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在大連工業大學上黨課。 楊毅 攝
中新網大連9月27日電 (記者 楊毅)“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艱險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當馬克思的名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的黨課上被提起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9月26日,大連工業大學在該校舉辦了一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朱蓓薇以自己40餘年堅守初心、踐行使命的奮鬥史,号召高校黨員幹部和廣大教師應始終感恩黨和祖國,以教書育人立德,以科技創新立功,履行好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朱蓓薇長期緻力于農産品、水産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在食品精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她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次,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她率領的團隊以市場為導向,實作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0%,創造直接效益超過70億元。
黨課上,在談到自己的“初心”時,朱蓓薇介紹道,自己的父親是知識分子,也是一位共産黨員,但是父親卻放棄了去大城市工作,紮根祖國大西北奮鬥了五十年。
受父親影響,朱蓓薇從小就和搞科研的人一起數麥粒,做試驗。高中畢業後,朱蓓薇下鄉務農三年,白天幹農活,晚上點燈讀書,老鄉們用炕頭為她焐幹棉衣上的汗水,捧來熱騰騰的玉米面餅子,艱苦的農村生活反而培養了她與農民的深厚感情。“當我在77年考上了大連輕工學院(大連工業大學前身),心裡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能真正為農民做點事。”朱蓓薇說。
在大學讀書期間,朱蓓薇耳濡目染,逐漸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使命。“我國食品學科前輩們為祖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要把這種愛國精神傳承下去。”畢業留校圓了朱蓓薇的職業夢想,“當一個好老師是多麼光榮啊!”為了講好課,她在家裡放了一塊黑闆,講課前會把整堂課預講一遍。當選院士之後,朱蓓薇依然育人不辍。有一次,朱蓓薇帶着學生到外地實習二十多天,每天咳嗽非常嚴重,但是她一天也沒有耽誤,回來一檢查已經發展成了肺結核。
教書之外,朱蓓薇始終心心念念着想為農民做點實事。一到周末,她就走地頭,下工廠中的房間,把泥土味、魚腥氣的實際問題帶回實驗室。在戰勝了各類難以想象的艱辛考驗後,她用實際行動見證了“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從最初的“粒粒橙懸浮果粒飲料生産技術”、“多肽營養豆奶”,到攻破海參自溶難題,極大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再到推動貝類加工産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的轉變,以及建立關鍵技術解決其它大宗水産品加工共性問題,全面推動整個海洋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如今,朱蓓薇率領工程中心團隊面向我國四大海域,聚焦深海和淺海、遠海和近海、海水和淡水,建立産業化基地17個、服務企業300家,并繼續為實作“深耕藍色海洋,創新食品産業發展”的目标不懈奮鬥着。
黨課最後,朱蓓薇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标。具體到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心懷人民,承擔起新時代的新使命,奮力做好本職工作,以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協同精神、育人精神凝聚起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精神力量,努力實作中國夢。”
此次黨課是大連工業大學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過程中結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推出的“聆聽初心故事厚植愛國情懷”系列活動之一,以朱蓓薇院士的先進事迹和工程中心發展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