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掠影佛慧山

掠 影 佛 慧 山

孟昭峰

一個夏日的午後,一場久違的大雨才停,清爽怡心之際,我不由萌發去佛慧山遊玩的興緻,并随即出行了。

旖旎風景線

天高雲淡,青巒鏡洗,空氣多出足夠的氧吧,釋放着清新,眼前的山愈是楚楚動人。濟南佛慧山,别名大佛山,海拔460米,與千佛山隔空相望,屬城區最高的了。"去郭十餘裡,山回石徑幽。白雲常覆寺,黃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轉,湖光望裡收。甘露幾滴水,能解世人愁。"明代劉敕《大佛山》一詩,十足道地出了這裡的意境。舊時人們多迷信風水,認為濟南城地勢低窪,地下水盈,像一條船浮于上面,如不牢牢拴住,怕會被水給沖走。于是,明萬曆年間,知府平康裕在此山建巨大石柱,将船緊系,以求萬福。石柱若橛子,俗稱"橛山"。又酷似筆形,雅稱"文筆峰"或"文壁峰"。

年年月月登斯山,今次領略猶新異。由于這是北入口整修開放後的首次登山,一下子被衆多美景所吸引,不覺眼花缭亂,陣陣芳菲沁入心田。嵌有"佛慧山"三個鎏金大字的新牌坊比原來大了許多,初露高端與霸氣。開元廣場以其寬闊、靓麗的身影,一再捕捉我好奇的靈動。"境水映秀"造型精巧,直徑20米的圓形水池,内置直徑12米的圓型銅缽,缽底與水池貫通,缽内水盈則溢垂成水幕,山體倒映缽中,頗具創意。生态旱溪區間,除梅之外,分層栽植色葉喬木、花灌木、地被植物,打造以水、梅為特色花木齊簇的梅溪觀感。

越過開元遺韻坊,往右一拐,拾步攀登山崖,直奔千米畫廊。石階濕潤,偶有細流潺潺而下,兩旁的花、草、樹淡香四溢,生機有加。到達半山腰的環山路小憩,喘口氣,慢慢品味、消化過往風景的營養,積攢深入攬勝的能量。突然,有隻松鼠大搖大擺地空降下來,一點都不怕人的樣子,甚至抵近索要吃的。我兜裡正好有些瓜子,才掏出來就被它一口搶去,美滋美味地咀嚼,小嘴蠕動咬合煞是可愛 。把灑在地上的幾粒也吃完後,像似答謝,松鼠竟來個滑稽表演,後腿站立,全身豎起,騷首弄姿,兩眼炯炯,活潑極了。過了好大一會,它才興高采烈地飛跳走了。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松鼠,我驚喜多多,回味無窮,挾着這濃厚的開懷雅興,繼續向目标邁進。

畫廊如帶,棧道依山體蜿蜒,連綿于黃石崖到大佛頭的峭壁之上,長1500餘米,有"大看台"之尊。沿途設亭、廊及觀景台,柏林蔽日,環境清幽。伫立上面,居高臨下,背後有屏風般的碧綠山體行裝,眼下便是猶如萬丈深淵之感的溝壑。嗨,以泉聞名天下的大濟南盡收雙眸,壯闊多嬌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千佛山觸指可及,形似燕狀的燕翅山,正待飛舞翺翔,直沖雲霄。作為千米畫廊的常客,深知不同的季節會展示不同的景觀,領略異樣的風采,收獲全新的視覺和享受。春,山花爛漫,秀色過往;夏,蟬曲蛙鳴,飛鳥盡旋;秋,暖陽拂熙,紅葉遍染;冬,寒風虎嘯,曠野雪皚。

輕踏棧道,任爽氣撲面,歎一步一景,走走停停,惬意連連,一幌,大佛頭峰巅到了。舉目北望,恰有"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之妙。臨近的山體如同兩道鐵門,拱衛起這佛慧山,守護着人傑地靈的泉城。山勢峨巍,懸崖峭拔,峽澗陡深,巨石危立。雨過天晴,正值明朗之時,巅下遠方,隻見明湖如鏡,黃河似練,齊煙九點,一派市井。近處,山叢植被茂密,以松柏榆楓栌槐居多,披挂露珠的樹梢、枝葉油亮光潔,清翠欲滴。懸崖裡,山澗中,泉水叮咚,小溪流淌,加之蟬、蛙、鳥的鳴奏,盡顯大自然之勃勃生機。

