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樓包子館 “提起一縷線,放下一蒲團,皮像菊花芯,餡似玫瑰瓣。”這是人們對開封第一樓小籠包子的贊譽,中外賓客也常常以能品嘗到第一樓的小籠包子為樂事。

第一樓曆史
第一樓的小籠灌湯包子,源于我國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據《東京夢華錄》載,當時稱之為“王樓山洞梅花包子”,号稱在京第一。
黃繼善是豫北滑縣黃家營人,少時家貧,被一個名為黃勤堂的中醫收養。黃繼善幼時隻讀過2年私塾。1907年,黃繼善來到開封西大街福聚樓飯館當學徒。1915年他離店自謀生路,幾經周折後在開封北書店街開了"黃記小飯館",人稱"黃胖子"。
當時在開封,有家很有名的包子店。店主叫周孝德,周孝德是南京人,大半輩子在北方讨生活,曾是開封中華飯莊的廚師。當時年近七旬,孤身一人,賣包子為生。已是風燭殘年的周孝德一直想物色個可靠的年輕人,傳授自己一身的手藝,讓他給自己養老送終。他看出來黃繼善是個厚道人,就跟他說明了心意。黃繼善大喜過望,兩人當即達成“協定”,周孝德傳授手藝,黃繼善對他“生養死葬”。
1922年,倆人的包子店在山貨店街19号開業。據山貨店街19号房東吳仲琳的兒子,後來開封市二運中學的退休教師五宏達回憶,當時的山貨店街19号前面是個大車門,進去有三間房,房子後面有個空院,據說曾是個撫台大人的宅邸。包子店的對面,是開封第一大菜館“又一村”(現“又一新”前身),那裡的客人常派人過來買包子,是以小店的名氣越傳越大,生意越來越好。那時廚師和學徒都沒有工資,顧客時興給“小費”,學徒收了小費放進一個罐子裡,晚上下班時倒出來分賬,十幾個人都有份,生意最火的時候,一個人每天能分上千文。
1928年,馮玉祥督軍河南,治軍嚴明,一次砍了24個禍害百姓的手下。這幫不願做餓死鬼的人竟然都要吃“第一點心館”的包子,開封有個老規矩,死刑犯行刑前遊街時,這時犯人想吃啥吃啥,隻要提出來,劊子手就得屁颠屁颠地跑去拿,而店主必須免費讓他們吃夠,這大概就是傳統的“黃泉路上人為大”的觀念。開封民間傳說,當時的第一樓沒少被“宰”,忙壞了店裡的大小夥計,不過消息傳開,也算給黃繼善做了一次極具震撼性的廣告。房東吳仲琳是個識文斷字的文化人,有一天黃繼善請吳老先生給自己的包子店起個名号。“我父親就根據山洞梅花包子‘在京第一’的典故,取了個‘第一點心館’的名字,并親自用虎皮宣紙寫好。這就是開封第一樓的第一塊招牌。”
1933年,時任河南省建設廳廳長的張钫買下了這處房産,開設崇記商号。黃繼善不想搬得太遠,就在山貨店街南口路東買下了一座二層小樓,将原來的“第一點心館”改為了“第一樓點心館”,并請清末的一個舉人祝洪元題了匾。“從此以後人們便将‘第一樓點心館’簡稱為‘第一樓’。”
1938年,開封被日軍攻陷。百業凋敝,黃繼善也逃不出這個命運,每天收入僅夠活命。第一樓點心館雖然在勉強支撐,但也元氣大傷。這期間,黃繼善的四個兒子相繼夭亡,僅剩唯一的小女兒與黃繼善夫婦相依為命。
1945年日本投降,開封光複,第一樓的生意有了好轉。但随之而來的内戰,又讓第一樓遭受重創,處于半停業狀态,為了勉力支撐,黃繼善又匠心獨運,将原來大籠蒸制、裝盤上桌的包子,改為小籠蒸制,每籠15個,随要随蒸,直接上桌。這樣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于經營,備受顧客歡迎,開封灌湯小籠包至此正式問世。那時黃繼善不用籠布,夏天鋪荷葉,蒸出的包子帶有一股清香;冬天沒有荷葉,就鋪松針襯籠,叫做松針小籠包子,更襯得包子小巧玲珑,潔白光潤,清素雅潔,且有特殊的香氣,增人食欲,很快得到食客的贊許。
1956年4月"第一樓點心館"實作公私合營。後遷往寺後街88号,易名為"第一樓包子館"。黃繼善苦心經營的包子館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得到很大的發展。
1989年,全國53家各類包子展開角逐,結果開封第一樓小籠包赢得商業部的“金鼎獎”;1990年,全國27個大中城市100多家名店在杭州西子湖畔比色競香,開封小籠包再次赢得了“天下第一包”的贊譽。1991年,“第一樓”應邀進京獻藝,國務委員李鐵映同志即席為第一樓揮筆題詞“天下第一樓”。1992年11月第一樓小籠包子以“第一樓”為商标在國家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1996年8月國家内貿部認證“第一樓”為“中華老字号”,1997年2月,在寺後街原址上建立。
現如今,開封第一樓作為中華老字号企業、國家特級酒家、中華餐飲名店,以經營第一樓小籠包子和什錦包子宴而馳名中外。
第一樓小籠包子
第一樓小籠包子選料更講究,肉隻用上好的豬後腿,七分瘦三分肥,以當年的小磨香油、上好的醬油、料酒等調味;不拌餡而是打餡,用手邊拌邊不停拍打,直到把餡打得扯長絲而不斷。原來的面1/3的發面和2/3的死面,黃繼善改為全用死面,使皮更薄,且不掉底。和面工藝要求十分嚴格,要經過搓、摔、拉、拽,三次貼水、三次貼面的“三軟三硬”的過程,使面光滑筋柔。每兩面團制作成5個面皮,每個包子捏出18~21個褶紋。蒸熟後不破口不掉底不跑湯,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開封人贊譽為“提起一绺絲,放下一薄團,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瓣”。
“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風味包子宴”,是包子大師曹振傑率領徒弟創新研制的。包子分為灌湯、魚仁、翡翠、雞丁、韭頭、蘑菇、南荠山楂、蝦仁、素餡、麻辣等十大風味。十籠包子依次品嘗,可謂變換中耐尋味,妙在其中;口感上分層次,漸入佳境。
第一次吃包子的人,往往第一口會把裡面的湯溢到身上,還會燒得龇牙咧嘴。開封吃包子的經驗是: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咬一小口),後喝湯,一口吃,滿嘴香。
未經開封胡同串子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