚美味了。
最後再介紹一道春季限定甜品——青團!這是江南的傳統特色小吃,将新鮮的艾草采摘回洗幹淨,開水燙熟打成草汁,糯米粉與面粉混合加艾草汁揉成面團,揪做丸子大小的劑子,包入豆沙餡、鹹蛋黃、黑芝麻等餡搓園,大火蒸十分鐘即可吃,不甜不膩,糯糯的口感中還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清代美食評論家袁枚曾在《随園食單》中這樣形容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又q又糯,想想真是個集可愛美味于一身的“小精靈”。
一年之際在于春,吃貨們的胃也該蘇醒蘇醒了,讓美好的春天從一道道春季美食中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