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訊 | 二叉樹團隊
文字 | 蔡芳芳
他是國内最早開始推動雲計算概念、技術和業務的踐行者之一;他在微軟中國收獲了“雲計算一哥”的稱号,微軟中國第一個私有雲解決方案、第一個雲計算示範中心、第一個私有企業客戶案例、第一份雲計算白皮書都出自他;他是 aws 中國第一個技術人員,後來帶領團隊從 0 到 1 搭建平安雲,又被叫做“平安雲之父”;他自稱公有雲“死多頭”,認為未來屬于公有雲,私有雲隻是演進過程中的一種妥協。在深圳平安科技大廈,我們采訪了本期嘉賓方國偉,聽他講述雲計算颠覆傳統 it 的這十年。
本期二叉樹視訊嘉賓為平安科技 cto 兼總架構師,方國偉。
方國偉(william fang),平安科技 cto 兼總架構師。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獲碩士學位。曾擔任華為中央軟體院架設部部長,亞馬遜 aws 中國的首席雲技術專家,微軟全球服務部門雲計算“卓越中心”(coe)團隊資深架構師。他曾主編《讓雲觸手可及》和《詳解微軟 windows azure 雲計算平台》,并在國内外的技術大會上多次發表過關于雲計算的主題演講。
infoq:您之前在微軟的時候被同僚叫做“雲計算一哥”,能跟我們講講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嗎?
方國偉:微軟全球那時候釋出了一個雲,但是在國内很難落地,當時我覺得這個做雲的方法有問題,我就跟上司講,我們要建構一套私有雲方案,幫助微軟在業務上取得收入,這樣一方面既能夠幫助微軟中國建立起雲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有一些實際的雲的收入。公司覺得這個想法不錯,最終成為了我們的整體戰略,我就變成了微軟中國雲的 owner。光有 owner 不行,因為雲的東西對微軟中國大部分員工是新東西,我要自己先去學習、了解、設計方案,同時要給大家掃盲。當時雲計算概念很新,大部分人對雲不了解。在 2008、2009 年參加一個會議,主持人問下面的人什麼是雲計算,問 10 個人可以得到 12-13 個答案,有些人給的答案不止一個。
我會跟公司内部的人講什麼是雲計算,做這個事情對微軟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說雲計算是未來、慢慢會颠覆傳統 it。再加上我牽頭寫了微軟中國第一個雲計算白皮書,又做了第一個落地的中國的雲的客戶,寫了關于微軟雲計算的書,是以大家覺得是我在公司創造了雲相關的事情。
當時在一次部門複盤的會議上,部門上司說“方國偉這個雲的事情牽頭做得不錯”,當時有個人說“方國偉是微軟雲計算之父”。那個上司說叫雲計算之父不行,他還很年輕,就叫一哥吧。從此之後大家見面就把我叫微軟中國雲計算一哥,慢慢這個稱呼就傳開了。
infoq:出了微軟之後,還有人這樣叫您嗎?
方國偉:外面的人叫得比較少,但是微軟内部很多人都知道,哪怕我離開微軟好多年之後,他們也會開玩笑說這是微軟中國雲計算一哥。去年 9 月份我們接待了湖南金控的一個前微軟同僚,他帶着他們集團的副總裁到平安來參觀通路,當時開會他還說,這是當時我們雲計算一哥。
infoq:是以這個稱呼還是一直伴随着您。
方國偉:對,微軟以前的同僚,包括微軟中國很多員工都知道。因為我确實做了大量雲計算相關的工作,當時隻要有雲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找方國偉,慢慢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口碑。我跟現在部門的同僚也是這樣講,你要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技術,首先要樹立一個目标,做事情要在團隊裡做得最好,團隊做到最好之後,再在部門做到最好,然後在公司做到最好。如果你做得足夠強,在業内有了一定的名氣,就能建立自己的口碑。就像産品要有好的口碑,每個人的職業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架構,最好像字母 t,有一定的寬度,但是在某一個領域又要做到一針捅破天,這樣很容易把價值展現出來,也讓你的上司離不開你,成為上司的左膀右臂,我覺得這是很多人日常工作中需要做的。當然不僅僅是在技術領域,在日常的其它工作也是一樣的,隻有成為上司的左膀右臂之後,才會在職業發展上取得成功。 這裡有一個比喻很有意思,假設上司跟團隊一塊兒開會,這個房子着火了,上司隻能帶走兩個人,你要想一下你在不在這兩個人裡邊,如果你在裡邊,那恭喜你,你在上司心目中就是左膀右臂,你在團隊裡的位置是沒有問題的,你也不用擔心裁員的問題。
infoq:2008-2009 年那時候,業界對于雲計算概念的定義其實還很含糊,各種各樣的定義都有,你當時是怎麼去學習和理清這一整套體系的?
