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闵行區舉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村黨組織書記研修營活動,一批村書記參加了現場的“對話·鄉村”主題論壇,從“把文化裝進口袋、把文化放進腦袋、把文化塑成風景、把文化搬上舞台”等角度,分享并探讨闵行區在現代化主城區建設背景下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路徑。
“研修營”活動就在梅隴鎮曹行村一個老舊倉庫裡,那裡如今已搖身變為“觀緣文化創意園”,也是當地将文化元素導入鄉村産業的一個成功案例。在現場,梅隴鎮曹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梅萍介紹說,如今,這個項目已激活鄉村文化産業振興“一池春水”,在給村集體經濟帶來更多收益的同時,也讓文化氣息在鄉村蔓延和輻射,成了梅隴鎮的一個景觀和品牌。
原來,幾年前,曹行村的舊倉庫、老廠房開始轉型,觀緣文化創意園正是村裡引入的一家文創企業。2018年, 首屆進博會前夕,中國美協理事、上海市美協副主席陳琪和畫家車鵬飛、江宏、汪家芳4位藝術家接到創作進博會主會場巨作的任務,從10月9日接到任務準備方案開始,畫家們馬不停蹄。創意有了,可創作場地成了一大挑戰。因為,無論是場地環境、氛圍、意境,還是交通、安保、後勤服務保障等,任何一環節都會影響畫作的順利創作。最終,經過創作團隊的認真遴選,闵行區梅隴鎮曹行村觀緣文化創意園成為不二之選。
就這樣,首屆進博會主會場巨作《春風又綠江南岸》、《綠水青山》,西郊飯店貴賓接待廳的《上海》、第二屆進博會東郊飯店接待廳的《山高水長》等畫作,均在觀緣文化創意園内創作完成。從開始畫到最後安裝上牆,僅僅用了13天時間,整個創作過程井然有序,得到了各方肯定。
這兩年,聽說了這裡的創作環境後,藝術家們紛至沓來。如何留住藝術家,讓藝術氛圍在此生根、發酵?曹行村決定給藝術家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和高品質的服務,再通過他們吸引更多的藝術家來此創作和展覽,也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來此鑒賞和品讀。
到目前為止,曹行村共騰出1.2萬平方米的空間給觀緣文化創意園做整體的規劃和布局,已分兩期完成了相關建設,并通過招商引資,搭建了藝術品及其衍生品的展示空間和銷售平台,全力打造集藝術鑒賞、文創體驗、教育訓練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創園。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内生動力。浦江鎮彙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陶佳瑛介紹說,該村去年獲得了闵行區最美文化居村稱号,村裡有一個“相約十五”文化項目曆經20年仍備受歡迎,甚至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體驗。
據介紹,彙中村是浦江鎮7個保留保護村之一,可以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村落。以前,村裡文化基礎設施缺乏,也少有文體活動。2000年春節過後,一位村幹部提議建一支文藝團隊,搞一次文藝活動,得到大家認可支援。當年3月15日,彙中村第一期文藝彙演如期舉行。兩個小時一晃而過,台上台下都意猶未盡,主持人一句“下個月15日再見”,讓“相約十五”這個名字就這樣定下來了。
“彙中村每月15日做戲”!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就此傳了下來。之後,當地文藝愛好者每個月的十五日,從外村來到彙中村,為了文藝愛好、文化交流聚集到一起。彙中村“相約十五”的舞台呈現出了五彩缤紛、百花齊放的場面,成為彙中村的一張文化名片。對于“相約十五百姓戲台”,村黨支部也看到了這個項目所蘊含的能量,也借用這個戲台,向村民傳輸垃圾分類、志願服務等新理念,推動鄰裡更加和睦、鄉風更加文明。
華漕鎮王泥浜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金愛芳,則向在座的其他村書記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到王泥浜村玩,在美麗庭院的葡萄架下喝茶小憩,聽聽我們王泥浜村的文化故事”。
要知道,在2018年5月,王泥浜村剛開始推行“最美庭院”建立時,全村還找不出一家達到申報條件的庭院。幾年來,不僅宅基上的應拆違建全拆了,黨員戶還帶頭打造了庭院樣闆間,讓村民從“眼紅”到“心動”再到“加入”,2019年第一批27戶村民主動成功建立“最美庭院”。現在,村裡的“小三園”越來越多,實作“家家有獨幕喜劇,戶戶有景觀,一庭一風景”,村民之間開始互相“攀比”“炫耀”,比的是誰家的庭院好看,炫耀的是“我家是三星級戶,你家才二星戶”……
浦錦街道浦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龐偉榮介紹說,近年來,該村注重發掘鄉村文化基因,堅持把“禮儀”精神作為鄉土文化之根來傳承,讓廣大村民在感受禮儀的藝術味、生活味、本土味的同時,“看得見鄉愁,留得住鄉愁”。
對于這些村莊的實踐,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勃建議說,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現代化主城區,闵行推進的鄉村振興是更新版,要聚焦“為了人、依靠人、滋養人、凝聚人”的目标,強化黨建引領,堅持文化為魂,整合多元主體、平台和資源,推動文化振興向文化治理轉型更新,進而彙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欄目主編:黃勇娣 文字編輯:黃勇娣
來源:作者:黃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