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澳成了“冤家”

作者:Beiqing.com

今年9月“潛艇危機”帶來的影響仍在繼續,法澳兩國一路從羅馬吵到了蘇格蘭。

前有法國總統馬克龍指責對方“撒謊”,後有澳洲總理莫裡森拒不道歉。法澳糾紛仍未見降級态勢。

同樣因“潛艇危機”被法國“一氣之下”召回了大使,相比之下,法國對美國的态度顯得和善許多,先是安排美法首腦通話,随後進行面對面會晤,向外界宣稱雙方正在重建信任。

反觀莫裡森,不僅多次緻電未果,直到10月末才和馬克龍對話,溝通中得到的評價卻是“信任已經被破壞”。

“如今法澳關系跌入了低谷。”美國廣播公司(abc)撰文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龍“憤怒”的背後。專家分析稱,馬克龍除了因澳方撕毀合同而生氣,他還想在外交問題上“示強”,證明自己可以為法國群眾提供“安全感”,劍指明年的法國大選。

誰在說謊?各方說辭陷入“羅生門”

“我不是認為(莫裡森)說謊,我是知道。”馬克龍在二十國集團(g20)上司人第十六次峰會的會議間隙中說道。

馬克龍仍在為澳方毀約一事耿耿于懷。

當地時間9月15日,美英澳宣布建立所謂新的三邊安全夥伴關系(aukus),澳洲将與美英合作建造核潛艇,澳方同時撕毀了與法國簽訂的采購12艘潛艇、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合同。cnn指出,這份合同被撕毀預計将對法國國防部門産生重大經濟影響。

另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還警告說,其他國家可能效仿澳洲利用“aukus”建造核潛艇的做法,會引發嚴重的核擴散和法律後果。

法國的憤怒不止于此,它聲稱被盟友在背後捅了一刀,完全被蒙在鼓裡。美方也在一邊“幫腔”。美國總統拜登在與馬克龍面對面會晤中提到,在其印象中,法方應該早就被告知合同可能不會履行,承認不應該讓盟友感到意外。

矛頭就此對準了澳洲。

莫裡森顯然不願被扣上說謊的帽子,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上司人峰會(簡稱“cop26”)期間回應稱,不會接受這類污蔑。

澳洲外交部長佩恩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承認,是因為考慮到“aukus”的敏感性,才沒有提前告知法國。莫裡森進一步解釋,其實,他在今年6月與馬克龍會晤時就告訴過對方,澳方有意放棄兩國的潛艇合同。

法澳成了“冤家”

法國指責澳洲洩露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短信。/社交媒體截圖

據《衛報》報道,澳洲媒體《每日電訊報》曝光了馬克龍的短信内容。在“aukus”被宣布的兩天前,馬克龍曾發消息給莫裡森,上面寫道,“我應該為我們的潛艇合同期待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英國《衛報》指出,這條短信證明“aukus”的成立并不那麼出乎法國的意料,馬克龍一直很擔心潛艇合同能否履行,但這也從側面展現出,直到合同被撕毀的兩天前,馬克龍仍不知道澳洲的最終決定。

這條上司人之間的私人短信被曝光讓法國“大為光火”,法國駐澳洲大使特博稱,短信的洩露無益于修複兩國關系的信心,“在信任和真相方面,這是(兩國關系間)前所未有的新低”。

針對法方的指責,澳洲也沒有讓步,還認為法方反應過激。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11月1日,澳洲副總理巴納比·喬伊斯說道,“我們沒有偷一個小島,也沒有損壞埃菲爾鐵塔。”喬伊斯指出,既然法澳達成的是一項合同,那麼合同就有被解除的可能。

法國反應激烈,或還有一番盤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母耕源對新京報記者解釋道,馬克龍執政期間,内政加分項有限,又趕上新冠疫情的暴發。法國明年即将迎來大選,想要尋求連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交表現,法國向來有“大國情結”,馬克龍對外“示強”也是希望向法國群眾傳遞信号。

相繼溝通,馬克龍對美澳态度大不同

其實,從“潛艇危機”開始,法國對待涉及此事三國的态度大不相同。

最初,法國隻召回了其駐美國、澳洲兩國的大使,沒有召回駐英國大使。法國外交部長勒德裡昂解釋說,因為知道該國的“機會主義政策”,是以沒有必要召回大使進行解釋。英國在此事上的角色就像一個“電燈泡”。

而在美澳之中,法國對美國的态度更為平和。

“潛艇危機”一出,當地時間9月22日,馬克龍與拜登通電話讨論“aukus”造成的影響。一個多月以後,兩人還在g20峰會召開前夕,在意大利羅馬面對面會晤。拜登承認在此事上美國處理“笨拙”,反複強調法國作為盟友的重要意義,美法要“重建信任”。

相較而言,澳洲想要與法國打上一通電話,要等上一個多月的時間。“aukus”宣布的當天,莫裡森曾想緻電馬克龍解釋,但沒有接通。随後,莫裡森表示嘗試聯系馬克龍,但一直沒有通話的機會。

法澳成了“冤家”