方國偉:的确,當時雲的概念衆說紛纭,有人說新瓶裝舊酒,也有人說這是變革,各種說法都有。要理清這件事情,首先要追求面,各種說法都要去了解、去看。當時我要求自己至少每周看一篇技術性的論文,然後我也看書。有一本書叫《it 不再重要》,那本書講得非常好,它從愛迪生到谷歌,講的是 it 的大轉變,制高點就是雲計算。當然你不能光吸收資訊,還要有自己的思考,你要去想為什麼有人認為雲是整個 it 的發展方向,你自己是怎麼思考的,根據你自己接觸到的客戶,你自己的日常工作去想,這個說法靠不靠譜。我自己在 2008 年接觸雲的時候,已經工作了大概 8 年時間,在加入微軟之前,我在 ibm 工作,已經接觸過很多客戶,對 it 的應用領域有一定的了解。接觸了雲的概念之後,我自己覺得這個事情靠譜,是一個方向。 雲計算最重要的特點,一是經濟規模,第二是自動化,第三是專業分工,這三個事情從經濟的角度決定,它的确比傳統模式要好,可以替換傳統模式。是以我下定決心,自己職業發展也要往這個方面去靠。一個人做事情,順勢而為可以省點力氣,如果你要逆着趨勢發展,也不是說一定做不成,但是難度會高很多,如果你順勢而為,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infoq:是以當時您決定做雲計算也算是一種順勢而為?
方國偉:對,我是這麼想的,當時内心也相信這個事情的确是未來的方向。從性格上講,我不太喜歡做重複的工作,我覺得做重複的工作沒有太多意思,是以我會嘗試做新的東西,而雲在當時确實很新。再加上在過去 10 年發展中,我們看到這個領域新東西層出不窮,證明這個判斷是沒有問題的,它确實慢慢地成功了。如果在過去 10 年,你發現它不太行了,也不能一條路走到黑,而是要調整方向。過去 10 年我算是比較幸運,當時的判斷是對的,雲的形态可能有不一樣,工作機關也有變化,但是我專注的領域沒有變化,一直是做雲計算。
這有點像《異類》裡面提到的一個原則,就是一萬小時理論。雖然我談不上刻意練習,我沒有在一份雲的工作上持續 10 年,但是我嘗試了不同的角色。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專有雲等等各種雲都有接觸,從 iaas 到 paas、saas 等等各個方面,做過甲方,也做過乙方,對雲的認識相對來說比較全面。
infoq:您覺得雲是大趨勢,為什麼當時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呢?
