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公司憑大資料技術開辟了新天地?我們拿着這個問題咨詢了十名行業專家,結果得到了一份長長的名單。
要在科技行業的前沿陣地保持領先地位相當不容易,在像大資料這樣迅速增長的領域更是如此。随着更多企業殺入這個戰場,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産品和服務冒出來。
有前途的大資料公司有很多,不過《财富》希望的是透過喧嚣看到本質。于是我們采訪了大資料領域的一些傑出人士,看看在他們眼中誰才是最有前途的大資料公司,哪些企業最值得關注。
但我們了解到,這似乎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smarter remarketer公司共同創始人兼首席資料科學家迪恩•阿波特說:“要說給‘大資料公司’列一個名單倒是很有趣,主要是因為它的定義。‘大資料公司’指的是純粹搞大資料分析的公司,還是經常使用、但也不是光使用大資料技術搞分析預測的公司?還是像惠普(hp)、sap、戴爾(dell)或通用電氣(ge )那樣雖然設立了一個‘大資料分析’部門,但隻占公司業務一小部分的公司?”
“我見過的最有意思的公司之一”
有一些大資料公司獲得了行業專家的一緻認可,認為它們值得關注。比如10位專家中至少有兩位以上表示值得關注的大資料公司就有mapr、memsql、databricks、platfora、splunk、 teradata、palantir、premise、datameer、 cloudera、hortonworks、mongodb和 trifacta等。
比如高德納公司(gartner)的分析師斯維特拉娜•斯庫拉指出,memsql就是“一個對混合工作和分析工作來說非常有效的内庫關聯資料庫。雖然sap的hana資料庫也在記憶體資料領域獲得了很多關注,但是memsql的産品似乎是一個更便宜、也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另外斯庫拉還認為:“splunck公司掌握了非常出色的技術,而且它也是第一批上市的大資料公司之一。而且現在splunk還有了一個叫hunk的很強勢的産品——顧名思義,它是hadoop架構上的splunk。它可以直接向市場提供比大多數其它産品更成熟的大資料解決方案。與很多大資料産品相比,hunk的優點是易用性更強,而且我接觸過的大多數顧客都表達了他們對splunk的喜愛,雖然我完全沒有向他們吹捧過這個産品。”
palantir科技公司主要從事面向公共部門客戶的大資料分析,這家公司也獲得了專家們很高的評價。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it管理學教授、《職場中的大資料》(big data @ work)一書的作者湯姆•達文波特說:“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會把palantir公司在大資料創業公司排行榜的第一名”。
relateiq公司産品副總裁dj•帕提爾表示,舊金山的trifacta公司是一家值得關注的公司。trifacta公司搭建了一個“資料傳輸平台”,有望提高資料分析師的工作效率。帕提爾本人也是這家公司的一名技術顧問,他說:“trifacta是我見過我的最有意思的公司之一。”
analytical-solution公司創始人卡拉•金特裡表示,舊金山的另一家大資料公司datameer也是一家值得關注的公司。“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謂大資料公司,但他們其中的大多數最後變成了一個普通的智能商務平台,這種東西任何公司隻要招聘一名工程師就都可以搞。”但是金特裡表示,datameer很不一樣。
“圖形大有可為”
有些不太出名的公司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比如kdnuggets.com董事長兼編輯格裡高裡•皮亞塔特斯基•夏皮羅認為,tamr公司是“資料管理領域一家令人興奮的創業公司,是以它獲得了我的一票。”
高德納公司分析師斯庫拉還推薦了一家叫neo technology的公司,這家公司推出了一個名叫neo4j的開源圖形資料庫。斯庫拉說:“我認為圖形有很好的前途,因為圖形表現出了資料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傳統的微觀視角。圖形技術是很多企業發展最滞後的領域,但他們的解決方案可以讓資料真正提供一些全新的見解。”(斯庫拉還推薦了pivotal、the hive和concurrent三家公司。)
分析師科特•莫納什推薦了data stax、wibidata、aerospike和clearstory等公司,而資料科學家皮特•斯科莫洛奇則推薦了automatic、planet labs、sight machine、datapad、interana、wise.io、lendup、declara、sentinel labs、fliptop、sift science、 import.io和segment.io等公司。
paxata和informatica兩家公司出現在ovum公司分析師托爾•拜爾的推薦榜單裡,喬治梅森大學教授、資料科學家科克•博爾内則推薦了ibm、syntasa、actian和tableau四家公司。
拜爾說:“有不少從事安全性和機器學習的大資料公司正在崛起。現在缺失的是從事大資料的管理、管控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創業公司。現在ibm差不多是唯一在做這方面工作的企業,不過我期待在這方面會有更多的創業公司展開行動。”
“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最終都會消失”
如果你已經讀到了本文的此處,那麼你已經看到我們的專家團隊推薦的42個公司的名字了。它們首先都是科技公司,而且其中大多數是專門從事大資料技術的公司。
但是也有些專家表示,最有意思的大資料公司根本就不是大資料公司。比如達文波特就指出,有些搞傳統産品和服務的知名企業也在依靠自家積累的大資料開發自己的大資料産品。比如農業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辦公室和财務管理的财捷集團(intuit)和載重汽車公司施耐德(schneider)等。
達文波特說:“我認為,與其要改變你對資訊的整個思考方式,改變資訊與企業業務的關聯方式,倒不如建立一家創業公司友善得多。大資料的一個令人興奮的特點,就是你可以用它建立新的産品和服務。”
他思考了一下然後補充說:“大資料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我們還不知道企業通過這些技術賺錢有多容易。”
不過專家們普遍認為,大資料公司的數量最終将有所稀釋。
smarter remarketer公司的阿波特認為:“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最終都會消失,因為大資料運動最重要的部分,是如何運用資料進行操作——也就是為企業的業務做決策,而不是光看誰能更快地處理資料。”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6-21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