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魚,别名四鰓鲈、花鼓魚、媳婦魚。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酷似2片鰓葉,故有“四鰓鲈“之稱。雖然名字叫松江鲈魚,但并非是松江特産,以前我國黃、渤海和東海廣泛分布,但以松江秀野橋之鲈魚最為有名。

抗浪魚是雲南省玉溪市撫仙湖的特産。體小而細,長3-4寸,形如箭,呈銀白色,喜栖于深水魚洞或沙礫中,由于這種魚喜歡逆流而上,是以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抗浪魚”。
大理裂腹魚又名大理弓魚,因其能以嘴銜尾跳躍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為中國特有種,分布于中國雲南大理洱海及其附屬水域。裂腹魚體形不大,每條約二至四兩重,魚肉肥厚多脂,肉質細嫩,且籽多刺少苦膽小,非常鮮美。洱海周圍的白族鄉親将其贊美為“洱海花”。野生大理裂鳆魚已處于瀕危狀态,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大頭鯉以頭大、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肉嫩味美等特點而聞名,是魚中之上品,曆史上是雲南省的“四大珍稀名貴魚類”之一,2011 年被評為“雲南六大名魚”之一。但由于星雲湖水質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已瀕臨絕迹。
長江鲥魚産于中國長江下遊,以當塗至采石一帶橫江鲥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鲥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
淮王魚亦稱淝王魚、鮰皇魚,産于淮河壽縣正陽關至淮南市鳳台縣黑龍潭段。是我國獨有的珍稀食用魚,形似鲶魚,呈鮮黃色,光滑無鱗,随着季節和水溫變化其體色呈現淡灰、青白、粉紅三色交替變幻的生存狀态。
大黃魚又名黃魚、黃金龍、桂花黃魚、黃瓜魚。其身體顔色為金黃色,肉質雪白細嫩,鮮美無比,可紅燒、清炖、生炒、鹽漬等,烹調幾十種風味各異的菜肴。
泰山赤鱗魚,又名螭霖魚,石鱗魚,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貴山區淡水魚,相傳每逢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赤鱗魚便是禦膳中的必備之菜。赤鱗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無腥味,營養價值高。以赤鱗魚入菜,可清氽,可幹炸,常見名菜有:幹炸赤鱗魚、清汆赤鱗魚、鳳尾赤鱗魚等。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這首脍炙人口的詩中所詠的鳜魚是江南的鳜魚。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黑龍江、松花江、牡丹江都盛産鳜魚,松花江鳜魚更是我國四大名貴淡水魚之一。由于松花江水質清澈甘冽,水質冷涼,是以出産的鳜魚肉質細白,格外鮮嫩。東北人把北方特産松子與鳜魚結合,創出一味“松籽鳌花”,是很有東北特色的名菜。
湟魚是裸鯉的俗稱,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湟魚是青海湖中的特産,湟魚的生長速度極其緩慢,據說十年隻長一斤肉,因而顯得極其珍貴。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鳇魚的體内積累了豐富的營養,豐腴肥嫩、細膩鮮香,美味無比。但是由于青海湖環境的變化和人們的過度捕撈,青海湟魚目前幾乎已瀕臨絕迹了。目前,國家将青海湟魚列為二級保護動物,明令禁止捕撈。
長江刀魚素有“長江第一鮮”的美稱。每年春季3、4月,刀魚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幹流進行産卵活動。此時的刀魚,是其味道最為鮮美的時候,肉質細嫩,入口即化,兼有微香。正宗的長江刀魚是小眼睛、黃背、鱗片白亮,光澤度高,且魚身圓潤、有肚,整體白裡透亮。
黃唇魚,又稱金錢鮸、金錢猛魚、金錢鳘等。黃唇魚是中國特有魚種,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與南海北部。美國一家媒體公布了9種全球最貴食物,而黃唇魚赫然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