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沉睡千年的昌邑故城正在“蘇醒”

作者:光明網

□ 本報記者 趙念東

本報通訊員 蔣晨曦 謝新華

這是一座埋于地下的西漢古城。戰國至魏晉時期,它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鐵貿易中心;西漢時期,它又是海昏侯劉賀的世襲封地,全國49處官辦工業中心之一。元末明初,黃河幾次決口,漫漫黃沙将這座古城掩埋于地下,僅留下城廓殘垣隐約可見。這正是昌邑故城。3月22日,随着昌邑故城址三期考古勘探工作的正式啟動,這座埋于地下的西漢古城能否像四川“三星堆”一樣帶給人們驚喜?

史書上的驚鴻一瞥

春分過後,萬物複蘇。3月29日,記者從巨野縣城向南驅車27公裡來到了大謝集鎮昌邑集村。田地間,幾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隻見他們手持探鏟,插入地下深層取樣,不時對取出的土壤進行辨識。他們是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菏澤市曆史與考古研究所、巨野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正在對埋于腳下這片黃土裡的昌邑故城址進行考古勘探。

登高遠眺,彭河從昌邑故城址北部穿過,芙蓉路縱貫昌邑故城址中部,前昌邑、後昌邑、城角劉、侯花園等村落如星辰般“點綴”其上。從地理地貌到村居布局,從農作物種類到民風習俗,這裡的村莊與其他村子并無二緻。而在2000多年前,這裡卻是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昌邑故城所在地。

據巨野縣文旅局文物非遺科科長姚繼平介紹,昌邑,春秋戰國時期為邑,秦時設縣,西漢時期為郡治。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成為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山陽郡改為昌邑國,封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死後葬于巨野縣紅土山(1977年對該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劉賀繼位。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駕崩,因無子嗣,劉賀被征為帝(後被廢為海昏侯)。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國為山陽郡。至東漢,改為兖州刺史部。

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亂”平叛之戰等都曾發生在這裡。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許多曠世枭雄。西漢初,梁王彭越從這裡揭竿,東漢末,費亭候曹操任兖州牧于此。

戰國至魏晉時期,昌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鐵貿易中心。西漢時期,昌邑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産的官辦工業中心之一,達到發展頂峰。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産的工役就有280多人。東漢後開始走向衰落,隋唐時期,昌邑為縣,宋代降為鎮。

元末明初,黃河幾次決口,這座西漢古城被掩埋在厚厚的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垣隐約可見。據《巨野縣志》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隐隐約約看到城阙形:城門、城垛、垣牆、宮殿、亭台、樓閣,甚至街上的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被當地村民稱作“潮城”,也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

繞不開的“西堌堆”

《憶秦娥·昌邑懷古》中:“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阙。楚漢交兵流碧血,郦商沖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後人以昌邑城發思古之憂思,歎世代更疊之無情,雖寥寥數字,但氣勢恢宏。

日月星辰,鬥轉星移,大量曆史遺存已随昌邑故城長埋于地下,記者行走在遺址之上的城角劉、侯花園、前昌邑、後昌邑等村落,這些村子的名字都與昌邑故城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前昌邑村西邊1500米處,有一座小土丘,當地人稱之為“西堌堆”。資料記載,“西堌堆”是古昌邑城的标志性遺址,處于主城牆外側,是城牆向西外凸土堆,曾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高3米。土堆上及其土層中夾雜着漢代繩紋闆瓦與瓦罐殘片,堌堆的截斷處可以看出夯築層面。

就是這個“西堌堆”,在當地村民心中卻是舉足輕重,更是他們心中的那方精神故土。

“我是土生土長的昌邑人,自小就依偎在老人的懷中,聽着‘西堌堆’的故事長大。”談起村子西頭的“西堌堆”,村民王永東打開了“話匣子”。在他的講述中,單是“西堌堆”的來曆,就充滿了神秘色彩。昌邑平疇沃野,古時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風淳厚、雞犬相鳴,百姓安居樂業。傳說,一日清早,天還沒有發亮,昌邑村一老翁早起拾糞,路過村西邊時,眼前突然一陣恍惚,看到前方平地長出一個東西,越長越高,越長越大。老翁很驚詫,手裡握着糞鏟慢慢靠近正在變大的“小土丘”,攢足勁兒,用糞鏟拍向“小土丘”。

