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協和,赓續榮光。近日,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曆史上的九位已故校長、院長,以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到協和。灰磚綠瓦間,雕像靜靜伫立,默默地講述着協和的曆史,傳遞着協和的精神,播撒着協和的文化。
本次揭幕的首批曆史人物雕像為麥克林校長(franklin c. mclean)、胡恒德校長(henry s. houghton)、顧臨校長(roger s. greene)、劉瑞恒校長、李宗恩校長、沈其震院長、黃家驷院校長、吳階平院校長及顧方舟院校長等九位院校長。
原院校長顧方舟之女顧曉曼女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巴德年、劉德培、劉麗笙、王銳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文凱博士,現任院校上司,原黨委書記錢昌年,基礎醫學研究所(基礎學院)所(院)長、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院(所)長程濤教授,群公學院執行院長楊維中教授、學生代表參加了在壹号禮堂西庭院舉行的院校曆史人物雕像揭幕儀式。
王辰院校長在雕像揭幕儀式上講話:

協和,又增添了一處可往瞻仰、可以交流、可堪寄托的地方
尊敬的各位學部委員、專家、老師,尊貴的嘉賓,親愛的院校同僚、同學們:
今天,在協和醫學院落成百年之際,讓我們以塑造雕像這種形式,向承載着協和發展曆史,代表着協和教職員工和學生們協同奮鬥曆程的九位已故校長、院長緻敬。
這九尊雕像凝聚着協和人的情感。吳為山先生作為全球傑出的雕塑家,為世界和中國的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和技術大家做過傳世雕塑。這次,他為協和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數十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塑像,我想這是他承擔的數量最多,任務最重的一組雕像。今天的這九尊雕像就是他的第一批面世作品,之後,更多協和醫學大家的雕像将樹立于校園。吳先生極盡心力塑造的這組珍品雕像,凝聚了他對協和醫學院、對醫學界的真摯感情。吳為山先生所塑人物雕像的特點是:可以神交。
之是以塑造這些雕像,目的是讓協和文化多一些物化的存在。這些協和文化的創造者、承載者、傳播者的雕像靜靜地伫立在協和醫學院壹号禮堂的西庭,默默地向我們講述着協和的曆史,傳遞着協和的精神,播散着協和的文化。他們的眼神充滿着使命、責任、憂郁和希望。今後,我們可以在某一個清晨、下午或黃昏,甚至夜晚,站在這些先賢的面前,與他們對目交流,檢討和激勵自身。
從今天起,協和,又增添了一處大家可往瞻仰、可以交流、可堪寄托的地方。
緻敬先賢。感謝吳為山先生。謝謝大家。
雕像的創作者,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國際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在緻辭中表示,希望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落成100周年之際,以人物雕像的形式向各位醫學大家緻敬。雕像不僅是個人的創作,更是協和人對中國醫學史上傑出醫學家和協和精神的崇敬之情,是協和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标志和醫學科學發展的标記。
伴随着悠揚的《協和頌》歌聲,院校上司、出席嘉賓和協和醫學生代表共同為雕像揭幕,共同感念以他們為代表的先賢們,在協和百年筚路藍縷、披荊斬棘、奮楫笃行的曆程中做出的卓越貢獻,感念以他們為代表的院校先賢們鑄就了協和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協和人為我國現代醫學發展不懈奮鬥,完成一次後來者與先賢的對話。
姚建紅書記、李青副院校長為雕像揭幕
麥克林(franklin c. mclean,1888-1968),内科學家、醫學教育家。1917-1920年任協和醫學院創始校長。生于美國伊利諾斯州。1910年獲拉什醫學院(rush medical college)醫學博士學位,1914年受聘于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16年後成功規劃、建構、組織并管理了具有附屬醫院的協和醫學院,并制定了教學和科研的高标準。1923年後長期在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工作,希望複制協和醫學院的成功經驗,堅持聘用全職教師和科研人員,成為該院早期發展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并對測定血液鐵離子濃度的方法有深入研究。麥克林還關注了現代醫療的倫理和社會問題,緻力于通過提高醫療品質加以解決。作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和社會活動家,麥克林都顯示出卓越的才能。
姚龍山副書記、程濤所院長為雕像揭幕
胡恒德(henry s. houghton,1880-1975),熱帶病學家、醫學教育家。1920-1928年、1938-1942年兩度擔任協和醫學院校長。生于美國俄亥俄州。1905年獲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16年受聘為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工作。20世紀20年代早期帶領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發展壯大。期間,學校培養了大批取得世界矚目醫學成就的醫學家以及中國現代醫學各學科的創始者。1928年傳回美國,相繼擔任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院長和芝加哥大學生物醫學院院長,1934年傳回洛克菲勒基金會工作,并于此後回到協和醫學院。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強占協和醫學院,胡恒德被日軍囚禁,至1945年日本戰敗後獲釋,1946年退休。
錢昌年書記、王雲峰副書記為雕像揭幕
顧臨(roger s. greene,1881-1947),外交家、醫學教育家。1928-1929年任協和醫學院代理校長。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1902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07年起,先後在中國哈爾濱、大連、漢口等地任美國領事館領事、總領事。在哈爾濱任職期間,支援伍連德開展鼠疫防控工作。1914年受聘為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工作,成為中國醫學考察團成員,負責在華發展醫學教育。1916年與麥克林共同起草了協和醫學院發展建議,在硬體裝置與組織機構等方面規劃了學校的架構,包括建立學校董事會、延請中國傑出的官員擔任學校顧問等。1917年提出将公共衛生作為一門學科列入協和課程,自此協和醫學院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成就享譽世界。1921年出任中華醫學基金會駐華代表,1922年任協和醫學院董事會秘書。任代理校長期間,在學校校務管理、政策制定、團隊建設以及社會關系協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銳學部委員、張勤副院校長為雕像揭幕
劉瑞恒(1890-1961),字月如,直隸南宮人。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創傷醫學創始者、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建立者之一。1929-1938年任協和醫學院校長,為協和醫學院首位中國籍校長。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1906年赴美留學,1913年獲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18年經伍連德推薦任協和醫學院外科醫師,1924年任協和醫院代理院長,1926年任協和醫院院長。1928年起任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次長,主持常務工作,1929-1930年代理衛生部部長,抗戰期間兼任軍醫署署長。1942-1945年間,任中國駐美國華盛頓物資采購團代表,設法為國内募集了大量醫藥物資。抗戰勝利後,1946年任美國醫藥援華會主任,兼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負責戰後全國各地衛生機構、醫院和醫學校等方面的恢複工作。1949年到中國台灣省,主持“台灣地區醫療衛生委員會”,擔任當地紅十字會長、防痨協會常務理事、台灣省血清疫苗制造所審議委員會和環境衛生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劉德培學部委員、王健偉副院校長為雕像揭幕