法國總統馬克龍稱澳洲總理莫裡森對他撒謊。/社交媒體截圖

直到當地時間10月28日,法澳上司人才在“潛艇危機”後首次通話。不過,就目前來看,這通電話也沒能起到緩解作用。

從法國為三國各自“定制”的回應,不難看出法國的意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法國看起來憤怒,但是心裡“有數”。鑒于美法實力對比,法國召回其駐美大使,隻是想讓拜登表态。從雙方會晤來看,法國也僅僅拿到了空口承諾,并沒有獲得來自美方的實際補償。

澳洲更是此事的“直接當事方”。崔洪建補充道,是以法國對澳洲的回擊程度最深,先後把“背信棄義”“說謊”等帽子扣在澳方頭上。如今法國揪着此事不放,一方面是想消除“aukus”給法國軍工産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在外交上的反應,展現出法國在西方陣營的重要性,刷國際“存在感”。

此外,不同的對待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三個國家在法國心中重要性的不同。母耕源分析稱,法國即将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推進歐盟戰略自主、西非薩赫勒地區反恐等議題上需要美國的支援。美法間對話推進較快,也有這層考慮。雖然英國已經“脫歐”,但英法在歐洲防務問題上也有合作。法國其實并不将澳洲視為同等地位的“大國”,此次被澳洲背叛,更讓法國顔面無存。

信任已失,法澳關系跌入低谷

“我們之間的信任已經被破壞。”馬克龍在通話中對莫裡森說道。

法澳的這場糾紛,已經開始出現連帶反應。

歐盟在“潛艇危機”後明确站在法國一邊。值得一提的是,澳洲與歐盟的自由貿易談判已經兩次被推遲。據路透社報道,第12輪會談先是從10月推遲到了11月,随後又被推遲至2022年2月。雖然歐盟沒有給出推遲的官方理由,但歐盟官員透露,“潛艇危機”的确讓歐盟重新思考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除聲援法國外,崔洪建認為,歐盟對此做出反應的主要原因在于,“aukus”的推出也明顯打擊了歐盟所謂的“印太戰略”,搶了歐盟的風頭。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4月,歐盟外長理事會釋出《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詳細闡述歐盟參與印太地區事務的背景、考量、路徑及願景,突出強調強化印太地區務實合作和軍力擴張。

法澳成了“冤家”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1日,英國格拉斯哥,澳洲總理莫裡森(右)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上司人峰會。圖/ic photo

不過,歐盟推遲自貿談判或更多在于彰顯“姿态”。崔洪建分析稱,其實談判本身沒有太大問題,在顯示了歐盟對法國的支援後,很難無限期推遲下去,否則歐盟其他國家會提出異議,讓法國在歐盟内部變得孤立。

法澳關系未來怎麼發展,馬克龍給出的答案是看看澳洲怎麼做。

當被問及能否再次信任莫裡森,馬克龍表示,他對澳洲人民充滿敬意和友誼,在尊重對方的時候,對方也需要誠實,保持言行一緻。

就長期來看,法澳關系不會完全破裂。母耕源指出,法國想推進所謂“印太戰略”,也難以完全抛開澳洲,法國在印太地區推進環保議題也需澳洲支援。整體而言,法國仍需維護與澳洲之間的關系,但就目前事态來看,這需要澳洲率先做出行動,展現其改善與法國關系的誠意。

曲高和寡,歐盟的戰略自主之路

事實上,“aukus”事件一出,不少法國智庫、學者紛紛發文探讨馬克龍的外交政策。

其中,法國資深外交官、蒙田研究所特别顧問米歇爾·杜克洛分析稱,法國遭受了美國、澳洲和英國在“印太地區”結盟的打擊,所謂聯盟也并沒有那麼可靠。法國正在經曆一種“戰略孤獨”。

本次事件也将歐盟戰略自主問題再次提到台前。bbc指出,歐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進階代表佐瑟·博雷利表示,這對歐洲來說是一個警鐘,他們必須采取主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呼籲打造“歐洲防務聯盟”(european defence union)。

法澳成了“冤家”

“aukus”給歐洲敲響了尴尬的警鐘。/社交媒體截圖

長期以來,馬克龍也一直主張歐盟戰略自主。當地時間9月28日,法國與希臘達成了防務與安全夥伴關系協定,還稱這是“向歐盟戰略自主大膽邁進的第一步”。

但歐盟戰略自主在歐盟内部卻沒什麼市場。bbc指出,歐盟并不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即使歐盟能夠想出如何展示更多的力量,它也必須決定這是為了什麼,而這并不容易。

崔洪建指出,從政治地位、軍事實力以及工業體系來看,法國明顯是歐盟中的大國,是以法國在對外政策上的認識與歐盟其他國家較為不同。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時期,他們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被掩蓋了。拜登上台後,強調“美國回來了”,歐盟内部“跨大西洋派”得到了鼓舞,希望在美國的庇護下生存,與法國主張的戰略自主産生了沖突。

“由此也可以看出,雖然法國‘高唱’歐洲戰略自主,但要把法國的關切和目标塑造成歐盟各國的共識還需要下一番功夫,否則難免‘曲高和寡’。既要在大國外交層面顯示法國的存在感和獨立性,又要在意願和能力都有差異的歐盟國家中形成影響力和主導性,法國在地緣政治和外交安全上還面臨着雙重困境。”崔洪建說道。

新京報記者 栾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