臭死了!老翁的這一陣拍,“小土丘”停止了生長。在當時,留下了這句流傳至今的歇後語:一鏟拍一山——臭大了。王永東說,關于“西堌堆”的傳說還有很多,雖然都充滿神秘色彩,但卻真切表達了當地村民對“西堌堆”的敬畏之情。

“西堌堆”,一個小小的土丘,是昌邑故城現在僅存為數不多的曆史遺迹之一,如一名老者伫立在村子西邊,曆經風雨,見證着昌邑這塊土地的曆史變遷。清代邑人田稼軒詩曰:“不辨昌城路,蒼茫雨共煙。萬人家在否,百雉堞依然。乍覺紅牆隔,還如白練懸。迷離宮阙影,勝迹想當年。”至今,當地村民無人從“西堌堆”那裡取過一鍁土,任憑大自然的風雨剝蝕。

1992年,“西堌堆”旁設立了一座石碑,正面刻有“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昌邑國故城遺址”。2013年,昌邑故城址又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遠超曆史文獻記載

姚繼平介紹,在1980年文物普查時,昌邑故城址被發現。1980年、1982年,當時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昌邑故城址進行了兩次調查勘探,探清都城址平面略呈方形。“附近村民在建房取土中,發現了不少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有青瓦、小鼻罐、淺盤細柄豆、壺、銅镞、鐵柱、弩機、陶井圈等。還發現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釀造窯址,另有唐、金、元時期的鐵釜、碗、盤等大量珍貴文化遺存。”姚繼平說。

“2017年、201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部門對昌邑故城址進行了兩次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昌邑故城址的規模和範圍、大小。”姚繼平說,經考證,昌邑故城址有四面牆,東牆長1.27公裡、南牆長1.71公裡、西牆長1.41公裡、北牆長1.45公裡。四面城牆的寬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牆體儲存較完整,現存高度多在4米至6米之間,城牆的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約6.3米。“考古人員在四面的牆體上發現了6處夯土缺口,不排除其中有城門的可能性。”姚繼平說,此外,四面城牆外側有寬約30米的壕溝,初步推斷為護城河。

在兩次勘探的基礎上,考古專家成功測繪出昌邑故城平面圖。昌邑故城址呈方形,不少地段呈現出不規則性,專家推測這些不規則性源于昌邑故城依地勢而建,并且曆經多次修補、補築而成。

“考古人員還在昌邑故城址初步發現了分布相對集中的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官署區以及宮殿區,但這些發現還需要進一步勘探進行确認。”姚繼平說。

在文獻記載中,昌邑故城是漢代古城。“然而,根據勘探發掘的遺物分析,昌邑故城的曆史可以上溯至戰國乃至春秋晚期。”姚繼平說,探鏟裡曾帶出包括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周時期的文化遺物,說明昌邑故城址地理環境優越,曾有多批先民于此居住,且延續時代較長,形成各種文化層依次疊壓,而昌邑故城很有可能是在原有城郭的基礎上建設的。

正申報國家遺址公園建設

2021年3月22日,昌邑故城址三期考古勘探正式啟動,相比較前兩次,此次考古勘探将持續4個月,運用的技術更為先進,希冀撥開環繞于昌邑故城的層層雲霧。

“通過前期的工作來看,遺址儲存情況比較好,四面的城牆,地下儲存比較高的地方,還将近5米!如此儲存比較好的城址,在整個山東省古代城址中還是比較罕見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任高明奎說。

據高明奎介紹,本次考古勘探工作将進一步探明城址内功能分區,重點開展城址内系統考古勘探和夯土基址、城牆的解剖工作,以人工勘探和實體探測相結合,運用包括電阻率法、磁法、雷達等手段,詳細探尋城内的地形走勢,遺迹分布的範圍形制、堆積狀況和文化内涵,努力将城内結構作出最大還原。“尤其是城址的内涵、價值,都有待于這一次工作進一步了解。”高明奎說。

“就在昨天,我們發現了兩處建築遺址,根據地基寬度,可以排除普通居民區的可能,應該是達官顯貴的官邸,甚至是宮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趙芳超說,“其中一處屬前庭後院式的建築遺址,其地基寬度達到1.5米,有石質台階,并且還發現了長約1.3米的方形石墩。可以說,每天都有驚喜!”

“昌邑故城是古代先人們留下的寶貴财富和獨特資源,更是群衆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曆史發展的見證。”巨野縣文旅局局長朱衍芳說,“為了把這份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曆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正在為昌邑故城申報國家遺址公園建設,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

來源: 大衆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