方國偉:同樣一個事情,可能不同的人看的角度不一樣。認為新瓶裝舊酒的人可能是關注在某一個點上,雲計算很多技術不是憑空産生的,而相當于是以前的一種延續,但是在延續過程中又有創新,而且業務模式上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當時為什麼認定這個事情靠譜,可以做成呢?很大的原因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業務模式有很大的變化。 舉個例子,一般情況下公司都會自己去采購伺服器、招聘程式員、系統管理者,建構自己的 it 系統。這種方式比較分散,實際上就是一個手工作坊的方式,效率很低。隻不過它是在 it 領域,感覺好像很高科技,但實際上這個服務模式是很初級的。雲計算是規模化大生産,我覺得這種規模化大生産模式肯定會戰勝手工作坊方式。 我認為雲計算的本質是規模化和自動化在 it 領域裡的服務化展現。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第一是規模化,第二是自動化,第三是服務化展現。 我們經常說雲計算相當于把傳統 it 的固定資産變成了按需使用,這是服務化的展現,這也是我認為的雲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雲計算比較好了解,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至于說采用了什麼樣的技術,用什麼樣的虛拟化,是實作手段。虛拟化是不是用容器,用什麼樣的 stack,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實作手段可以不一樣。 很多人在接觸雲計算的時候有一個誤解,尤其是剛接觸雲計算時間不久的人。他會覺得用雲計算就是選一個什麼樣的 stack,比如 openstack 或者 cloudstack,他的關注點都放在很多架構上。實際上在接觸雲計算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做雲計算的關鍵不在于 stack,最關鍵的是底層采用什麼樣的技術平台。很多雲平台出問題,都不是出在 stack 上的,而是網絡、存儲出問題,造成大面積故障,這才是做雲計算在技術上最有挑戰的地方。
infoq:加入平安之後,您帶領團隊從 0 到 1 搭建了平安雲,做這件事情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方國偉:這個挑戰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一個是我到平安的時候,平安的團隊比較小,大概 10 個人左右,當時我們叫創新團隊,不叫雲團隊。大家對雲的了解比較少,我是這個團隊裡面第一個對雲計算有比較長時間接觸、真正做過雲計算相關産品的。團隊在觀念上,包括架構該怎麼設計、産品該怎麼設計,需要很多改變。那時候資源也非常有限,十來個人要給平安做一個雲平台是很難的,是以當時我在平安首先提出來“搭台唱戲”。我帶着雲平台這個團隊來幫助大家建構一個平台,歡迎公司内部其他團隊加入,一起建構平安這個雲平台,用相對比較開放的心态來做這個事情。2014 年我們做雲的時候,傳統技術架構已經在平安發展很多年了,雲作為新事物還是有很多挑戰,别的團隊會覺得,你是不是搶了他們的業務。是以我們當時就提出來雙模,新應用用雲的模式,老應用用老的模式,這樣慢慢往前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挑戰在于對雲的認識以及資源投入。雲本身對技術要求很高,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短時間内可能不會馬上看到回報。哪怕是業界領先的亞馬遜 aws,它盈利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我們把雲作為一個業務,必須在戰略上非常重視,并且願意長時間投入,這需要我們反複跟高層溝通。現在平安這個問題慢慢解決了,今年 1 月 1 号平安把整個 logo 都改了,改成“中國平安 金融·科技”,這個科技不像以前是支撐業務的,科技本身成為一個業務了,而科技對雲的依賴就很強了。馬總也提出了“得雲者得天下”,雲的位置很高,戰略上重視以後,很多事情就比較好做了。
infoq:在做平安雲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特别困難的事情,讓您印象特别深刻的?
方國偉:做雲壓力比較大的事情在于,它有點像雙刃劍,一方面你希望雲發展得越來越好,有更多的業務、應用放到雲平台上面來;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的業務放到雲平台上面,平台的穩定性、安全方面的挑戰會非常大,你的壓力也會非常大。比方說平安内部大部分的業務都在雲平台上面運作,這對雲平台本身的穩定性、安全性要求都很高。當大幾千億的業務都在你的平台上運作時,一旦出問題就會影響業務,是以壓力比較大。尤其是 2016 年的時候,當時的技術還在打磨過程中,挑戰非常大,我自己當時壓力也很大。我一直堅持鍛煉,身體還算不錯的,在 2016 年也因為壓力大得了胃潰瘍。
infoq:那您覺得做雲計算苦嗎?
