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
達州,古稱“通州”,四川省地級市,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陝結合部交通樞紐、文化商貿中心和生态宜居區域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2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幅員面積1.66萬平方公裡。截止2020年全面建成“雙130”城市,“十三五”實作圓滿收官。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達州市常住人口為5385422人。
達州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東部的川東平行嶺谷,有近5000年的考古史、2300餘年的建制史。曆為該地區州、郡、府、縣所在地,是人口大市、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革命老區;将建成全國巴文化高地,境内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是長江上遊古代巴人和巴文化中心遺址的發源地;是全國三大氣田之一和國家“川氣東送”的起點站;國家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國家重要能源資源戰略基地(锂鉀鹵水儲量達20.9億立方米);素有“巴人故裡、中國氣都”之稱。
達州是國家規劃定位的成渝經濟圈、川東北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四川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和四川重點建設的百萬人口區域中心城市;中國公路運輸主樞紐和四川省區域性次級樞紐城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全國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建立城市;四川省通江達海的東通道;是建設四川東出北上綜合交通樞紐和川渝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
2020年,達州gdp實作2118億元,增長4.1%。
2021年1月,達州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中文名:達州
外文名:dazhou
别名:通州、綏定、巴渠
行政區劃代碼:511700
行政區類别: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地區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東部
面積:16600 km2
下轄地區:2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政府駐地:西外新區永興路2号
電話區号:0818
郵政區碼:6350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真佛山、巴山大峽谷、賨人谷、列甯街、羅家壩遺址、渠縣漢阙、仙女山
機場:達州河市機場、達州金垭機場(建設)
火車站:達州站、達州南站(建設)
車牌代碼:川s
地區生産總值:2118 億元(2020年)
方言:西南官話-四川方言-達州話
人口:5385422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著名景點:賨人谷、八台山、清河古鎮、達州蓮花湖
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單:城壩遺址、渠縣土溪鎮、渠縣漢阙、羅家壩遺址、普光鎮進化村、開江牌坊
地理标志産品:老君香菇、達川安仁柚、萬源富硒茶、萬源馬鈴薯
景點:賨人谷、沈府君阙、大竹淨土寺、馮煥阙
美食小吃:古今香丸子、江陽酸辣雞、宣漢牛肉、大竹醪糟、舊院黑雞、老君香菇、達川安仁柚、萬源富硒茶
曆史沿革
根據對宕渠流域渠縣報恩鄉清河村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證明,舊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2萬年左右),達州市境内就有人類活動。
達州夏朝屬梁州,殷商屬雍州。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賨人,他們建立了賨國(今渠縣土溪鎮)。戰國初期,巴人從漢江遷徙至長江流域,達州地區被納入巴國治地。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秦朝和西漢時期達州地區設宕渠縣(公元前314年設定)。
東漢永元八年(96年),析宕渠縣東境置宣漢縣。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劉璋設立巴西郡,達州地區屬益州巴西郡。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滅成漢,分巴西郡置宕渠郡,并領有宣漢、漢興(即漢昌)、宕渠縣三縣。
劉宋永初年間(420年~422年),升宕渠郡宣漢縣為巴渠郡,轄宣漢、始興、巴渠、東關、新安、下蒲、晉興七縣。
南梁大同二年(536年),廢巴渠郡置萬州,轄開巴郡、新安郡、萬榮郡、東關郡等七郡。
西魏魏廢帝二年(553年),以萬州居四達之地,改萬州為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通州改為通川郡。轄通川縣、永穆縣、三岡縣、石鼓縣、東鄉縣、宣漢縣、新甯縣、巴渠縣、阆英縣9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複名通州。三年(620),升為總管府,府領(通州、開州、萬州、渠州、南并州、南石州、南鄰州)七州轄二十七縣。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都督府領(增加鄰州、蓬州)九州轄三十六縣。
唐貞觀五年(631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12年),改通州為通川郡。天寶元年(742年),改通州為通川郡,戶四萬七百四十三,口十一萬八百四。轄九縣:通川,永穆,三岡,石鼓,東鄉,宣漢,新甯,巴渠,阆英。乾元元年(758)複名通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通州改名達州。兩宋時期,達州先屬峽路(奉節),再屬夔州路(奉節)。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年)改屬四川行省夔州路。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州為縣,屬夔州府。明正德九年(1514)複升為府級州,屬川東道。
清朝先屬奉節夔州府,雍正六年(1728年),達州升為直隸州。嘉慶七年(1802年),改達州為綏定府。取達州的達字為縣名,增設達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元年(1912年),脫離清政府,綏定府宣布獨立,各縣分别建立軍政府,隸屬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撤綏定府。屬東川道。民國4年(1916年5月),達縣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北洋政府。民國六年(1917年),顔于舊綏定府署置川東靖國軍司令部,顔自任司令。民國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四川督軍熊克武任顔為靖國軍第七師師長,駐防達縣。其時轄達縣、宣漢、開江、萬源、城口、開縣、雲陽、奉節、巫溪、渠縣、營山、儀隴、蓬安、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蒼溪、南部、鹽亭、昭化、廣元、劍閣、梓橦二十四縣。
民國八年(1919年),在鳳凰頭設立中國國民黨達縣辦事處,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初,成立中共達縣特别支部。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領8縣,治達縣)。
1949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開江,開江解放。11日大竹解放,12日渠縣解放,15日達縣解放,17日宣漢解放,29日萬源解放。至此,達州所屬各縣全部解放。
1950年,改行政督察區為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
1952年9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複四川省建制,為四川省達縣專區。
1970年,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地區駐達縣。
1993年7月5日,達縣地區更名為達川地區。
1999年6月20日,國務院準許:撤銷達川地區和縣級達川市,設立地級達州市。設立達州市通川區,以原達川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川區的行政區域,将達縣的雙龍鄉劃歸通川區管轄。達州市轄原達川地區的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和新設立的通川區。原達川地區的萬源市由四川省直轄,達州市代管。2013年7月18日,經國務院準許:撤銷達縣,設立達州市達川區。以原達縣(不含碑廟鎮、江陵鎮、北山鄉、安雲鄉、梓桐鄉、金石鄉、青甯鄉、龍灘鄉、檬雙鄉)的行政區域為達川區的行政區域;原屬于達縣行政區域的碑廟鎮、江陵鎮、北山鄉、安雲鄉、梓桐鄉、金石鄉、青甯鄉、龍灘鄉、檬雙鄉劃歸通川區管轄。
截至2020年6月,達州市轄7個縣級行政區劃機關(市轄區2,縣級市1,縣4),200個鄉級行政區劃機關(街道21,鎮149,鄉30)。面積16605平方千米,人口692萬人。達州市人民政府駐通川區永興路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