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啟開放合作新航程——來自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聲音

東海之濱,洋山港自動化碼頭晝夜運轉;黃浦江畔,北外灘世界會客廳内全球航運業代表濟濟一堂。11月3日至5日,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吸引了全球航運業“頂流”彙聚上海,探讨全球産業鍊供應鍊重塑面臨的挑戰和低碳智能發展的未來方向。

開啟開放合作新航程——來自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聲音

4日舉行的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主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王辰陽 攝

為保穩保暢作出貢獻

航運作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通國際的重要橋梁,承擔了我國95%以上的國際貿易運輸。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一艙難求”“一箱難求”始終困擾全球航運市場。但我國航運業卻率先走出瓶頸,打開穩中向好的新局面。

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15.5億噸,同比增長8.9%,兩年平均增長5.9%;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1億标箱,同比增長9.5%,兩年平均增長4.0%。

資料的持續向好離不開舉措的堅定有力。為化解籠罩全球的“箱思病”,我國航運企業加快空箱調運,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中遠海運共調運790萬标準箱,同比增幅34%。“新箱”生産也加足馬力,中遠海運旗下寰宇東方國際集裝箱(啟東)有限公司董事長鮑骅說:“我們單月交箱量從2萬箱提高到6萬箱,傳遞能力顯著提升。各地的集裝箱生産企業都熱火朝天。”目前,中遠海運造箱業務已占全球35%左右的市場佔有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航運業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産物,航運的發展程度與經濟的開放程度密切相關,我國航運業取得的發展成果,得益于我國經濟的全面開放。

開啟開放合作新航程——來自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聲音

2021年4月拍攝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方喆 攝

在開放創新中尋找機遇

東海之濱,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碼頭洋山深水港四期晝夜不停,其核心操控系統,是上港集團合力“智造”的産物,我國自動化碼頭首次安上了“中國芯”。2020年,上海港實作集裝箱吞吐量4350萬标準箱,已經連續11年位居全球集裝箱港口首位,其中洋山港年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标準箱。

截至2020年末,我國累計建成自動化集裝箱碼頭9個,在建7個,湧現了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引領世界智慧港口新潮流。北鬥系統被納入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成為繼美國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後第3個被國際海事組織認可的海上衛星導航系統。

“數字化和脫碳将重構全球航運業的未來。”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林基澤在論壇上表示,“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交通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成果和理念。”

我國航運業綠色轉型更新也取得明顯進展,加快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開展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幹散貨碼頭粉塵專項治理等工作,鼓勵港口和船舶應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推進港口岸電建設及使用,主要港口五類重點專業化泊位岸電設施覆寫率達到75%。

開啟開放合作新航程——來自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聲音

10月29日,首班“中歐班列—進博号”列車抵達上海。新華社記者丁汀 攝

向開放合作“架橋通航”

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航運業仍然面臨嚴峻考驗。航運供給的結構性平衡、航運網絡的效率回升、船員權益的保障以及貨物的安全檢疫等,新的課題擺在眼前,唯有攜手同行才能共渡難關。

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主題是“開放包容,創新變革,合作共赢——面向未來的國際航運業發展與重構”。全球航運界人士、行業專家、港口管理部門齊聚一堂,共話全球合作。

論壇上,全球航運業企業和協會代表共同釋出了《2021上海倡議》——國際物流供應鍊保暢,将共同保障抗疫物資跨境流動和從業人員健康安全,并逐漸恢複全球物流供應鍊體系。

“我們已經深刻地感受到全球合作對航運業發展的重要性。”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任于福林表示,全球知名國際航運組織紛紛在上海設立總部、分支機構或項目實體,展現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在2020年和2021年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連續兩年位列前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基本建成”邁向“全面建成”,航運交易、航運金融保險、海事仲裁、航運和法律資訊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航運“軟實力”顯著提升,全球合作優勢愈發凸顯。

“各國要共同協作,制定互利互惠的行業政策,共同建構更加穩健的産業鍊、供應鍊和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物流供應鍊服務網絡,協同保障全球經濟平穩運作和實作航運業健康穩定發展而努力。‘後疫情時代’,隻有全球攜起手來,加強合作,才能為世界經濟、貿易、航運的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說。

來源:新華社

開啟開放合作新航程——來自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