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已經征服了全世界,但這并不是唯一出自裡昂納多·達芬奇的神秘微笑。研究人員對這位文藝複興大師的作品進行了仔細檢查,聲稱已經解開了達芬奇創造“難以捉摸的微笑”的秘密作品。達芬奇在十五世紀末完成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後,又用了同樣的手法為拉貝拉公主畫了一副肖像《美麗公主》,再次引起了騷動。
達芬奇通過混合顔色來開發觀賞者周邊視覺,人的嘴巴形狀也會因為觀賞角度不同而變得不同。謝菲爾德海蘭姆大學和森德蘭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直接觀賞時,人的嘴巴線條明顯向下。然而,當觀賞者注意别的細節時,餘光中人的嘴巴是上揚的,就像蒙娜麗莎。
這種技術叫“渲染層次”,蒙娜麗莎和拉貝拉公主的圖像中都運用了它。其他藝術家都嘗試使用相同的技術,但沒有一個人能像達芬奇那樣運用得遊刃有餘。
“每當人們想要抓住的時候,微笑就會消失。我們稱這種錯覺為‘難以捉摸的笑容’。” 謝菲爾德海蘭姆大學的研究員亞曆山德羅和米歇爾紐貝裡在視覺研究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寫道。
為了能找出達芬奇畫出錯覺效果的技巧,研究者們設定了一個測試,志願者們需要在遠處觀看肖像或者是看模糊的圖像。通過多次實驗,研究人員發現了圖像的不同角度和水準的模糊程度可以影響觀賞者的視覺。
他們要求志願者觀察拉貝拉公主、蒙娜麗莎還有另一個同時期出自皮耶羅·波拉約奧洛的女性肖像。
首先,他們進行了一些測試,看看觀衆與肖像的距離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視覺。他們發現,從遠處看時,拉貝拉公主和蒙娜麗莎的笑容比同時期的女性肖像的更為明顯。他們還使用了數字技術改變每幅作品的氟水準。結果表明,達芬奇的兩幅畫模糊度越高,人的笑容就越明顯。
關于蒙娜麗莎的身份,她是一位佛羅倫薩的貴婦,被認為是裡昂納多達芬奇的繪畫模特。《蒙娜麗莎的微笑》大約是在1503年至1506年間完成的。她出生于佛羅倫薩,十幾歲時嫁給了一位商人,弗朗西斯。他的丈夫後來成為了一名地方官員,與她生下了五個孩子。據說弗朗西斯科是為了慶祝妻子懷孕或是新居入夥,委任人畫了這幅肖像。丈夫死後,蒙娜麗莎成為了一個修女。她在1542年去世,享年63歲,據說被埋葬在桑特·烏蘇拉修道院的祭壇上。
達芬奇制造的“錯覺”隻在觀賞者不對人像嘴部聚焦時,才會出現。在最後一次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用黑色條形框遮住了人像的一部分,觀察是否是因為人的嘴巴或眼睛幫助下讓人們産生錯覺。當嘴巴被掩蓋時,錯覺沒有出現。但當眼睛被遮蓋時,人們觀察到了拉貝拉公主淡淡的微笑。索蘭左告訴《發現》:“達芬奇掌握這種技術後,将其運用到蒙娜麗莎和之後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相信,達芬奇是故意制造這種朦胧效果的。”
據稱,拉貝拉公主是米蘭公爵盧多元科·斯福爾紮的私生女。但在婚後的幾個月她就去世了。她經曆過宮外孕,是以畫家在她的臉上增添了些辛酸。
索蘭左說,達芬奇首次嘗試該技術應該是在1483年的作品《岩間聖母》中。
邁克爾皮卡德,來自桑德蘭大學2013年合著的一個研究團隊。他告訴我們:“當米蘭法院周邊出現騷動時,達芬奇已經認識到自己心裡的緊張感——年紀輕輕的女孩将要變為女人,走進婚姻還有宮廷般的生活。達芬奇看到的不僅是表面而是更内在的東西。他想要捕捉屬于女孩子的那些微妙的本質而運用了這種技術,而這也讓他創造了享譽世界的蒙娜麗莎。”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8-28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