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

圖中左側碑樓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碑陰

邵力子、楊虎城、孫蔚如、于右任等捐資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①碑記

興平馮光裕②撰文,長安宋聯奎③書丹,富平高樹基篆額

碑刻原文

關輔為曆代故都,勝迹名區往往而在。然尤當驿路之沖,為士大夫賓接祖道地。遠則臨潼溫湯,為唐華清宮遺址;近則長樂門外八仙庵,為唐興慶宮遺址。袁文誠④曾見于載記者也。

蓋唐初威稜⑤遠抗,文教覃(qín) 敷。國學既立,孔子廟錫爵錫谥,是崇是師,又以文德柔遠人。

故貞開之間,各國留學長安者逾八千人,而釋教、景教、回教、祆(xiān)教⑥均許在京師開壇建寺,宏暢教宗。尊老子為玄元皇帝,道教之傳播尤廣。是以著同文之規,明胡越一家⑦之盛,隆上都而觀萬國也。中晚以降,聲靈載歇,亦越于今弗與益替。

國家有鑒于此,爰櫫(zhū)固有文化以伸張民氣。故凡先民偉迹之在秦中者,若橋陵、若茂陵、若昭陵,未央廢苑、華清故池,悉命将作。迺⑧葺迺理,即碑林石刻所萃,亦令動正供盈。

羨⑨聿事興修,豈徒侈外觀之懿,悅萬國過客耳目哉?欲國民顧瞻往迹,複昔日民族之盛,以共弼我丕丕基⑩也!而斯庵亦唐宮遺址,又近在附郭,為冠蓋往來憇⑪息地,獨未及焉,豈非一大缺典乎?

監院唐旭庵煉師⑫學識通偉,道行粹卓,謂:“國家既以勝迹作民氣,斯庵之修勢不可緩也。”

爰發宏願,爰造募冊。自邵主席力子、楊主任虎城、孫主席蔚如、王會長怡然,各大人先生均輸巨金。财用既儲,梓人度工。門、室、堂、殿,五楹者四,三楹者三,兩庑如五楹之四者而倍之。用國币二萬四千竒⑬,三月經始,十月落成。

工既訖功,例有載記,屬光裕文麗牲之石。光裕乃揭一義曰:道家之為世重也,自西漢初年始也。秦法牛毛闾左,凋耗文成。蕭曹諸賢政崇黃老,休養生息,遂以成文景之治。其後武侯治蜀、邺候相唐,誠意佐明其人,均近于道家其治,均幾于小康。豈非當元元⑭凋翅之秋?治以儒而或緩不及,無甯道焉,清靜甯民或可收治标之效也。

八仙者,或見唐書,或見别傳。雖道行各殊,然超然物外,以道德清靜為宗,一而已矣。方今共和初政,百度建設不能為清靜之治,不可無清靜之心。心清靜矣,先國後家,不私不利,其與今國家崇清潔政府旨正合也。

先師劉古愚先生⑮雲:“《史記》中所雲道家,即指孔子。”果爾,儒與道原不分矣!況老子贈言,孔子問禮,老與孔又系通家哉!

飾勝迹以作民氣,崇道德以佐治理,賓客迎送于是焉。集監院茲庵之修洵記,所謂行一物而得三善者欤!故大書之。若夫捐資之銜名、工作之程期,條在碑陰,茲不贅雲。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六月(西曆1939年),監院唐旭庵暨道衆仝⑯立石,門中郭希安⑰刻。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篆額

富平高樹基先生篆額

注釋

①西京,即西安。萬壽八仙宮,舊名八仙庵,道教全真派十方叢林,清末慈禧太後敕封為“萬壽八仙宮”。

②馮光裕:字孝伯,陝西興平人,《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一文的撰寫者。

③宋聯奎:字聚五,西安名士,《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碑文的書寫者。

④袁保恒:清朝官員,官至刑部侍郎。因赈災過度勞累,染疫而亡,朝廷賜封谥号為“文誠”,是袁世凱的叔父。

⑤威稜:也作“威棱”,威力威勢的意思。

⑥釋教即佛教,由古印度人釋迦牟尼建立,是以得名,東漢傳入我國;景教,即基督教聶斯脫裡派,是最早傳入我國的基督教教派;回教即伊斯蘭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島,古稱回教;祆教,古波斯國的國教,又稱拜火教。

⑦胡越一家:“胡”代指北方民族,“越”代指南方民族。這裡形容各民族親如一家。

⑧迺:“乃”的異體字。

⑨羨:這裡有超出範圍的意思。

⑩丕丕基:極大的基業,指國家。

⑪憇:同“憩”,休息的意思。

⑫唐旭庵煉師:唐旭庵道長是時任八仙宮的監院;煉師,指精通修煉的道士。這裡是馮光裕先生在贊歎唐監院的道行高。

⑬竒:同“奇”,這裡形容用錢款項的零頭,類似于現在記賬用的“整”、“正”。

⑭元元:有庶民、老百姓的意思,也特指老子。

⑮劉古愚先生:清末關中大儒。古愚先生名光贲,字煥唐,号古愚,陝西鹹陽人。他主張光緒皇帝維新變法,與康有為并稱“南康北劉”。

⑯仝:同“同”,一起的意思。

⑰郭希安:字輔仁,陝西藍田人,《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的碑刻者。“門中”的原意是本家族的族人,宋聯奎先生将自己的養女許配給了郭先生,郭先生是宋先生的女婿,是以稱為“門中”。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資料圖,碑文的撰寫者馮光裕先生、書寫者宋聯奎先生以及楊虎城将軍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碑文

