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器智能公司一覽圖

對于人工智能,目前有兩種态度。一種是擔心,elon musk等人擔心先進的人工智能會對人類造成威脅,nicholas carr擔心自動化會搶人飯碗、讓人變蠢;一種是放心,google主席eric schmidt認為先進的技術智慧讓人類變得越來越好,況且現在的人工智能還非常原始。那麼,現在的機器智能現狀到底是怎樣的呢?bloomberg beta 的 vc shivon zilis 曆時 3 個月,分析了 2529 家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資料相關的初創企業後為我們做出解讀。

機器智能公司一覽圖

什麼是機器智能?

所謂機器智能,是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的統稱。計算機正在學習如何思考以及讀寫。也正在獲得人類的感覺功能,包括視覺、聽覺,以及觸覺、味覺和嗅覺(對後三者的關注略少)。機器智能技術涉及多種不同的問題類型(分類、聚類、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和方法(支援向量機、深度信念網絡等)。這些都包含在機器智能版圖當中。

機器智能離不開大資料,資料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基礎。盡管如此,出于篇幅和專注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原因,這份版圖并沒有把大資料放進去。

公司分類

從事機器智能的公司很多,但是版圖幅面有限。是以機器智能方法被當作關鍵技術的公司才可以列入。然後入選的公司再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專注于機器智能核心技術創新的核心技術類公司;一類就是應用型公司,應用型按照應用對象又可以分為面向企業、面向行業以及面向人 / 人機互動(hci)這三類;第三類則是支撐技術,包括硬體、資料準備、資料采集等。

如果你打算開一家相關的公司,可以利用這張圖找出合适的核心技術和支援技術,然後打包成新穎的行業應用。盡管人人都想解決一些吸引人的問題,但是在許多不那麼性感的行業還存在着大量的商機值得挖掘(如通過 watson developer cloud、alchemyapi 等),是以未必要緊緊盯住熱門的領域。

版圖思考

kevin kelly(k.k)認為,廉價的并行計算、大型的資料集,以及更好的算法推動了機器智能的發展,進而給企業、産業和人類帶來了變革。這張版圖的應用劃分正是受到了這種觀點的啟發。正如 k.k 所言,“接下來的 10000 個初創企業的商業計劃很容易預測,做 x 然後增加 ai。”有時候甚至連 x 都可以不要,因為機器智能本身就有可能創造出全新的行業。

機器智能的前景非常可觀。目前這個領域的初創企業被收購率已達到有 10%,zilis 認為到 2015 年年底可能還會有另 10% 被收購掉。買家共有 15 個,其中 google 是機器智能領域的頭号買家。

大公司具有壓倒性優勢,尤其是開發有消費者産品的那些。搜尋(google、百度)、社交網絡(facebook、linkedin、pinterest)、内容(netflix、yahoo!)、移動(蘋果)及電子商務巨頭(amazon)處在非常領先的位置。因為這些公司擁有大量的資料,且可以通過不斷與消費者互動,進而形成算法調整的回報回環,再加上網絡效應,是以是最容易從中收獲機器智能成效的公司。

一流的個性化和推薦算法促進了這些公司的成功。在移動的新戰場上,機器智能也不可或缺:如自然語言接口(蘋果 siri)、可視化搜尋(amazon 的 firefly)、直接提供答案而非連結的動态問題回答。而 ibm 和微軟在這個領域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主要集中在面向大型行業資料集的知識表征任務(因為缺乏上述公司類似的面向人的需求),比方說 ibm 的 watson 就用到了輔助醫生診斷上面。

人才壟斷

過去 20 年裡,人工智能領域最好的人才都在學術界。這些人發明了許多新的機器智能方法,但是能帶來商業價值的卻沒幾個。但現在像深度信念網(deep belief nets)和階層式神經網絡(hierarchical neural network)這樣複雜的機器智能方法開始解決一些現實問題了。而象牙塔上的那些學者也開始走進企業。比方說facebook招了紐約大學的yann lecun教授和 rob fergus,google聘了多倫多大學的 geoffrey hinton,而百度則有吳恩達(andrew ng),這些都是機器智能領域“教父”級的任務。不過這些人并不是完全跟學術脫離了關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還是要貢獻給學校的。

高薪和好設施當然是吸引這些頂尖學術人才的因素之一,但是最重要的卻是另一個東西:資料。facebook、google、百度等擁有龐大的計算資源,還壟斷了海量的資料,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這就是大公司形成壓倒性優勢的原因。

和平紅利

如上所述,大公司擁有固有優勢,而赢得機器智能戰者未來還會更加強大。幸運的是,對于其他公司來說,大公司開發出來的核心技術會迅速湧入到其他領域—通過大公司離職人員以及公開發表的研究的方式。

此外,跟大資料革命類似,技術巨頭也會把一些突破性的技術貢獻給社群,然後由其他人來做應用層面的創新。

創業機遇

我的公司從事 x 的深度學習

要想讓你的公司明年火,可以用上面這句話做廣告詞。當然,前提是你的确是。

深度學習是機器智能的熱門方法。雖然可能有點炒作過頭,但 google、facebook、百度這樣的巨頭,以及 enlitic 等很初創企業,在視覺和語言處理方面采用這種辦法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深度學習最令人興奮的是,如果處置得當的話,其自動學習功能可以替代部分領域專家的直覺。在很多情況下,這有望改寫許多領域的解決方案。

人才收購作為商業模式

我們在讨論大資料的時候往往提到資料科學家的短缺。但是由于此前機器智能僅限于學術研究,機器智能專家更是短缺中的短缺。這一現狀并不會很快改變。

這種短缺對于真正了解機器智能的創始人來說卻是一種福利。這一領域的許多初創企業能夠獲得種子輪融資,往往就因為一個原因—機器智能人才收購的價格是一般技術人才收購價格的 5 倍以上(比方說 deep mind 人均收購價格為 500 到 1000 萬美元)。作為有悟性的創始人,你甚至可以網羅一批機器智能人才然後就成立公司,說不定就有人會收購你了—好吧,這是個玩笑,但是這的确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價值。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12-13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