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大河之洲的生态底色

【生态聚焦】

作者:韓松林(山東省東營市社科聯主席)毛金香(山東省東營市委黨校生态文明教研室主任)

黃河三角洲,這片黃河泥沙沉積而成的年輕土地,造就了許多生态奇迹。

受黃河水沙通量變化等因素影響,黃河三角洲生态系統極為脆弱,卻留存了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的濕地生态系統;黃河口的生态系統每年吸引600餘萬隻鳥類在此繁殖、越冬,被譽為遷徙鳥類的“國際機場”,昔日的鹽堿荒灘成為鳥類天堂;油氣資源極為豐富,但當能源開發與生态保護存在沖突時,東營市選擇舍油讓綠,堅持走生态優先發展之路。

黃河三角洲屬退海之地,大部地區成陸僅一百多年,自然生态環境先天不足,但黃河尾闾的人民逆勢求變,實作了從“一棵樹”到“滿城綠”的跨越,一躍成為“國際濕地城市”“2021中國最具生态競争力城市”……

奇迹的背後,是東營市對黃河三角洲持之以恒的守護。

守護大河之洲的生态底色

黃河三角洲濕地風光楊斌攝/光明圖檔

守護大河之洲的生态底色

科研人員為黑嘴鷗戴指環。周廣學攝/光明圖檔

守護大河之洲的生态底色

退耕還濕後的黃河三角洲濕地劉月良攝/光明圖檔

曆史觀——“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

大河在此汩汩入海,造就了這裡大片的土地,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人口,為一座城市提供了70%以上的淡水資源。這裡的人們對黃河的感情深沉厚重,“母親河”這一稱謂,他們比任何人都懂。

愛之深,謀之遠。

20世紀80年代初,黃河尾闾的東營市剛剛設立。盡管市域面積不大,可有限的空間并沒有鎖住開拓者的思維和目光,他們看當下,想長遠,觀未來,提出“油洲加綠洲”的戰略構想,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1992年,當申請建立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态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濕地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很多國人還從未接觸過“濕地”一詞。這一頗具前瞻性的做法為黃河三角洲留存中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态系統打下了基礎。

此時的東營還被冠以山東“北大荒”稱号,土壤鹽漬化程度高,“鳥無枝頭栖,人無樹乘涼”。中心城區一帶土壤含鹽量平均17‰以上,一度被列為綠化“禁地”。

将生态放置首位,為大河之洲增綠,為鹽堿地上的人們優化環境,成為曆屆政府的共識。

2018年,新一屆黨委政府提出“打造山東高品質發展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緊扣三大要素——高品質發展、黃河、生态特色,思路清晰,定位準确。

東營市有保護母親河的強烈使命感。2019年,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後,東營市從整體性和全局性出發,以“站在全流域謀劃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務全流域”為己任,謀劃實施河口生态之治——黃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設由此走向深入和全面。

政績觀——“把保護黃河口濕地作為一項崇高事業”

凡從事崇高事業者,需胸有大丘壑,心有“定盤星”。

黃河三角洲無論地下、陸上還是海洋都蘊藏着種類繁多的自然資源,勝利油田80%的石油地質儲量和85%的油氣産量即來源于此。然而,放棄熱氣騰騰的經濟效益,守護“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濕地,黃河三角洲人掂量出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孰輕孰重,他們抵住了誘惑、耐住了寂寞、坐住了冷闆凳。

保護與發展兩相宜,甚至越保護越發展,這是他們的追求。

保護和修複濕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任在肩。依據生态系統恢複力大小,選擇自然恢複、人工輔助、人工重建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是進行濕地生态系統修複的首選:

——通水。黃河流路固化影響濕地生态系統淡水補給和水文連通,用生态方法連通濕地與黃河、濕地與海洋,建構“河—陸—灘—海”體系,讓濕地内部水系“活起來”。加大淡水補給力度,黃河現行流路自然保護區13年來累計生态補水4.81億立方米,兩岸共恢複退化濕地面積29.5萬畝。

——淨土。不合理的農業開發、灘塗養殖、能源開發、外來物種入侵影響着濕地生态系統的健康。厘清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果斷劃出紅線,退塘還河、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退油還綠;

當勝利油田的探擴權和采礦權涉及地方與保護區存在重疊時,位于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勝利油田生産設施果斷全部退出,實施生态恢複,守好這方淨土;

互花米草的暴發式擴張,對黃河三角洲本土物種的生存構成很大威脅。生态圍堰,機耕船旋耕……2020年,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态試驗站治理互花米草3800畝,成果被評估“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護鳥。面積廣闊、類型多樣的黃河三角洲濕地是衆多生物栖息、生長的搖籃,尤以鳥類為最。作為全球鳥類遷徙生态網絡的重要一環,這裡為東方白鹳、黑嘴鷗、鶴類等關鍵物種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即便在城區,很多水域也保留了适合鳥類栖息的小島。

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生态環境、嚴格的生态保護措施,使得黃河三角洲成為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鹳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入城。“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是東營市鮮明的城市風貌。黃河三角洲的濕地并不孤立,而是融入了城市。通過濕地公園、濕地小區、濕地生态廊道、小微濕地精品建設,濕地與城市相依相伴、相得益彰,城市精神、城市血脈在濕地的映襯下得以生長和赓續。

系統觀——“把系統觀念貫穿到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全過程”

生态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盤考慮、整體謀劃、協同推進。

——建構以黃河口國家公園、沿黃生态帶、沿海生态帶和多條入海河流生态廊道為主體的“一園、兩帶、多廊道”生态保護大格局。

——視水、林、田、湖、草、濕地、鹽堿地、海岸線、灘塗為一體,實施河口治理、濕地修複、生态水系建構、海洋生态修複、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同時,對氣、水、土、廢,标本兼治,一體推進。

——統籌陸地與海洋。建構河流—河口—海灣關聯聯防機制,嚴查直排海污染源,實施藍色海灣項目,恢複受損岸線和海洋生态系統。正在推進建設的黃河口國家公園将是全國第一家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

——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搭建高能級創新平台,全力推動傳統産業的全産業鍊整體躍升。

整合國内稀土催化研究、終端應用等頂級優質資源,建立國家級研究機構——稀土催化研究院,引領全國稀土催化産業裂變式發展;聯合中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力量,建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緻力解決鹽堿地治理與種子問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完善煤炭消費減量等量替代方案,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近些年,以打造大江大河入海口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典範為目标,黃河三角洲上的東營市積極探索生态資源交易名額,開展生态産業化經營,建立成為黃河流域首個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試點城市。

大河巨瀾越古今,滔滔東流奏宏章。

2021年10月22日,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分析目前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形勢,把握好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大問題,咬定目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功,確定“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正确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把握好目前和長遠的關系,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守護好這方大河之洲,東營有擔當!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6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