白話譯文

興平馮光裕撰文,長安宋聯奎書寫,富平高樹基篆額。

陝西關中地區是曆代王朝曾經的首都所在地,一直都儲存着聞名遐迩的古代遺迹。然而關中地區作為特别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是士大夫們迎接貴賓和踐行送别的交通要塞。說遠一點,西安臨潼區的溫泉是唐代華清宮的遺址;說近一點,西安城牆長樂門外的八仙庵,是唐代興慶宮的遺址。文誠公袁保恒曾經也這樣記載過。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資料圖,清代西安東關地區位置關系

注:古代在城牆外另有一小城,叫城郭

至今西安東關地區還有“南郭門”、“北郭門”的叫法

均是源于以前的城郭各門

由于唐代初期的軍事勢力很強,文化建設也很繁榮。在教育方面,國家制定了以儒學為主的方針政策,将孔廟作為重要場所,賜予爵位和谥号之類的事情都在孔廟進行,尊崇像孔子那樣有德行的老師。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了許多外國人。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盛唐長安萬國來朝

是以,貞觀年間到開元年間(西曆627年至741年)之間,各國在長安的留學生超過了8000人。而像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祆教這樣的外來宗教,都被允許在首都長安開設自己的宗教場所,宣揚各自的宗教文化。雖說如此,國家卻隻尊奉老子為大唐的“玄元皇帝”,道教的傳播尤為廣泛。為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國家制定了統一的法律,要求各民族人民相聚一堂,其樂融融。如此一來,在強盛繁榮的長安城裡,就看到了不同國家的風土民情。到了唐代中期和晚期,這種盛世聲威就停止了,那時的社會比我們現在的時局還不穩定。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唐長安城平面圖

國民政府考慮到這一點,于是要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充實振奮人們的精神世界。是以隻要是在關中地區的名勝古迹,如軒轅黃帝的橋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漢代的未央宮遺址、唐代的華清池遺址,都詳細地羅列,受到上級訓示要修複。于是就把這些遺迹進行了修理整治,當下就撰刻石碑彙集在一起,充足地供給這些地方。

大費周折地把這些遺址的外觀修複完好,難道隻是為了用奢華的外觀,在外國人面前裝裝樣子嗎?這是希望人們能回頭看看自己國家的曆史文化遺迹,再次恢複往昔的興盛,齊心協力地為國家強盛做出貢獻啊!而這個道觀也在唐代興慶宮的遺址之上,又在城牆附近的城郭之内,是政府官員們常常經過休息的住所,惟獨沒有修複這裡,難道不是有些遺憾嗎?

八仙宮的監院唐旭庵煉師有着深厚的學識和不凡的純正道行,他說:“國家既然希望通過名勝古迹來振奮人民的精神,那麼對這個道觀的修複也不能延遲。”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八仙宮資料圖,唐旭庵監院(最右)

于是立下了長遠的目标,造募捐名冊來支援修建。前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陝西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長安商會會長王怡然等各位政商各界人士都捐助了大筆的善款。積蓄好這些錢以後,就找來木匠測量開工,重修道觀裡的門、室、堂、殿。重修後的殿堂,五楹的有四間,三楹的有三間。兩邊走廊的寮房,也像四間五楹那樣增加了二十間。這些基建費用共花費了兩萬四千國币,從農曆三月開始修建,到農曆十月完工。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八仙宮楹殿與廊房

修建工程竣工後,照例就應該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将來有史可循,就囑咐我來撰文,準備刻在碑石上。我就舉出這樣的想法:道家思想對治理社會的重要性,從西漢王朝建國就開始了。因為之前秦朝極端嚴苛的法律,造成了許多人家貧困窮苦,導緻文化建設衰敗多損。于是像蕭何與曹參這樣的先賢,他們以黃老思想為政治指導方針,減輕人民的負擔,安定國民的生活,促進人口發展,這才奮鬥出了“文景之治”那樣的偉大時代。之後的年代裡,漢武侯諸葛亮治理蜀國、邺侯李泌輔佐唐玄宗,真誠地輔佐他們的上司人,都很接近于道家治國的理想境界,都幾乎達到了小康社會。現在的老百姓不是正值衰慘不堪的生存條件嗎?在這種情況下用儒家的政治觀念來治理,有些緩慢并且達不到成效,給人們帶去不了安甯的生活。用溫和平靜的政策去安定人民也許可以解決根本的問題。

八仙,有幾位在唐代的曆史文獻裡有記錄,有幾位在其他傳記裡有所提及。雖然每位神仙的道行都不一樣,然而他們都超脫出了世俗的紛擾,以修道立德、清靜身心為宗旨,貫徹始終。如今國共兩黨共同聯手抗日救國,各項的建設不能沒有清靜的治理方針,不能沒有清靜的心。心一旦清靜了,就會把國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謀私、不利己,把個人問題放在之後解決。道家這樣的思想與國家崇尚清正廉潔的主旨是一樣的。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八仙宮八仙殿壁畫

我的恩師劉古愚先生說過:“《史記》中所說的道家就指得是孔子。”果真是這樣的,因為在孔子和老子的那個年代,儒家和道家根本就沒有分别!更何況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又教導過孔子,老子(學習道學的人)和孔子(學習儒學的人)都是一家人啊!

《重修西京萬壽八仙宮碑記》譯注

孔子問禮于老子

修飾名勝古迹來增強人們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信心、崇尚道家思想來輔佐社會治理、在八仙宮這裡接待與送别賓客,總結了這個道觀真實的修複記錄。這就是做一件事反而獲得了三件好處啊!是以激動地寫下這些文字。

至于捐款修廟的功德名單、修建的日期條目都在石碑的背面,就不多說了。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六月(西曆1939年),監院唐旭庵和全體道衆共同立碑,郭希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