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文字,來自“大學生學習指導”課的課程報告,他們(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談了自己适應大學的感受,也鼓勵我繼續傳播先進的大學理念健康的大學學習。
(一)
老師講,學習最重要的是要盡可能發掘自己的潛能,好好“利用”自己。我不否認自我學習的重要性和功效,但我認為對于經曆“學場”十幾年的大學生,每個人心裡積壓的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懷疑與憐憫。為何談到“自我懷疑”?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具體論述我的了解。
首先,大學對大多數大學新生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又新奇的環境。受困于當今中國的應試教育,許多大一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學習更加自主、生活更加多元、人際交往更加廣泛、個性發展更加自由的大學校園。雖然這樣的大學生活色彩斑斓,但一些明文條令和“潛規則”卻也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桎梏。面對着不熟悉的課程與老師,面對着不那麼活躍的課堂氣氛,面對着“不知深淺”的學生洪流,面對着強中自有強中手的同學或競争對手,我們的心裡怎能不犯嘀咕,于是漸漸的這種不良情緒會滋生成對自我的懷疑。
另一方面,全新的授課方式和考評方式及結果又讓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産生懷疑,進而為自己大學學習設定了一些無形的障礙。加上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曾經的一個個可愛的小孩,經曆歲月的蹉跎,早已活得“五味雜陳”。更有甚者,原本熾熱的心也會被現實蹂躏得千瘡百孔。于是,人性的自私與軟弱會借機“上位”,讓大學生在寬松的外在環境下,開始釋放壓力,開始憐憫自己,開始松勁,開始不想學習,随之不會學習,最後不會進取,不會生存。
這種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懷疑與自我憐憫其實是相當可怕的,這是一種在外部毒性土壤的“滋潤”下滋生的一種學習障礙。這種障礙主要存在與人的心理上,很難根除。是以,大學的學習首先應該是心理上的引導與教育,應該把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融入到每個學生的血液之中,賀老師的課程的意義就在于此。
(二) 經曆了半學期的大學生活與學習,我的内心世界又變得無比複雜。從剛來大學時的好奇,到進入正式學習生活後的迷茫,最後便是走出迷茫後的奮進。我從來沒有想到半學期的時間,我會經曆一次巨大的轉變。但是,我想正因為有了這次蛻變,我對大學又增加了不少的了解。
高中時期,我有明确的目标——考上适合自己的大學(并非所謂的“好大學”)。因為我知道隻有一所适合我的大學,才能給我提供一個适合我的環境,幫助我提升自己内在與外在的能力,是以,我努力過,奮鬥過,終于考上了一所離心中目标的大學還稍遜一點的學校。
但是,經過了半學期的學習、生活,我逐漸發現自己已經融入到了這個環境中,而并沒有因為稍微的不理想而放棄努力。在大學裡,我的确發現了很多與以前老師、父母所說過的大學的共同點。例如:沒有班主任随時監督,沒有一個固定教室,老師講課速度非常快,更多的學習内容需要自學完成……剛開始,我隻是抱着好奇的觀念跟着大流走,可是,随着學習内容的深入,我也迎來了人生以來的第一個迷茫期,我把迷茫期概括為一句話:做着自己也不知道理由的事情。幸好因為我在高中時期老師對我的教導比較全面,是我在後來遇到沒有經曆過的事以後有了準備。同時,說實話,大學生學習指導這門課的确對我産生了不小的影響,至少它是帶我走出迷茫的主要原因。
雖然,我認為自己平時在這門課上也是半聽半玩的狀态,但當我在聽賀老師講到一些關于理想、目标、人生的話題時候,我覺得竟然是那麼符合我的自己身條件。
就這樣,接着高中老師教導,回憶和大學生學習指導課上的零碎内容,我竟然很快走出了迷茫期。同時,我也感受到大學的特點與以前的高中相差甚遠。大學潛意識裡就在要求一個人不僅要在書本知識上提升,還有在個人素養和思想境界上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