滿山文卷氣

從佛慧山巅峰下行,來到久負盛名的"大佛頭"。清代文人濮文暹以"絕壁探奧戶,禅房萃幽景。崖凹嵌佛趺,廚炊接雲頂"來形容"大佛頭",當再妥切不過了。佛像開鑿于北宋,高7.8米,寬4米,為一尊釋迦牟尼佛首像,因隻刻胸肩以上,俗稱"大佛頭"。整尊造像,雕刻細膩,面容圓潤,法相端莊,雄偉壯觀。後人臨崖築拱型佛龛,護大佛于内。佛龛額書"大雄寶殿"四字,系清代翰林學士張英麟手筆。佛龛外東側石壁,有北宋年間镌刻的方型浮雕塔兩座,體态玲珑,風格典雅,惜大部已風化脫落。

大佛頭下端的開元寺,建于唐代開元年間,原稱佛慧寺。明初,濟南城内開元寺被官府征用,僧衆徙居于此,遂改稱開元寺。寺原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殿前多古樹,濃蔭可憩止"。殿後山壁鑿石室數個,"曆下諸生,多讀書其間"。然而,這寺早已荒廢,佛殿僅存一堆亂石、一座舊台。山陰下、峭壁上、石窟中,一排排、一座座佛像丌自端坐或入定。懸崖上的一衆題刻,大多字迹模糊,依稀可辨的還有"自有靈岩"、''逍遙遊"、"山高水長''、"岩德猶龍"、"儀型是式"、"懿範孔彰"等數處。

寺内的甘露泉(亦稱秋棠泉)似乎并不在意年代的蝕擾,從懸崖山洞滲出,落入下方的秋棠池,"色澄清,可鑒須眉,挹巨觥吸之,冷冽澈入肺腑",且歲歲年年,從未幹涸,為濟南72名泉之一。清人任宏遠贊曰:"味同甘露冷同冰,大佛山頭一勺清。不信此泉堪煮茗,拭苔拂草看題名。"同代詩人範炯則有:"佛慧名山十裡遙,開元古寺建山椒。山僧不解通姓名,自汲山泉飲一瓢。''

黃石崖佛教造像是佛慧山又一重要聖地。急匆匆趕往,隻見造像分布在距山腳幾百米處的黃色石崖,呈一字形排列,總長度約40米。天然石窟内造像32尊,其中飛天7尊。洞外68尊,其中飛天9尊。最高的1.56米,最矮者7厘米。該造像群石刻刀法純熟洗練,均高浮雕,具有深邃的藝術風格,為北魏至東魏時期所作,距今1400多年,比千佛山佛迹早得多。這是濟南最古的石窟群,在山東居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損毀嚴重,完好無缺的已為數單薄,使人倍感惋惜與蒼涼。

佛慧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山,隐于山林的佛文化與飽染靈光的山文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蕩漾出滿山的文卷氣。

這裡有濟南八大景之一的"佛山賞菊"(其餘七景為錦屏春曉、趵突騰空、鵲華煙雨、彙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霁、曆下秋風)。明人張弓為"佛山賞菊"題詩:"木落天空凋萬卉,幽岩老菊始芬芳。壺觞遠就秋光冷,峤嶼深藏晚節香。文會衹今傳盛事,浮生何日不窮忙。西風破帽難收拾,遮莫黃花笑客狂。"明末《曆城縣志》配詩:"千佛山東佛慧山,秋來黃菊遍岩間。泉名甘露茶堪品,多少遊人探菊還。"我仿佛看到,秋雨潇潇,漫山遍地的野菊花,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分外妖娆。明代邊貢贊曰"背領丹楓直,垂岩紫菊肥",實乃惟妙惟肖。

這裡有靜虛亭等數不盡的樓台亭閣,見證着曆史的滄桑與積澱。據乾隆時期《曆城縣志》記載,靜虛亭,位居開元寺院内,意為人當虛心靜慮,方得山泉之真趣耳。亭内可坐而聽泉,其楹聯雲:"源遠流長,亭臨泉上;峰回路轉,寺隐峪中。"環翠亭的"駐足高懸,千裡風光開眼界;寄情勝地,一山詩意潤心田",道出風光無限的宏達。望佛亭的"齊煙九點,千佛一山,泉城自在畫中看;舜地千秋,河風萬裡,夢想更于心底飛",飽含心曠神怡的溫馨。攬勝軒的"四面清風萦耳際,一亭雅韻醉心頭",浸透賞心悅目的情懷。悠然自得三折連廊的"勝日尋幽畫裡放飛多彩夢,時風解意壑中湧動一溪雲"、"楓樹葳蕤古道佛蹤通梵境,山花爛漫清風雲影入禅林",盡顯置身廊中的清悠恬靜與淡泊超俗。瑩心亭的"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預示隻要存有光潔瑩澈之心,定能開啟美好的人生之旅。開元遺韻坊進口的"梵音遠逝青山無語松韻近,勝迹留蹤芳草有情柳煙輕"、同坊出口的"徑滿松蔭雲潤地,峰多禅迹法彌天"及橫批"青巒洗心",把開元遺韻的自然真谛與佛禅意念揉為一體,着實引人稱奇。

