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伴着自己寫的BGM進入大會堂!這位作曲家是誰?

中新網用戶端北京6月29日電 29日,“七一勳章”首次頒授,作曲家呂其明伴着自己創作的交響樂《紅旗頌》進入人民大會堂。“伴着自己寫的bgm進入大會堂”迅速登上熱搜。

呂其明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交響樂作曲家,創作過《紅旗頌》《使命》等10餘部大中型交響樂作品、300多首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歌曲廣為傳唱。

伴着自己寫的BGM進入大會堂!這位作曲家是誰?

作曲家呂其明。圖檔來源:視訊截圖

一個星期寫出《紅旗頌》

從電視裡、廣播中……許多觀衆都聽到過《紅旗頌》,它也堪稱幾代人的回憶。許多人了解呂其明,也是因為《紅旗頌》。

1965年,“上海之春”音樂會開幕式需要一部大氣勢的新作,老一輩音樂家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并出了題,叫《紅旗頌》。

被委以重任,呂其明又緊張又興奮,反複思考切入角度。這個主題引發了他對當年峥嵘歲月的回憶和對紅旗的感情,“紅旗是革命的象征,凡是有革命者戰鬥的地方,都有紅旗飄揚,正是在紅旗的指引下,我們迎來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他廢寝忘食地創作,寫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了之後再爬起來作戰。經過一個星期的日夜拼搏,寫出了《紅旗頌》。

《紅旗頌》首演于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的開幕式,深情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情景,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上海管弦樂團聯合首演後,迅速傳遍全國。

“這麼多年來《紅旗頌》還能被聽衆喜愛,最根本的是因為音樂裡所洋溢的對祖國、對紅旗的熱愛,與聽衆對祖國、對紅旗的熱愛,産生了真切的共鳴和感動。”呂其明曾如此表示。

成長于革命家庭的作曲家

呂其明出生于安徽無為,成長于一個革命家庭。抗戰時期,父親呂惠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曾擔任新四軍第七師皖江抗日根據地行政公署主任,呂其明從小便深受父親影響。

1940年,新四軍二師的抗敵劇團要演歌劇《農村曲》,需要小演員演逃難孩子小毛,看中呂其明,年僅10歲的他成為抗敵劇團的一員。

15歲那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在老鄉家裡油燈的照耀下宣誓,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身為一名文藝兵,呂其明跟随華東軍區文工團進入上海。轉業後,他來到上海電影制片廠,在管弦樂隊擔任小提琴演奏員,同時認真學習作曲。

機會終于來了,26歲的呂其明應導演趙明之邀為電影《鐵道遊擊隊》作曲,一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傳遍大江南北。

有人統計,呂其明的作品95%都是讴歌祖國、讴歌人民、讴歌革命事業的,都是主旋律。

他曾提到,自己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兌現入黨那天立下的誓言——為祖國、為人民而寫作,對他來說,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終身的崇高天職和神聖使命。

“我還年輕,還可以繼續創作”

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呂其明,仍在堅持創作。

前段時間,“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紅色經典劇目展演季”召開新聞釋出會,呂其明也來到現場,見證了“紅色經典劇目展演季”的“起航”。

他說:“我今年91歲了,我覺得我還年輕,還可以繼續創作。這幾日,我正日夜奮戰,修改一個全新版本的作品。對我來說,這部作品同《紅旗頌》有着同等重要的分量,也是我獻給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的一份薄禮。”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創作,這是呂其明一切行動的出發點,也是他音樂人生的信念和追求。

在呂其明看來,藝術家隻有心懷祖國和人民,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能夠傳得開、留得下的,而不是一陣風。”(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