方國偉:雲計算偏底層,的确不太容易。我的微信簽名是“雲路漫漫其修遠,we 将上下而求索”。很多公司管理層不太容易了解做雲本身技術上面的挑戰,而且它的業務效果不是像很多應用層面那麼立竿見影。這和我們國家在基礎科研上的投入是一樣的,應用科技上的投入很容易見到效果,而且投入也沒有那麼大,但基礎性研發上投入大,而且見效慢。我覺得雲計算就是這麼一個行業,尤其是底層的雲平台,凡是要把雲平台做成的公司,必須戰略上非常重視,舍得大量投入,而且要有耐性把這個事情做下去,這是做雲相關的從業人員不太容易的地方。
infoq:您剛才說雲這個行業是處于底層的,要沉澱下去,可能投入很多,但是看不到很多産出。您投身到這個行業當中,與自己的性格是不是也有關系?
方國偉:做雲的人的确是需要沉得住氣,因為它見效比較慢,它屬于技術架構層面的一個服務,不像應用層一樣,比較容易讓一般使用者了解。你說你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技術在底層,專業人員也許能了解這個東西本身厲害的地方,或者它好的地方,但是對大衆來講,可能很難 get 到。是以隻有在性格上沉得住氣,就像雲計算一樣,要坐 10 年冷闆凳,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而且雲計算越做到後來,越是需要底層的技術研究,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有可能做出一些好的創新,然後展現到最終雲産品上面。
應該說有點關系,你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而且願意長期堅持,壓力還是挺大的。并不是拉的時間很長了,你的壓力就變小了。雲一旦上線之後,它的挑戰在于上面有很多客戶的應用在用,你要做的工作有點像一邊開飛機一邊換引擎,要對雲平台做一些更新維護,但上面的客戶應用不能停。
infoq:您覺得您小時候有什麼樣的經曆讓您培養出這樣沉得住氣的性格?
方國偉:我覺得有幾個因素對我現在做事有一定的影響和關聯。一個是我父親的性格,我父親是一個做事情非常認真的人,而且他做很多事情都願意咬着牙拼命往前走,對我也會潛移默化地産生一些影響,是以我做事情一般也比較認真,而且責任心比較強。坦率來講責任心強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在于你把很多事情放在心上,尤其是運維的事情,壓力非常大。2016 年我患胃潰瘍,也跟我的心理壓力有很大的關系。是以有好有壞,好的地方在于你做事情認真,肯定能把事情做好,不好的地方在于壓力比較大。 另外一點,我小時候家裡有一個很大的魚塘,我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看那個魚塘。這是一個很無聊的事情,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但是有大把時間,整個假期天天都待在那個地方。我基本上就在那裡看書,也讓自己能夠耐得住寂寞。是以我現在從來不會感到寂寞,我往往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填滿,幹點讓自己感到充實的事情,無論是看書、學習還是鍛煉都是這樣。
infoq:您之前提到平常喜歡閱讀,有哪些書對您影響比較大的嗎?
