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漢後主劉禅,大家肯定會想起他的經典名言“樂不思蜀”,司馬昭對他的評價,也是十分刻薄:“此人全無心肝,人之無情,乃至于此!”
劉禅是樂不思蜀還是不敢思蜀,隻有他自己清楚:如果不這麼說,司馬昭腰間的寶劍就要出鞘了。
如果劉禅全無心肝,就不可能穩坐四十年龍椅,而且在劉禅執政期間,蜀漢本土基本沒有燃起戰火,等到鄧艾打到家門口的時候,劉禅知道打不過就不打了——在蜀中百姓看來,不管龍椅上那家夥姓劉姓曹還是姓司馬,都跟自己沒多大關系,才不會為了幾個人的榮耀而送掉自己的性命。

劉禅頂多算是一個庸君,對手下也比較寬厚信任,基本沒有斬殺忠臣,更沒有對諸葛亮忘恩負義,這一點他做得比朱元璋和萬曆皇帝都強得多。
說劉禅全無心肝可能有些不貼切,别的不說,咱們隻說唐朝三位荒唐皇帝,那簡直不可以用人類的道德标準去衡量他們,他們不但全無心肝,而且看起來腦袋和胸腔都是真空的——一個好好的盛世大唐,就是被他們一代接一代地挖牆腳,最後立于世界之巅的大廈,終于被他們挖得轟然倒塌。
網上有“髒唐亂宋”或“盛唐富宋”兩種說法,不管怎麼評價,宋朝一直挨揍,那都是不争的事實,而唐朝則曾經是無人敢惹的天下霸主,什麼突厥高麗倭寇,在他們面前都不堪一擊,但是江山社稷傳到咱們今天要說的這三位荒唐帝王手裡,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這三個家夥,那才叫真正的全無心肝,如果有,那也是狼心狗肺。
提到唐朝帝王,很多人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卻很少有人提及唐中宗李顯和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
在很多演義小說裡,尤其是《薛剛反唐》中,“中宗廬陵王李顯”都是天下群雄擁戴的對象,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不知道,薛仁貴的子孫并沒有起兵輔佐大唐,而是跟着安祿山史思明一起要把大唐滅掉,要是按照年代推算,“興唐英雄薛剛”,其實就是藩鎮割據的薛嵩——此人在《大唐遊俠傳》中也曾出現,但卻不是正面形象。
薛剛和薛嵩什麼關系暫且不提,小說裡那個“天下共主”李顯,跟正史中的唐中宗,那可完全是兩幅面孔。
劉備隻給劉禅留下了一個諸葛亮,劉禅用好了也用對了,狄仁傑給李顯留下了五個諸葛亮,結果被李顯一個不剩全幹掉了:漢陽王張柬之、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博陵王崔玄暐沒有想到,他們把李顯扶上龍椅并受封為王之後,緊接着就是貶官、流放、斬殺。
按照常理,李顯重奪江山,就應該滅掉諸武以絕後患,卻沒想到這位“扶不起的阿鬥”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收拾武三思,還把韋皇後送到武三思府上去做遊戲,武三思深入皇宮與韋皇後探讨人生問題,李顯還坐在外邊看門。
老婆韋皇後與武三思鬼混,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最後這對毒母女跟錯用一碗湯餅要了李顯的老命——韋皇後想學武則天,安樂公主要當“皇太女”,這一家子沒一個正常人,要不是李隆基果斷出刀,唐朝就有兩三個女皇帝了。
從唐玄宗天寶時期開始,唐朝的頹勢就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其後的所有帝王,不但不如李淵李世民李治,就連李隆基也不如,這裡面最不肖的子孫,似乎應該以文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的表現最為“出色”。
唐朝的官員們是有一些骨氣的,他們給李漼、李儇的廟号分别是懿宗和僖宗。我們遍翻曆朝曆代君王廟号,高、文、武、英、昭、肅、憲、德都不少,似乎隻有懿宗和僖宗空前絕後——這兩個稱号還真不是後世皇朝追加的。
筆者翻閱史料,發現李漼、李儇的很多事情居然是不能寫的,因為他們的事迹,隻适合拍成不可公映的電影。
《舊唐書》對唐懿宗李漼的評價是:“兇豎當國,憸人滿朝。奸雄乘釁,贻謀道消。削軍賦而飾伽藍(或用軍費裝修佛像),困民财而修淨業,以谀佞為愛己,謂忠谏為妖言。見豕負塗之愛豎,非次寵升。是以幹戈布野,蟲旱彌年,佛骨才入于應門,龍輴已泣于蒼野,報應無必,斯其驗欤!”
藩鎮割據,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老百姓連樹葉都沒得吃隻好易子而食的時候,唐懿宗李漼卻在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下旨,以最隆重的禮儀,不惜一切代價去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家裡也沒有多少餘糧的大臣紛紛勸谏,李漼卻滿不在乎:“朕能活着見到佛指舍利,死也無憾了!”
佛指舍利來來,李漼也毫無遺憾地地死掉了,把一個爛攤子交給了十二歲的李儇。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皇位傳到小皇帝李儇那兒,荒唐程度又進了一步:他又給自己找了一個爹,而且這個“爹”還是個宦官。
《新唐書》給這對荒唐父子蓋棺定論:“懿、僖當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繼;乾符之際,歲大旱蝗,民悉盜起,其亂遂不可複支,蓋亦天人之會欤!”
人們總說“秦漢盛唐”,但是我們細看漢唐正史,就會發現漢朝荒唐皇帝少而唐朝荒唐皇帝多:兩漢的明君英主不下十個,而唐朝的明君,似乎隻有兩個半,除了李淵李世民和半個李隆基,唐朝的其餘十七八個皇帝,能趕上蜀漢後主劉禅的,還真不多。
因為淨化文字的需要,唐中宗李顯、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的很多劣迹都不能原文照錄,熟讀兩漢史兩唐書的讀者諸君心中都有一杆秤:本文所說的這三位唐朝帝王,是不是比蜀漢後主劉禅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