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凡古代王朝,上至商周秦漢,下到宋元明清,都不能逃脫滅亡的歸宿。是以可以說,有多少個朝代,就有多少個亡國之君。

不過,同為亡國之君也有天壤之别。有的是從祖宗手裡接過一個爛攤子,卻力圖振作,雖然國破家亡,卻留下一股慷慨壯烈的浩然正氣,如明朝末帝崇祯。也有的驕奢淫逸,咎由自取,一步步把錦繡江山送入覆滅深淵,留下千古惡名,如北宋的徽欽二帝。
五代十國時期,出過一個非常獨特的亡國之君。他一身兼有上述兩種特點,一方面貪圖享樂到了無恥的地步,一方面卻敢于對強大外敵亮劍決鬥,為了保家衛國,不惜破釜沉舟決死一戰。此人就是後晉末代皇帝石重貴。
石重貴,山西太原人,生于914年,卒于974年。石重貴本來是後晉武将石敬儒的兒子,而石敬儒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親哥哥,石重貴是石敬瑭的親侄子。石敬瑭本來有7個親生兒子,但有的在戰亂中遇害,有的早夭。
石敬瑭人到中年,卻沒有後代繼承江山,于是把石重貴過繼過來,視如己出,一心要把他培養成後晉的第二任接班人。石重貴少年時,性格質樸醇厚,少言寡語,給人以正直可靠的印象,得到了石敬瑭的信任與歡心。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後晉高祖石敬瑭病死,石重貴繼位,時年28歲。石重貴一當上皇帝,立刻露出本來面目,開始放縱自己縱情享樂。
石重貴幹過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石敬瑭死後,葬禮還在進行中,棺椁停放在宮中的靈堂裡。石重貴早就看上自己的一位寡嬸馮氏,剛當上皇帝,就迫不及待要把馮氏娶到宮中。
如此一來,後晉皇宮出現一幕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觀:大行皇帝石敬瑭的葬禮,和新任皇帝石重貴的婚禮,居然同時舉行。石敬瑭不顧仍在父皇葬禮期間,披紅戴花穿上新郎官的吉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把新媳婦娶進門,其舉止之荒唐不可理喻,簡直令人哭笑不得。
但這個石敬瑭也并非全無可取之處。他與後來的宋徽宗最大的差別,是他堅持對外強硬,敢于和強大外敵拼個你死我活。五代十國初期,北方的契丹人迅速崛起,兵強馬壯實力雄厚,石敬瑭為了讨好契丹人,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并自稱兒皇帝。
石重貴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憑後晉的實力,完全可以和契丹一較高低。他不僅拒絕向契丹稱臣納貢,還發出“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複幽燕、蕩平塞北”的豪言壯語,想要重新奪回幽雲十六州。
石重貴在位期間,力主對契丹用兵,雙方多次發生激戰。但由于契丹的實力太過強大,後晉軍隊難以抗衡,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契丹攻占後晉都城開封,後晉滅亡。
石重貴淪為俘虜,被契丹人押解到數千裡之外的遼東建州。契丹人在那裡劃撥給他五十頃土地,讓他自種自吃,當起了農民。石重貴一直活到六十歲才病故。
上世紀九十年代,遼甯朝陽縣的一次考古發掘中,意外發現了一個遼代墓葬群,石重貴墓志銘就在這裡出土。墓志銘簡要回顧了石重貴的坎坷一生,最後幾句話寫道:“律中應锺,歲直奄茂。慘蒼雲煙,蕭瑟封樹。逝水無迴,長夜不寐。萬代千秋,晉王之墓。”
墓志銘這幾句話,不僅寫出了石重貴死後墓地寒酸簡陋的凄涼景象,也對他的後半生心理活動進行了深入剖析。石重貴雖然是個國破家亡的亡國之君,但他畢竟也曾有過一番富國強兵、收複失地的雄心壯志。
這幾句話證明,他在遼東羁押期間,顯然已對自己的某些荒唐作為感到後悔,但“逝水無迴”,大錯鑄成不可挽回。每當夜深人靜,他都會“長夜不寐”,反思自己的失誤,回顧當年的壯志,在無限怅惘痛苦中中度過餘生。寥寥數語,千百年後讀來仍讓人黯然神傷。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