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特·泰爾:技術進步止步于1970年代

皮特·泰爾(peter thiel):個國際象棋神童,他在12歲的時候在全美國國際象棋排名已經達到了第7名,他喜歡跑步,徒步旅行和沖浪。在1996年成立thiel capital公司之前就職于瑞士信貸集團。2002年他将thiel capital公司改名為clarium capital,公司擁有的資産達55億美元。1998年與他人共同創立了paypal,2002年以15億美元的價格售出,個人獲利6千萬美元。2005年,投資5000萬美元創辦風險投資founders fund,曾在2004年為facebook創始人提供了5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據稱持有這個社交網站的7%股份,公司目前(2011年1月)值800多億美元。他幾乎投資了所有領域,包括餐館和電影,被稱為“自由市場”的天才;他駕駛着一輛價值50萬美元的麥克拉倫超級跑車。

皮特·泰爾(peter thiel)說,他想促使企業家們去追求比矽谷正在追尋的更大的課題。

皮特·泰爾一直在幕後推動着某些先進技術的的發展:他與人共同成立了paypal,早期也投資了一些公司,比如:facebook,linkedin,特斯拉汽車公司。但是他認識到技術已經停滞數十年不前了。依泰爾之言,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并未明顯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

在泰爾的一本新書裡,他提醒企業家們,傳統的商業智慧正在阻止他們自己和社會這個整體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發展,如能源或健康。而在這些領域裡,技術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盡管他也沒有給予我們關于怎樣取得這樣的突破的具體答案。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舊金山總編輯湯姆·西蒙尼特的風險投資公司founder's fund的辦公室裡,泰爾如是說。

在你的書中,最令人震驚的一個言論說,自1970年左右起我們就沒有重大的技術進步了,那麼計算機行業呢?

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取得的進步有助于我們的交流溝通,它使我們能更有效地做事。另一方面呢,工程學的其他大部分領域自20世紀70年代起卻朝着壞的方向發展,如: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甚至電子工程。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是以錯過機會非常遺憾。我認為我們并未生活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

founder's fund 的口号在推特上引起轟動:“我們曾經想要會飛的汽車,相反地,卻得到140個字元。”難道像iphone和網絡社交網站之類的事物沒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嗎?

是有一些。但不夠多。那條口号并非在批判作為商業營運的推特。我覺得這家公司最終會賺錢的,在那工作的2000名員工,在未來幾十年将會得到高薪回報。 但是它特殊的成功也許會有通常失敗的迹象。盡管它在某些方面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卻不足以把人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準。

那什麼樣的技術能夠做到這一點?

其實有很多能夠取得巨大創新的領域。人類可能正在尋找治愈癌症或者阿茲海默症的方法。我對延長人的壽命特别感興趣。對此有一種資訊技術方法,即通過移動裝置技術優化資訊并即時回報資訊。但是我猜想有一些完全新品種的藥物或處理技術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年輕。我同樣認為在核能源領域取得10倍進步是完全有可能的。還有一些你難以掌控的微型技術和一些未充分開發能源的處理和再加工技術。

在開發這些技術方面你們做了什麼?

嗯,2008年我們投資了spacex(一家私人火箭公司,曾承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某些發射任務)。他們之前的兩次火箭發射均告失敗,但接下來的第三次成功了。我們投資了幾家生物科技公司,而且我們也一直在關注醫療裝置。投資家們并不看好這些需要多年投資奉獻的領域。同時,我确實認為在未來數十年中,資訊技術将會不斷創新。我們大約三分之二的工作都在那上面。

你覺得什麼樣的公司處理的是大問題?

特斯拉真的是一個有趣的例子。他們汽車上大部分的零部件并無巨大突破,但他們卻擁有将所有部件組合在一起的能力。我覺得我們通常太沉溺于漸進式的解決方法而無法自拔,而又太害怕像那樣複雜的操作問題。

“twitter的特殊的成功也會有通常失敗的迹象。盡管它在某些方面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卻不足以把人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準。”

谷歌就是大公司的經典案例。在大公司裡面,你經常會遇見一些大官員以及一些需要滿足季度業績的循環的狀況。在這方面,谷歌比其他大公司做得要少得多。他們好像正在緻力于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上突飛猛進,如果取得進步,這進步将會是革命性的。

不同于緻力于取得重大的突破,矽谷好像十分青睐“精益創業”這一哲學理念,這個哲學是說你必須從小做起,然後以盡可能低的價格打敗現有産品。

優秀的公司通常都有一個支援長期發展的核心願景。矽谷的大部分創業公司并不是這樣考慮他們自己的,但是我想說真正有價值的公司都是這麼做的。當蘋果公司釋出最初版蘋果電腦時,它未必就是精益創業。如果你覺得你不能勇敢大膽向前,那麼你隻能一點點漸進了。這就是埃隆·馬斯克(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創始人和執行總裁)振奮人心的原因。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都曾取得巨大突破。

創業時勇敢大膽向前的技術公司是否能在具有一定規模後繼續保持這種狀态?許多大型計算機公司變得很謹慎。

你不得不把像微軟, oracle或者惠普這樣的公司想象成最初根本不被看好技術的。他們像沒事發生似的抛棄利益。微軟是八九十年代成立的技術公司;在那樣的十年中投資是因為你在打賭世界将一成不變。制藥公司反對創新,因為他們多半是找到了延長專利有效期和阻止小公司發展的方法。這些作為技術公司創辦的公司最終變成了反技術的性質。世界能否改變可能因公司而異,但是如果這些反技術公司未來變成好的投資對象,那就對社會相當不利了。

你認為阿波羅計劃、高速公路系統和曼哈頓計劃等都屬于重大技術飛躍,且我們需要更多。但這些都是政府項目。美國政府應該為這樣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援嗎?

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國家資金應該幫助沒有多少利潤可以獲得的項目啟動。這是為了公衆利益。但是今天的美國政府主要是由律師主導,而不是科學家或者工程師這一現象顯示,評價這些項目非常不适時宜。例如,在美國,沒有政府的支援你不可能重新開機核能源項目。但是因為我們的政府不相信複雜的合作和計劃,是以它不會重新開機核工業。核工業不會被重新開機是完全可能的。

新興經濟體之中,例如中國,是否能保持對大目标(科技創新)的信念?

我認為,中國中期的目标未來将會是簡單地複制發達國家中正在運作的東西,這是我稱之為的全球化。那是明智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使開發中國家發展的方法。我們沒有充分提問的問題是,我們怎樣使發達國家發展?答案就是通過我們奮力追求科技的過程。

你的一些言論與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的遙相呼應,他曾談及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停滞不前是因為新技術不會帶來工業革命的成果。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一方面我認可羅伯特戈登的觀點,另一方面我也贊同雷庫茲韋爾(未來主義作家,後成為谷歌主管)的看法。我不像戈登那樣悲觀,因為我确實看到了資訊技術領域取得很大進步,但是我也不像庫茲韋爾那樣的樂觀。他的新書《奇點臨近》給人一種正是這股自然力量在迫近的感覺,然而我覺得我們得做一個與文化有關的決定來發展技術。

一些悲觀主義者這樣認為:所有容易達成的目标都已實作。我會争論說沒有容易達成的目标,目标都是一樣的,問題是人們是否要去實作?有時我會沮喪,因為我覺得技術确實發展很緩慢,但是同時我也很樂觀,因為我相信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10-05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