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航空公司可能的盈利點

航空公司可能的盈利點

随着廉價航空的普及,航空公司必須不斷自我創新,尤其是将他們的盈利建立在資料上。根據民航飛行員jean-baptise djebbari的說法,這種模式将會使航空公司滿倉率最大化,而乘客付的賬單也能物有所值。

航空公司總是知道如何适應宏觀經濟變化以及開創新的營銷模式。在放松管制和廉價機票方針之後,航空公司終于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機遇。

1最大限度的填充機艙

“收益管理”誕生于80年代初,其理論在如今仍盛行并不斷地被完善,通過不同艙位—頭等艙、商務艙、豪華經濟艙、普通經濟艙的價格差異使得滿倉率最大化,并根據各艙位的滿倉率調整價格。

第二次的重大管理變化發生在90年代末期,那個時候廉價航空出現,充分利用資訊通信的優勢(尤其是線上預訂方面)在中程航線上執行航空公司政策限制價格。

廉航産業已經蓬勃發展,并且還會繼續這樣的趨勢。許多大型航空公司企圖在公司架構和成本上做工作去效仿廉航的做法,但卻難以行之有效。他們不但身處于一個競争激烈的環境下,還受到那些海灣國家的航空公司(優質的航空公司)的側面打擊。

一些主要航空公司公司目前專注于機上服務(升艙,座位空間加大,網上值機等等)。這一收入來源正在快速增長,有時甚至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強。

2航班乘客,壟斷環境下的消費者

如果說有什麼模型的話,盈利必定來源于資料。以網際網路為例:附加值首先是來源于“個人電腦”,接着是網絡工具(比如電子郵箱),然後是大量資料的研究,特别是使用那些個人化的海量資料進行的研究比如電商(facebook,candycrush等)。

航空運輸也不例外。飛機成本昂貴,但很快就不會帶來任何收益。首先一個座位就代表着一個乘客的所有機上服務,第二是其他相關服務(比如接機服務,代泊服務等等),第三類是普通服務(機上免稅店消費,預定計票時要求的酒店以及相關的租車服務)。飛機上wifi的普及,得益于陸空通話越來越便宜,也許可以成為這第三類收益來源的強大推動力。

航空公司面臨的挑戰已經不僅僅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務了,他們還需要與合适的商業夥伴協作,在一個可控的大環境下使乘客最大限度的消費。

而航空乘客有兩點可貴之處,一方面,壟斷環境下的消費者在飛行旅途中對多媒體資訊非常敏感,另一方面是要可以得到大量的線上預訂資訊:包括個人資訊,消費行為(是否是自願購買),預算,社會職業類别等等。之後就很容易找到并實施直銷的杠杆。

3開發消費者的杠杆

“依據資料訂制個性化服務”的管理法則如果用得好,則能保證是向消費者提供适合他們産品,他們無論如何都會掏錢買單。這個管理方法盡量避開會使消費者購買力削弱的“收益管理”法則,而重新引領消費者,并為航空公司重新帶來利潤。

然而正如所有使用資料的技術一樣,也有可能是利用了新的開發杠杆,卻使消費者更加被動。不論如何,産品品質和産品理念永遠是商業模式緻勝的關鍵。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5-26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