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擊中現場
編者注
近日,山西暴雨導緻平遙古城内牆局部坍塌,再次引發社會各界關于如何提升文物古迹防災減災能力、保護珍貴古建築免遭"不廢話災害"的熱議。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但由于各類災害的突發性、不确定性和古代文物的脆弱性,類似事件仍然頻發,觸動着人們的心。
中央辦、國家辦近日釋出的《關于加強城鄉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和遺産的意見》強調,"加強多種形式的應急部隊建設,制定應急處置方案,綜合運用人力、物力、技術防禦等手段,提高曆史文化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 城鎮,村莊(傳統村莊),社群和曆史遺迹"。如何将秋季事業的這種利潤付諸實踐?各地的探索和體驗是什麼?記者進山西實地考察,并請當地多位文化保護工作者講述自己的經驗,專家學者深入分析。
光明日報記者 楊偉 章生 李建斌
連續的秋雨,使幾千年的山西古建築經受住了巨大的考驗。
10月5日06時30分,由于大雨(10月3日至5日降水量為120毫米),平遙城牆84号内牆部分坍塌,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受傷"不僅是平遙古城。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共有1783件文物,在不同程度上,有屋頂漏水、牆體開裂坍塌、地基坍塌等危險情況,9個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築博物館)也出現了小面積滲漏等情況。

從業人員修複山西省太原市金宇博物館的斜坡岩體。新華社
嚴重危險主要發生在低級和未分級僞像上
"請放心,平遙牆還在!"面對記者的提問,平遙縣文物研究所技術人員,賽義德帥回答。
平遙古城作為中國漢族地區最完整的古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在其曆史上經曆了多次翻修。該坍塌和滑動的牆段共51處,其中内壁的土塌陷了15處,内壁的子牆和頂部的海鋪層懸挂,下層的土方下降了36位。
山西省平遙古城一些傳統民居的屋頂因大雨而坍塌。光明日報記者 李雲正/蓋蒂圖檔社
于帥告訴記者,平遙正在與國家文物局合作制定修繕計劃,修複完成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原平遙古城牆。
10月7日17時許,渭河下遊信義段經曆了近40年來最大的洪峰,近2萬人撤離。
第二天,當信義縣文物保護技術中心從業人員王建華來到現場調查時,曲星大廈已被大雨摧毀。
"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因為有一定的防範措施,這次遇到小面積的屋頂漏水、圍坡岩石滑坡等問題,相對較小;低層和未分級文物,出現牆體坍塌、橫梁傾倒等嚴重風險較大。關于山西省文物的破壞,山西省古建築和彩色塑膠壁畫保護研究所所長任義民說。
在山西28027古建築中,市、縣級文化保護機關和尚未被準許出版為文化保護機關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占很大比重。數量大、價值高、分布廣是山西文物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大雨中毀壞的曲興大廈不在信義縣縣級文物保護機關名單上。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建築系副主任張鵬指出,地方政府對保護水準低的遺産建築和未列入遺産類别的曆史建築的投資遠遠不能滿足保護需求。
氣候變化對古代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們一點一點地摸了摸,終于在表面發現了1mm寬的裂縫,當它清晰的時候,我們趕緊去修複它。浦金渡遺址和浦州舊城遺址總監張朝陽說,好幾天的雨水導緻展館屋頂漏雨,對錨樁的保護産生了負面影響。
像這樣的小問題每天以圖形形式報告,以便盡快進行維修。
山西省平遙市牆部分坍塌後,古物部門覆寫了危險路段的城牆(照片拍攝于10月8日)。新華社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古建築修複專家唐國華表示,強降雨不僅是對山西古建築日常維護和修複的考驗,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警示。
水災是建築遺産面臨的最常見和最具破壞性的災害類型之一。張鵬指出,其對古建築的破壞機理,包括日降雨帶來的屋頂滲漏、牆體水分、木元素腐爛、地表水、牆體帶來的地下水、柱層水分以及衰變、泛堿、風化等間接帶來的,以及暴雨造成的洪水、泥石流、地基沉降對古建築的結構破壞。
"當這種類型的損壞很小時,它通常不會暫時對建築物構成風險,但是當損壞達到一定水準時,它會導緻局部扭曲,倒塌,甚至整體倒塌。對于山西古建築來說,其區域施工技術,如土牆、洞面平頂等,都适應了長期幹燥多雨的環境,近年來氣候變化,特别是降雨量的增加,給古建築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張鵬指出。
唐國華說,山西一直以來雨水少,文物保護少的防雨因素。許多古建築的屋頂都是單坡屋頂,屋頂瓦片隻有背瓦沒有蓋,即使有蓋瓦,瓦片的密度也不如雨區大,很難承受大雨。建築物周圍的排水系統不寬不深,排水功能薄弱,導緻大量雨水進入建築地基和地基,造成地基不均勻沉降,甚至承重牆開裂,傾斜坍塌。是以,今後在文物建築改造中,應努力加強應對風暴的應急措施。
從救援保護到預防性保護
山西古建築的安全保障,觸動了全國人民的心。話題山西風雨的話題岌岌可危,沖到微網誌熱搜,在網絡上滿載愛心的評論"刷屏"。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成都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等也紛紛發聲,呼籲"為山西添一把傘"。不久前也遭受大雨襲擊的河南博物館說:"河南'煜'你們都'金'撤退了。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20年考古學研究所學生黃偉宇指出,許多社會力量參與了風暴災難的修複。
近年來,山西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文物保護領域,全省每年的文物保護投入從每年1000萬元增加到1.7億元。但是,文物存量大、人力财力不足的沖突,仍然制約着文物保護的有效性。
由于持續強降雨,山西省中西黃村春秋樓主體結構傾斜(10月12日拍攝)。新華社
2017年,山西啟動"文明守望工程",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經過幾年的探索,全省文物申報項目共238個,吸引社會資金約3億元。
"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效果隻是一杯水。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甯認為,大雨不僅給了山西文寶一個"必須回答"的工作,也反映了中國古建築防災減災能力有待提高的現實。
鄭甯呼籲建立古建築保護長效機制,"修改文物保護法,完善古建築保護制度,加強文物保護執法隊伍;我們也要增強公衆的保護意識,讓全民自覺參與到古建築的保護中來。
張鵬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當地文物部門力度有限,僅靠完成救援工作是不夠的。是以,在機構層面要加強文物的日常檢查和維護,第一時間識别風險,解決風險。對文物安全的關心,要從文物的本體延伸到文物的生存環境。"
"古建築的修複要從搶險到預防性防護,讓小病早日得到治療。北京大學考古文化學院副院長、文物系主任張建軒認為,預防性修複的成本遠低于臨時救援,"很多時候預防并不複雜,下雨時要對古建築雨傘,或者臨時棚子,可以起到臨時阻隔的作用。"
"同樣重要的是,翻新不會改變文物的狀态。唐先生說,如果原材料、原始結構和原始工藝被改變,即使它們在維修後看起來不錯,也會埋下安全隐患。"想想看:山西很多古建築都有500多年的曆史,幾百年,遇到百年一遇的暴雨應該是好幾次,你為什麼還要站起來?"離不開傳統材料的優勢、結構和傳統工藝的智慧。"
(項目組:光明日報記者張勝、王思敏、楊偉、昌河、丁岩、王勝喜、李建斌、李雲光明日報記者王躍)
光明日報(2021年10月25日,第7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