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的記憶裡還有沒有這樣一位角色的名字,他叫“胡一統”。他就是我們的童年劇《家有兒女》裡劉星的親生父親。
當時在看這部劇時,隻覺得“胡老爸”每次的出場都自帶笑點,胖乎乎的身材,黝黑的頭發一張待人親近的臉,對誰都喜歡笑嘻嘻的,走到哪都夾着個小皮包卻愛貪小便宜,在劉星面前喜歡自誇自大,每次答應好的事情總是辦不成,最後都是落荒而逃的搞笑結局。

可能“馬書良”這個名字倒不如叫“胡一統”讓大家對他的認知度更高,我身邊的朋友知道馬書良這個名字的真的少之又少,一提起“胡一統”大家突然就恍然大悟了:“哦!原來是他啊!”
可是你們知道嗎?就這樣一位認知度不高的演員,他早在1978年就邁入了演藝生涯,是國家話劇院的一級演員,曾獲得中國話劇金獅獎,至今已經有四十多個年頭了。
可能我們對于馬書良老師不熟知的原因更多的是我們不會去看話劇演出,雖然有着“國家一級演員”的稱号,但在話劇中所取得的成就要遠高于影視劇。
身為專業的話劇演員,他曾經在話劇《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中一個人演繹了十五個角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螢幕中看到馬老師的演技既自然又細微。
馬老師曾在采訪中說過:“一個演員有一個好的對手,兩個人真情投入,戲就會變得好看,如果兩個人在虛假的表演,那是瞞不過觀衆的。”這是馬書良對藝術的認知。
有人說演員需要流量,這樣才能接更多的劇,演更好的角色。有記者在問及他怎麼看待自己演繹了那麼多配角時,他卻時很不在意地說:“角色沒有大小。”
在《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裡,馬老師以零片酬出演了一個小角色,但他的出現也讓許許多多的觀衆感受到演員的意義,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要多麼光鮮亮麗,也不需要通篇的台詞,就隻是一個眼神,一個舉動。
我不認為一個不火的演員就是不如當紅演員,演員也是需要自我定位的,馬老師演繹過的影片數不勝數,演技實力不可置否的優秀,對于人物自我的了解、表情細節、情感的收放自如,馬老師對自己都持有很高的專業要求,不管那是怎樣的一個角色,馬老師并沒有讓大家覺得,他隻能演“胡一統”。
他不喜歡去追求更多的關注,那就全心全意沉醉于藝術,不謀求功利,馬老師樸實的性格和對于藝術的态度,是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很難學到做到的。
我們現在太過于依賴網絡,就好像我們今天刷熱點新聞,又認識到了一位當紅明星,去關注他的外表形象,如果喜歡就會去刷他的劇,反而我們看不到這些不賺取流量的那些演員,他們沒有話題,沒有熱度,不在我們日常的視線内,才很輕易地忽略掉了這些真正在為影視藝術獻身的藝術家。
其實在生活中的馬老師,更像是個小孩子。他喜歡吃各種美食,講話做事幽默風趣,與他一起合作過的演員對他都有着個一緻的評價就是“馬老師太可愛了!“
我們都知道馬老師他可是一名地道地道的北京人,據說在劇組裡每次拍戲時,都喜歡吃上一碗鹵煮。很多與他一起拍過戲的演員們都常常會說馬老師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吃貨”。在拍戲結束後去買一個很好吃的冰淇淋、劇組裡大家都把肉多的便當分給馬老師。
在家庭裡,馬老師自稱是“國家一級廚師”,對于美食的品鑒和研究,馬老師也是有着很深的造詣,不光是要吃到好吃的,做出來的也是最好吃的。家裡人對于馬老師的手藝都是贊不絕口,以至于他一直擔任着家庭廚師的身份,一直都堅守在廚房的“第一戰場”。
馬老師的性格讓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真的很好相處,沒有架子和氣場,如今已經60歲的他還是不曾轟轟烈烈的進入大衆的視線,沒有人找到能夠撰寫他的話題,他一如既往地在做他自己,沒有一條負面的新聞,沒有醜聞事件,平淡卻又充實的生活也着實很符合馬書良老師的形象。
但對于年輕一代的我們呢?“浮躁”“虛榮”就好像是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一個标簽,總是想迫切得到,可是得到了自己卻又不滿足,想看透全世界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那麼深的閱曆,于是開始抱怨,開始焦躁。
在這樣快速發展的資料時代,我們怕被世界的列車丢下,是以就要拼了命地追趕,不斷地補票上車,可是沒有人會提出疑問,這樣追趕是不是真的有意義?
常常有人說要打造更優秀的自己,這句話不假,但我們沒必要去打造一批同樣的人,世界是多樣的,我們始終要對自己有着堅定的列車方向。不是哪一站人多我就要跟着在哪一站下車,我們不是在找到最好的,是要在找到最合适自己的。
馬書良老師的人生好像很平靜,沒有波濤,但又能泛起小舟。無論是家庭和事業他都算得上是成功的,我欣賞這樣一位藝術家能夠在長期的演藝生涯中依舊保持着自我。
他的演藝道路更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能讓人們去感受到它的力量。馬書良老師在用他自己給我們寫一本叫作“低調”的書,也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當代的我們所缺失的那份腳踏實地,人生早就沒有了真正的舞台,隻要有燈光,我們站在哪裡都要演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