方國偉:我的理念是身體要健康就得多運動,大腦要健康就要多閱讀、多學習,閱讀相當于是大腦的運動。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幾本書,一個是我剛畢業沒多久看的一本書叫《if i knew then what i know now》。我願意把這本書推薦給我們剛入職的新員工,尤其是剛畢業不久的,希望他們把心态擺正。我當時畢業的時候,覺得自己從一個不錯的學校研究所學生畢業,可以幹很多事情,似乎公司沒有很好地把我用起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很有問題的,你應該強調的是你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做出了什麼樣的業績,公司才怎麼樣,而不是倒過來。很多時候我心态不好,我覺得 hr 是不是應該照顧我一點,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應該像那本書上講的“你自己要百分之百負責你自己高興與否”,強調你要對自己是否開心負責任,而不是由别人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對剛走入職場的新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本書我現在有時候還會拿出來讀。
還有一本是我後來讀的書,叫做《異類》,這本書我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這本書比較好地解釋了一個人要成功,其實有很多因素在裡邊,不光是你有很好的技能,你很聰明,你 iq 很高,實際上在于你需要比較好的平台、有比較好的機遇等等湊在一起才能成功。它當時講了一個概念,我到現在還記得,它說一個人要成功,iq 的作用,就像身高跟打籃球一樣。一般是身高越高打籃球越好,但實際上超過一定高度之後,身高就不那麼重要了。就像 nba 打籃球最好的人,不一定是身高最高的人,和現在最成功的人不一定 iq 最高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往往是過高估計了 iq 的作用,而對其它方面的作用估計得不是那麼高。 還有一點是說一個人的作用跟整個平台的關系,就像我現在在平安做雲計算,我覺得這個平台本身還是很重要的。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面,還有很多機遇的問題。為什麼在 2006、2007、2008 年的時候雲計算才開始慢慢起來呢?原因在于那時候它的很多技術,無論是虛拟化還是網絡技術慢慢成熟了,湊在一起把事情做起來了,這就是平台積累的效果,時間點也很重要。
infoq:現在國内雲計算行業的發展和您十年前的預期一緻嗎?
方國偉:比我預計的要慢一點。雲的優勢很明顯,應該會有更多人願意用雲計算,但是從整個業界來看,雲的接受度相對還是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快,是以說做事情更需要耐心。但是長遠來看,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現在還有很多人願意選擇私有雲、混合雲的方式,我覺得還是需要時間。私有雲方案是一個相對比較短期的方案,有點像 ibm 主機。ibm 主機在很多年前的使用量就大大下降了,但是它現在也有人用,并沒有完全消失,隻是從整體趨勢上大家都知道這不是趨勢。我覺得私有雲也是一樣的道理,短期内肯定還會有人用。但從長遠來看,我覺得私有雲就像 ibm 主機一樣,會慢慢消亡或者說慢慢減少。不光是有經濟學上的原因,在技術上也有一些原因。公有雲的創新非常快,一個公有雲平台上面會有很多産品和創新。但大部分私有雲産品隻是公有雲裡一個很小的子集,在私有雲上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最少他需要一個混合雲的方式。是以我對公有雲整體上還是保持樂觀的,長遠來看沒有問題。
infoq:但是現在私有雲也還是挺火的,有很多公司在做,包括平安自己也在做,您覺得私有雲現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方國偉:我覺得私有雲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在已有的技術架構上進行數字化、現代化。它可以讓使用者在心理上相對比較容易接受的情況下,采用雲的技術來做一些事情。我相信最終都會通過私有雲、混合雲的方式逐漸往公有雲和專有雲方向發展,這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很多時候使用者接受新的事物需要時間,包括信任關系的建立,都需要時間來證明,但我覺得慢慢會轉到公有雲和專有雲這個方向上來。
infoq:是以是不是可以了解現在像私有雲、混合雲都是通往公有雲這條路上的一種妥協?
方國偉:是這樣的。我認為私有雲和混合雲就是往公有雲這條路上面的一個中間階段而已,最終可能會走向一個以公有雲為主,有一些專有雲和部分私有雲的狀态。
infoq:在微軟的時候,您曾經嘗試過推動私有雲的開發,這跟您後來在對外發言時多次表态“未來屬于公有雲”其實是并不沖突的?
方國偉:對,這是權宜之計,我一直認為私有雲這個方案是通向公有雲的一步,很多客戶一開始難以接受公有雲,他可以從私有雲開始,而且我相信對大客戶來講,他也有私有雲的需求,這也是合理的。隻不過從長遠來看,對絕大部分客戶來講,公有雲才是方向,私有雲應該是像 ibm 主機一樣,有人用,但是用的客戶比較少。
infoq:我們這期二叉樹的主題是十年,希望能夠站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時間線上梳理出幾個不同領域的重要時間節點。如果讓您概括 2009 到 2019 這十年的雲計算領域,您認為過去這十年是雲計算領域 ____ 的十年?