李宗恩(1894-1962),江蘇常州人。内科學家、熱帶病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1957年任協和醫學院校長。1911年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留學,1920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21年,參加英國皇家絲蟲病委員會,赴西印度考察熱帶病,随後任職于格拉斯哥西部醫院。1923年回國任協和醫學院内科襄教授。1937年南下籌辦貴陽醫學院,1938-1947年任貴陽醫學院創始院長。1947年起長期主持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戰後複校重建工作,努力延續協和的辦學理念,使星散于全國各地的協和師生重新彙集于協和校園。畢生從事醫學教育、科研工作,對血絲蟲病、血吸蟲病、瘧疾和黑熱病等有深入研究,在黑熱病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尤有建樹,培養了多位傑出的熱帶病學家。
巴德年學部委員、李文凱博士為雕像揭幕
沈其震(1906-1993),湖南長沙人。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新中國醫學科學事業的創始者之一,中國人民軍隊衛生事業的建立人之一。1956-195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1931年獲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20世紀30年代,創辦了由中國共産黨北方局上司的天津診所和《醫學知識》雜志等刊物。1937年參加新四軍,籌建了新四軍軍醫處并任處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衛生部部長。1943年到延安,任中央軍委衛生部第一副部長。積極募集醫藥器材,為解放區輸送了大批急需物資,動員了大批科技人員到解放區工作。1949年參與籌建大連大學,并任醫學院院長,1952年任中央衛生院研究院院長,該院1956年改組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先後組織建立了勞動衛生研究所、藥物研究所、寄生蟲病研究所、抗菌素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所、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實驗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早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劉麗笙學部委員、楊維中教授為雕像揭幕
黃家驷(1906-1984),字午峰。江西玉山人。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美國胸外科專家委員會創始委員,中國心胸外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創始者之一。1933年畢業于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52-1958 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1958-1959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1959-1983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1959年和1979年兩次主持協和醫學院複校。1932年長城抗戰期間參加林可勝組織的協和軍醫官醫療隊,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任上海醫療隊副隊長,在無錫籌辦傷兵醫院。1941-1945年赴美學習。回國後,建立了各種類型的肺切除和食管切除技術,以肺切除術治療肺結核,開展各種胸内手術,建立胸腔外科專門化,首創控制壓力麻醉下的開胸手術,在國内首先開展氣管支氣管外科手術,組織低溫麻醉和體外循環心髒直視手術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較早地在國内開展動脈導管結紮術和窄縮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療,倡導肺癌的早期診斷。主編的《外科學》教科書多次再版,第四版更名為《黃家驷外科學》。
吳為山先生、 顧洛莎同學為雕像揭幕
吳階平(1917-2011),名泰然,号階平,江蘇常州人。泌尿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傑出上司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1942年畢業于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83-1984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1960年籌建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并任創始校長。長期從事泌尿外科工作,在腎結核對側積水、輸精管結紮并遠段精道灌注、腎上腺髓質增生及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20世紀60年代,設計了被稱為“吳氏導管”的特殊導管,改進了前列腺增生手術,使手術出血量大為減少。1980年創辦《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81年創辦中華泌尿外科學會。主編有《泌尿外科學》《外科學》《泌尿外科進展》等著作。
王辰院校長、顧曉曼女士為雕像揭幕
顧方舟(1926-2019),浙江甯波人。病毒學家、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1984-1992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1951年留學蘇聯,就讀于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獲副博士學位。195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脊髓灰質炎研究室主任,1964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參與建立中國免疫學會并任首任理事長。對脊髓灰質炎的預防及控制研究長達四十餘年。1960年研制出脊髓灰質炎活疫苗,此後成功改進疫苗劑型,制成可達到免疫效果的固體糖丸,這是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獨特創舉。先後建立了“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分離與定型方法,制定了“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的試制與安全性标準,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制造及檢定規程”,著有《預防脊髓灰質炎》等著作,被尊為“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2000年顧方舟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明報告》上簽字,标志着我國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國家。2019年獲頒“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号。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姚建紅主持儀式并強調,所有的傳承,惟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傳承最能持久也最為重要。九位已故校長、院長是協和精神與初心的源頭,為我國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科學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一代協和人,生逢盛世,要堅守“尊科學濟人道”的協和精神,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實事求是,擔當作為,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擔的棟梁之才。
關注"北京協和醫學院招辦"頭條号,擷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