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知讀書會|早期電影配樂的秘密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看電影在今天早已是人們常見的娛樂方式,人們坐在昏暗的影院中,看着畫面,聽着配樂,感受電影故事。但你可知道電影中的“影”與“音”是獨立分開的内容?最早的錄影機沒有錄音功能,在默片時代人們是怎麼看電影的?科技為電影音樂帶來了怎樣的改變?看起來眼花缭亂的秘制樂器是什麼樣子的?電影音樂的獨立王國呈現出怎樣的姿态?最近一期的行知讀書會拉開了“缤紛光影季”的大幕,資深古典音樂編導畢禕來到讀書會現場,與觀衆們一起探秘“光影背後”,看看電影音樂裡藏着怎樣的奧秘。

行知讀書會|早期電影配樂的秘密

讀書會現場

“早期的電影其實就是移動影像,導演就是攝影師,他們拍一組組的照片,比如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照片快速播放後觀衆就可以看車來車往的動态景象。放映會也很簡單,就是租一個大一點的場地,甚至是借個誰家的大客廳,貼張海報宣傳下,大家你一毛,我五分地掏錢,來維持攝影師的創作成本,”畢禕先是和大家介紹了最早人們的觀影狀況,“放電影完全沒聲音,大家坐下來可以一邊抽煙,一邊聊天,一邊嗑瓜子,沒人管。當時還有個比較著名的默片《嬰兒吃飯》,就是看小孩吃飯。”

行知讀書會|早期電影配樂的秘密

嘉賓畢禕與主持人閻華

随着大衆對電影欣賞的要求提高,于是開始出現了配樂。于是放映電影時,大螢幕前會放置一台鋼琴,鋼琴師現場配樂。後來,人們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電影音樂也向更高規模發展,由一台鋼琴發展成一支樂隊。電影放幾場樂隊就演幾場,電影的票價幾乎等同于一場昂貴的音樂會。

随着電影情節性的加強,配樂從最初的可有可無,轉向劇情化。畢禕說:”當時有一些音樂家編了厚厚一本書,無數個小的音樂片斷對應電影中可能出現的情節。具體到什麼程度?壞人進門的音樂、好人進門的音樂、上樓的音樂、下樓的音樂等等,都有不同的規定以示區分,音樂一響起大家就知道是什麼意思,真正将音樂家解放了出來。人們還特制了電影音樂樂器photoplayer,一個複雜精巧的現場配樂器材,也是最早的自動鋼琴。”

同步技術的成熟,為電影音樂插上了獨立王國的翅膀。有了錄音技術之後,怎麼和影像技術合在一起一直是一個難題,直到同步放映機的發明。有了同步放映機,人們看電影的同時還可以聽到錄好的聲音,但這個機器發出的巨大聲響會幹擾觀衆欣賞影片,于是人們又不得不設定隔音間。

“電影發展到極緻的時候,電影音樂已經采用職業交響樂團,而且是大規模職業交響樂團,現在聽到的電影音樂都是這樣制作出來的。以後再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大家千萬不要看到片尾字幕一出就起身離開,很不劃算哦,千萬别錯過頂級樂團的作品,”畢禕在活動現場為觀衆播放了多部電影片段,“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有時候完全按照電影畫面。有時候,電影音樂也是對劇情的一個提示,作曲家在譜寫音樂時會把劇情寫在裡面,而且是我們在畫面上看不到的劇情,當我們仔細聆聽音樂時可以感受到更加立體的情感,如《北非諜影》中裡克與伊爾莎重逢的片段。看電影隻關注情節不關注配樂,那就太可惜了,好比吃蛋糕,光吃下面的蛋糕胚,而把奶油刮掉了。”

畢禕還為觀衆介紹了著名的電影音樂家——馬克思·斯坦納、埃裡希·沃爾夫岡·科恩戈德、阿爾弗雷德·紐曼、拉洛·施弗林、漢斯·季默等等。

随着電影音樂的發展,一段段熟悉的曲目從幕後走了出來,成為獨立于電影之外的經典。畢禕也向觀衆講述了在中國電影史上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插曲、主題歌,如《我愛你,中國》《駝鈴》等等。“那時候電影歌曲的價值比電影傳播價值還大,可以把一個電影主題濃縮在一首歌上讓你馬上知道,也許我們不一定清楚它們來自哪部電影,但熟悉的旋律卻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共同的記憶。”畢禕說。

行知讀書會|早期電影配樂的秘密

責任編輯: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