方國偉:從 2009 年開始,前 5 年更多是在概念普及、嘗試階段。很多人是在 2009 年左右的時候開始知道雲計算,開始了解雲的概念。前 5 年大家還都是在了解概念、嘗試去把雲的東西跟自己的業務做結合。當然也有一些 it 從業人員在看怎麼在雲市場找到一些機會,使用者對雲的接受度比較低。 後 5 年更多是怎麼應用和實作。在過去這 5 年,大家已經了解了雲計算是什麼,關鍵是怎麼樣用雲計算,采取什麼樣的政策,包括前面提到私有雲、混合雲、公有雲,哪些業務放在自己的平台上面,哪些放在公有雲上面,混合雲政策是怎麼樣的,這在後幾年變成了一個主要的話題。 但是整個這 10 年發展,我認為真的是颠覆性的,我明顯地感覺到傳統 it 可以說已經被雲計算給颠覆了。雲計算相當于給了新參與者一個洗牌的機會。現在業界最大的技術公司,最大的技術會議上面,基本上都是在講雲,這充分說明重點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是我一開始講雲計算為什麼不是新瓶裝舊酒,因為它是一個模式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技術點。單個技術點可能不會觸發這麼大的變化,更重要的在于整個計算模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就像從 cs 到 bs 一樣。 2009 年到 2019 年這 10 年,雲計算創新層出不窮,徹底颠覆了傳統 it 行業,我相信雲接下來發展的趨勢還會繼續向前,速度還會加快。
infoq:如果從雲計算在商業化上取得的進展來說,您覺得這十年比較大的變化有哪些?
方國偉:1943 年 ibm 創始人托馬斯·沃森覺得這個世界上對計算機的需求不是那麼大,也許 5 台就夠了。我覺得過去這 10 年,你可以看到整個雲的發展,它的集中趨勢很明顯,也許這個世界将來很有可能就是幾朵雲把大部分的業務都支撐起來了,每朵雲可以認為就是一台計算機。過去這 10 年有這個趨勢,也許将來真的會是這樣。往大了看,一個資料中心就是一台計算機,幾個資料中心做成的一個雲平台,就像以前的計算機叢集。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托馬斯·沃森講的全世界隻有 5 台計算機還真有一定的道理,對這個方向我是比較看好的,也比較相信這一天的到來。
infoq:未來的雲計算會是什麼樣子(五年内)?它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
方國偉:5 年内在技術上可以看到幾個變化:第一是混合雲、多雲的模式會更加普及,這是非常現實的一種做法,在過去這一年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使用者很實際,雲廠商在提供雲服務的時候也會非常實際,就像我們會提供公有雲、專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等等不同的模式給客戶做選擇一樣。 第二是接下來幾年,從端、邊緣到雲會完全打通。随着 iot 趨勢的演進,對整個計算、存儲的壓力會非常大。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很多資訊是人去觸發産生的,但是在 iot 時代,很多資訊、資料是由各種裝置、傳感器收集産生的,它們是 7×24 小時工作的,是以資料量會有數量級的變化,這需要從端到邊緣計算到雲計算,整個鍊條打通,我認為這會在接下來 5 年慢慢完善。 雲計算這個職業也好,這個行業也好,離天花闆還很遠。為什麼這麼講?将國内各個雲廠商去年披露的銷售額加起來就會發現,這個市場相對 it 市場來講是非常小的。他們加可能也就幾百億,it 市場至少有大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如果我們堅信雲肯定會逐漸替代傳統 it 市場的話,這個空間顯然是非常大的,我認為短期内應該是很難碰到天花闆。而且這個市場有很多機會,平安要做雲,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在于這個市場非常大,潛力也非常大,而且對平安的科技轉型戰略非常重要。相信對其它的雲廠商也是一樣的,可能一些偏網際網路的行業上雲的比例已經很高了,但是對傳統行業來講,他們上雲的比例非常低,還有大量的藍海市場需要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