這裡還灑豆般點綴着諸多奇語妙句,"善者益壽"、"群賢畢至"、"黃石懿采"、"開元勝境"、"石室了悟"、"千年古道"、"色空不二"、"入禅心門"、"疊水蓮花"、"空谷尋幽",如此等等,字字珠玑,為遍山的文卷氣平添了神密而飛揚的旋律。

清幽人間韻

撇開市區的喧嚣,清幽自在平靜,佛慧山無疑成了人們尋古探奇、遊玩取樂、休閑納涼、修心養性的絕好去處。雨後,萬象更新,這裡的吸引就更起眼了。

環衛勞工忙碌着,把落葉、枯草清理得幹幹淨淨,不讓一點雜物侵擾環境。大自然的美容師令人起敬,他們精心打扮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使得生态愈加優質。''媽媽,我來!"小女孩把剛吸空的飲料盒連同母親給擦拭的紙巾,全搶在手裡,一陣風跑向路旁的垃圾箱,笑盈盈地丢了進去。做個文明小市民好開心哦,她的表現讓大人一陣好誇。年輕的男男女女總想別具一格,走也匆匆,攀也匆匆,拍照也匆匆,快節奏幾乎成了青春活力的一個标杆。老人們多是慢生活的群體,他們不急不躁,穩坐聯椅、石凳,平心靜氣在那裡觀景、養神、聊天、下棋,走兩步都捎帶四平八穩,好心情幾乎都寫在臉上。打太極拳的長者神采奕奕,素衣勁動,一招一式彙集專注,腿腳、手勢、姿态,無不透出行家的作派。那名大學教授喜歡來這裡看書、思索、備課,他教的是建築學,對山中的樓台亭閣獨有情鐘,熱衷于建築文化的深鑽細研,使課堂多了豐碩、鮮活與厚重,而對建築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則成了他的最愛。

瀝青鋪就的山間大路,在林密花香的映掩下通向遠方。倏地,迎面走來一個熟面孔,我倆幾乎同時喊着對方,有種''鄉野遇故知''的快感。他叫小邢,多年前在我們機關幹合同工。那次,發覺他面帶不快、心事重重,便約定擇日來佛慧山解下悶。在這,我才知道,他家有不幸,老婆嫌他工作差、掙錢少、沒本事,丢下十多歲的女兒撒手不管,跟一個老闆跑了。他打算辭去現有工作,下海闖蕩,撐起破碎的家,拉扯孩子能有出息。幾個年頭過去了,他創業有成,自辦公司日漸紅火。有了新家,孩子很争氣,今年聯考成績不賴,上"一本"把裡攥。事業、家庭、孩兒,真是苦盡甜來,樣樣紅。說着,小邢向我介紹自己的女兒。姑娘眉清目秀,落落大方,才女一個,給父親長了好大個臉面。望着父女倆,我感慨不已,佛慧山乃勵志山也。

俯瞰山下,"境水映秀"那片翠色讓我神往。那裡曾經違建四起,多家飯館、酒店、商鋪林林總總,雜噪不斷。尤其皇宮大酒店,幾乎占去北面大半個山坡。還有煙熏火燎的燒烤攤搶占要地,相當紮眼。所有這些,與"開元勝境"的氛圍極不相稱。幸得,"修複生态"、"還山于民"、"還綠于民"的施策給佛慧山帶來新生,眼下,這裡神奇已然,生态美的桂冠戴向山體,大自然的芬芳正徐徐湧來。

距佛慧山近在咫尺的千佛山北麓,一座更加恢宏的廣場規劃已走進人們視線,南起經十一路北至經十路,東起曆山路西至千佛山路,總面積8萬平方米。随着去舊拓新的伸展,那引山入城、山中有城、城裡有山的夢,很快就會變成現實。

還有妨礙大明湖超然樓觀瞻的建築物将被拆除,還有小清河疏浚通航,還有南部山區大面積山體修複還原,還有……

為了這片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省城沒得說,豁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